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闭环命题学历毕业生研究生本科生远程文凭证书_网易订…(教育的闭环性是什么意思)
从今年年初有关「孔乙己文学」的争论起,网络上掀起了一片声浪:回忆起早年那些不得甚解的课堂书本教育,如今,我们终于从中窥见了自己的身影。
网友们说,从未想过高中地理答题卡上写下那句「廉价劳动力充足」说的是今天的自己。虽说《送东阳马生序》里作者写「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他真的没有慕艳意吗?以前不懂苏轼与张怀民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如今方知在被内卷、琐事裹挟的生活中,能随时邀一好友夜游是多么弥足珍贵……
其中一个例子更是触动了大家的心弦:一位女生分享了自己在求职季的经历。本来,她并没有和「孔乙己文学」共鸣,直到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发现公司hr对自己简历上陈列的理论知识、学术奖项并不在意。「我硬着头皮给hr解释那些奖项有何价值、对工作有何 助。那一刻,我瞬间想到了课文中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一幕。」
关于当下的就业环境如何,我们来看一份数据。在就业与岗位的宏观数量比较上,「两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而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从人数上看,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确实比毕业生人数多。
但注意,这个数字并没有包含大量回国留学生和上届未找到工作的往届生,因此实际上的求职人数将更多。并且在实际就业数据上,答案也变得截然不同。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cier(=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连续五个季度低于1,显示就业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求职毕业生中仅有46.7%获得offer,其中仅有15.4%签约,均远低于去年的水平。
除了就业供需数量不匹配外,就业供需端结构的不匹配也是一大问题。分职业来看,《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招聘需求最多的职业为销售顾问、客户服务、普工/技工、管培生/储备干部等;而求职人数最多的职业为行政、文员/助理、人事、销售顾问等。以上数据表明,随着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会衍生出较多的普工、技工和机械制造设计岗位,但目前毕业生仍倾向于选择文职、行政等管理类职位,由此造成了一定的职业结构性矛盾。
高校毕业生cier连续五个季度低于1,显示就业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同时与全国就业cier的差距也在持续拉大,表明结构性矛盾在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特征。
当年轻人在就业市场里艰难地飘摇前进时,回头看去,他们不禁讶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至于答案,很可能是有些骨感的。
人力资本理论将接受教育看作人们为了提升劳动力市场表现而进行的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就要讲求回报。这就引入了教育回报率这一指标。
教育回报率是描述教育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常用指标,指的是每增加1年的教育所带来工资收入增加的百分比。根据psacharopoulos(1994)和trostel, et al.(2002)的研究,目前世界平均教育回报率为10.1%,亚洲为9.6%,中低收入国家的教育回报率在11.2%-11.7%。
在当前,中国的真实教育回报率实际上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用一般方法估计的年教育回报率只有8.4%;可是当分离出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的影响后,教育回报率下降至2.7%。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清华大学的一则研究现实,中国的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低收入群体,表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换言之,低阶层的、最需要进行学历跃迁的群体往往教育回报率最低。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前即使是很多学历不错的孩子985学校毕业后,也找不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不少人选择考公、考教,或者跑去县里去做选调生。
除了总体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的教育回报率较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说明两者应当是并驾齐驱的车之两轮。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依旧较为缓慢。据调查显示,我国西部省份的普职入学率在现阶段呈现不增返降的趋势,而在职业学校入学率未能达标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师生比都比普通高中的师生比高出了一倍有余。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
反观德国,他们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的培养体系,使得受教育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同时参加工作获取技能积累。德国的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大学毕业生白领的平均年薪30000欧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则是35000欧元左右,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高过大学教授。由于德国技工的工资高,制造业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继而读大学的道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
在孔乙己文学的叙事中,不少人感叹「招一个收银员要四千到四千五,而一个会计只要三千。」一位曾经从写字楼跳槽到洗车房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洗车一天480,「洗车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洗好了就行。顾客非常直接了当,哪里没洗干净就再给洗一下;实在弄不掉,他们心里有数,我说几句好话,钱照样给。而对比原来工作,坐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日复一日,积累的疲累是心里的累,没法散发出去,一直积压着,越来越抑郁。和领导沟通,对也是错,和公司利益有冲突就是错。」拿着大学生的学历,收入却远低于单纯的体力劳动,这让他们感到有些不平。
2018年,浙江杭州余杭区针对清华、北大毕业生招聘人才,其中分配至街道办工作的共10人。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此外,受录取的还有北大中国哲学硕士、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北大法律硕士、北大生物学博士等等。
另一则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外卖小哥接近700万,其中1%也就是有7万的外卖小哥是研究生学历;其中3%的比例,也就是21万人是本科学历。
毕业生拿着本科、硕士或是985、211的学历去做看起来有些「低就」的工作,诸如此类的新闻如今并不少见。现象是一回事,那么如何测算「学历贬值」是否真的发生了?
