郭广生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体系)
郭广生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会员
乌小花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中央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关系,“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论述的内在关系和战略意义,树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能。
一、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筑牢强国之基的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新时代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也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研究生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我们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研究生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走好自主培养人才之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2.研究生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今世界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我国面对多项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更加突出,对领军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资源。站在新征程上,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强自身“造血”功能,自主培养出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3.研究生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的社会经济结构,重构世界的创新创造格局,重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根本上是要依靠人才引领驱动,要牢固树立人才自主培养理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践证明,研究生教育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原生动力的作用,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撑。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在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以及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渠道,具有学科交叉,产、教、研一体的系统优势,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重要一环,要切实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作用,自觉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崇高理想、爱国情怀、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刻把握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聚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高等教育工作指引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示范和引领,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深刻领悟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使命,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创办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作为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光荣写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并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在民族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以及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确实成果卓著,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办学特色,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已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累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各民族优秀人才,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李莉瑶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大学子成为民族团结之楷模、民族工作之栋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民大力量。
2.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谋划,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水平,研究生教育改革部署与学校“十四五”规划深度融合,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目标,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四个面向”,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瞄准人才自主培养的“靶点”,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强国战略赋予高校的责任。中央民族大学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放在办学治校全局的突出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四个面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不断增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和自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央民族大学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制定《中央民族大学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央民族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
1.构建“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政育人体系,培根铸魂
中央民族大学始终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大力实施研究生“思政铸魂工程”,构建思政铸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政铸魂体系,全面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建立完善以思政课程正面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综合素养课程特色补充、网络课程延伸拓展的综合性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
一是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中央民族大学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确立了“突出思想性、增进共同性、促进融合性、调动全员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铸魂育人,构建起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大模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等研究生特色思政课;明确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及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环节;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入学教育体系,创设由校长为研究生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制度,将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培养必修环节,引导广大学子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为广大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为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概况”,为港澳台研究生开设“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实现思政课程研究生全覆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衔接,协同育人,实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课程思政,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行“一院一策”“一课一策”,设立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道中华”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精品示范课程培育项目、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等5大类课程建设项目群,2023年共立项63项,形成可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理念和方法。其中研究生课程“中国南方民族史”入选2022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团队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二是坚持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相统一。新时代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创新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央民族大学以“政治素质过硬、人文素质深厚、艺术素养优异、科学素养良好、体育能力突出”为目标,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有机统一、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内核的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将德育、美育、体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制定研究生体育美育实施方案,每学期为研究生开设综合素养课约30门,包括“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新时代中华文化概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等特色文化课程,中国古典舞、网球、武术等体育美育类课程,数据分析、职业规划等素养类课程,“中华传统武术”“民族韵律操”“拓展体能训练”等特色体育训练营等。还通过编创“我从延安来”“情深谊长”等“红色”主题诗会、舞剧、音乐大讲堂,举办美术作品展,建立“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研究生教学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引导研究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体育美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
三是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育人相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中央民族大学全面加强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无缝衔接,构建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让研究生能够近距离观察社会,观照现实,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学校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四川、广东等地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实施与30多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共建,定期组织师生赴基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设立“知行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等研究生科研和社会实践项目,鼓励研究生深入边疆、老区、乡村等开展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支教扶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活动,践行“知行合一”校训,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紧抓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育人契机,广泛动员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弘扬“美美与共”的民大精神。