其中一种测量学历贬值的方式是用一个性价比参数「研究生年收入/社会整体年收入」来描述。什么意思?研究生年收入与社会整体年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研究生学历越值钱,性价比越高。同理,本科生年收入和社会整体年收入的比值,也可以描述本科生学历是否值钱。下图显示,从2013年开始,研究生学历一路下跌,本科生学历也在2015年之后走向了贬值。
图源:知乎
另一种检验学历贬值的方式即将收入与房价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房价的暴涨,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想靠工资买房变得越来越困难。
图源:知乎
除了以上的测算方法,单看宏观数据也能发现学历至少被「稀释」了。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次打破纪录,达到474万,同比增长17万,增长幅度为3.72%。而在90年代,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只有24.2万人。
至于历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98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4.7万人,到了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2020年与1980年相比,中国直接多出860万的高校毕业生。换言之,考大学的难度降低了。虽然这使更多人都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那张加戳盖章的录取通知书似乎不再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大学」的光环隐退,留下的是学历贬值的现实。
当部分媒体和网民指责年轻人眼高手低、「端着」、拉不下面子时,年轻人表示这之间根本毫无关系,横亘在他们心门的只是既往巨大的沉没成本罢了。
有网友表示:「他们绝口不提个人和家庭为教育投入的成本有多高,也不看看房价物价生育成本有多高,只知道让你降低对薪水对工作待遇的预期。」
「我介意的不是去厂里拧螺丝,我介意的是那身长衫是父母拼尽一生拧螺丝赚来的。」
微博上的一则热帖曾就「能把大学生类比成孔乙己吗?」分析道:不能拿孔乙己和当代大学生类比,完全不是一种性质……一些家庭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供出一个大学生,一个人需要花了一二十年的时间,花费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付出了无数的辛苦才才能成为本科生、硕博生,投入的教育培养成本很高,不仅背负着自己的期望,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所以自然对工作薪资待遇也有比较高的预期。
除了巨大的沉没成本,让年轻人叫苦的还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经历似乎并不能 助自己在招聘季的「厮杀」里获得就业竞争力。
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被归结为不具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在大量的招聘会现场和线上招聘中,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应届大学生的简历「三无」——无高绩点、无实习经历、无社团学生会经历。从一定程度上看,绩点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实习经历反映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社团学生会经历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三无」大学生的数量惊人不禁令人唏嘘,用人单位无奈,应届毕业生也无奈,互相抱怨。
很显然,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有待改进。许多学生在高考之前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学习上,上了大学后便开始放纵自己。加之目前国内高校严进宽出、不重视教学、大量的经费流向科研、任课老师不认真履职,60分万岁的思想在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此外,大量无意义的水课挤占学生的时间,专业课程冗杂不精、学过就忘,课程内容照搬西方,甚至使用二十年前的课件,脱离实践。
成本和教育的问题值得反思。但在事实层面上,年轻人的心理预期并没有舆论渲染得那般好高骛远。若要说他们完全被社会的洪流裹挟,恐怕还有失偏颇。
当代普通大学生的选择依然较为丰富。例如,如果存在短期内想多挣钱的需求,可以选择房产中介、保险销售甚或外卖小哥等薪酬较为可观的职业,只是可能风吹日晒不太体面。当然,也可以选择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额外选择,如月薪四千的会计、月薪三千的律助,坐在办公室里,体面。即便职业初期挣得少点儿,但有发展前景。还可以试试偏远一点儿、辛苦一些的公务员岗位。2021年国考,广东等地调查总队招19人,中国民用航空管理局、首都机场公安局部分岗位竟都无人报名,2023年没人报考的国考岗位也高达几百个,这些岗位远一些、苦一些,但也有地位、有发展。
另一份来自达达发布的《2022达达快送灵活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比达22%,兼职骑士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占比更高,达到27%。据悉,boss直聘在注册通道关闭一年的时间,求职人才的
活跃度没有下降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一大部分白领人才选择了去应聘蓝领岗位。可见,白领人才蓝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日本与我国相似的就业状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社会上获得大学学历的群体不断扩大,伴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大学生就业市场表现出教育人口向下流动的现象。小林雅之、矢野真和研究发现在事务、零售、技能工等部门, 大学男毕业生表现出明显的「高学历化」「白领蓝领化」倾向。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主编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并且在逐年上升。《2022新生代员工职场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九成受访者目前正处于在职状态,处于离职、灵活就业、创业状态的人员占比8.7%。49%的新生代员工对职场现状比较满意,仅有8.7%的人对职场整体状况不满意。况且,不同的学历到手的工资依然有明显差别。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这表明,年轻人努力读书依然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后,回首当年课本上的知识,终于有了切身体察过的现实感悟。比如最近有一个很火的形容,说教育是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就如一个闭环。谈恋爱时才读懂诗三百篇的《氓》,升学考公时才理解《范进中举》,找工作时脑海中又浮现了《孔乙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突然理解《孔雀东南飞》。教育提前教给的思想在你拥有阅历的那一刻使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从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此时才是教育的完成。」
现实里年轻人面对的就业压力并不小,当他们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入社会后,感到茫然失措是正常的,而社会应当对此给予更多的体察与包容。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成长和发展,是给年轻人的机遇和挑战。毕竟,在完成闭环的那刻,学校教育的目的已经达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