2.构建多元选拔的招生体系,科学选才鉴才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入口,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承担着甄选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是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在构建多元选拔研究生招生体系方面一是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建立完善的博士生选拔评价指标体系,将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家国情怀作为根本,加强对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科学选才鉴才。二是加快推进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优化,实行一级学科招生培养,充分发挥我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服务“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将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成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翻译”等5个博士生专项招生计划,高标准遴选招生导师,实施计划单列,采用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多元选拔方式,在明晰招生要求和评判标准、遵守招生程序和纪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导师招生自主权,2023年已招收5个专项计划博士生67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优化招生计划分配,实施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科发展、立德树人成效、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关键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关键领域的学科给予招生计划增量支持,将招生计划向学术活跃、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和团队倾斜。
3.构建适应新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学科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中央民族大学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主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构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奠定人才自主培养的学科基础。一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抓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聚焦主线,撤销民族学5个自设二级学科,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民族+”优势学科群,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学学科,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全方位构建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二是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学校在边疆治理、民族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方面的人才库、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成立国家安全研究院,设立“全球治理”“边疆安全”“文化安全”“语言
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应急管理”“人权保障”等二级交叉学科,提供学科交叉平台,促进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三是服务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战略需求,创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培育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加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助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士生招生专项,培育高层次人才。
4.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为此,高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观,全面推进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改革,下力气打造体系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打好“培养牌”。中央民族大学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多元交融“四位一体”的一流人才教育理念,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和探索精神。
一是强化基础学科的人才自主培养,以“强基计划”为牵引,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对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规划,深化本硕博贯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本硕博人才培养的藩篱,实施一体化贯通培养,顶层设计本硕博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分类分级的培养方案82个,其中硕博贯通培养方案12个、博士生培养方案6个、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方案3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32个,建立纵向递升、横向拓展、层次清晰、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保障本硕博学生可依据培养需求,实现跨学科、跨学院、跨阶段选课,突破单一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惯性和定势,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真正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育和素质提升上。
二是加强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杜绝“同质化”,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实行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全力打造“学校—企业—院所—地方”联合融通的协同育人新路径,不断深化产学研联合基地建设,同文化与旅游部、国家大剧院、人民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华为公司、浙江同花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等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龙头企业、中小学近100所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共建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和双导师作用,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坚持民大特色、坚持示范引领、坚持共享共建,持续推进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不断提升案例教学与研究水平,创新案例建设和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高水平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2022年,我校5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二,2023年又有4项入选。打造项目牵引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大项目、高水平科研平台把科研活动转变为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转变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设立硕博自主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知行中国”暑假实践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学位实践项目等6大类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群,近3年,年均立项300余项,支持研究生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开展对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强化学思悟践、促进知行合一。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持续增长,2022年研究生科研成果共计780项,同比增长17%,其中发表学术论文607篇,著作6部,艺术作品153项,资政报告14项。2022年研究生学科竞赛等获奖共计714项,同比增长19%,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73项。
三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并被纳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教育部提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央民族大学强化需求牵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依托智慧教学平台,不断推进教学信息化和智慧教学,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建设涵盖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教研管理、学位论文与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的研究生信息系统,以数字人文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基于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多校区多学科共享虚拟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智慧学习方式,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5.构建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建设成效关乎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中央民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把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作为办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建立长效化、规范化管理体制。构建“遴选—培训—复审—评优”一体化研究生导师管理模式,强化岗位,弱化身份,突出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综合评价,结合政治素质、学术水平、育人能力、培养条件等设立遴选标准,突出师德师风要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导师引领,要求导师既做学生的学业导师,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成为研究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和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全员参与、多元方式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会、研讨会、线上学习、在线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校级新聘导师岗前培训、院级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导师团队日常交流与传承等,助力导师掌握政策、明确权责、拓展视野,提升指导能力和科研水平。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岗位管理,落实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将导师政治表现、育人实效、学术水平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导师岗位复审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的导师岗位动态管理机制,2018年以来对1109人次的导师岗位进行资格复审,坚决让个别未达到岗位要求的导师退出导师岗位。建立导师激励示范机制,定期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评选,选树优秀典型,广泛宣传,推广育人经验,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导师潜心育人。我校“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团队”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6.构建全过程的培养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中央民族大学构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研究生智慧教学平台实时监控、随堂听课和教学日查周报的方式,定期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追责制度。建立“教师—学科—学院—学校”四级教材审查机制,确保自编讲义的科学性、前沿性,全面提升研究生教材质量。构建“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全闭环”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完善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博士研究生提升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办法、涉密学位论文管理办法,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强化导师、培养单位、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权责,加强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严格学业考核标准、提高学业挑战度,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结果动态化和考核方式多样化的研究生学业考核体系,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和分流退出机制,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新征程上,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央民族大学将发挥好民族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综合素质优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勇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优秀人才,以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年第11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