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院士高校研究生工程学院一流学科电子科技大学_网易订阅
来源: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近期,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将对已经开办“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工程”、“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的部分高校现任领导进行集中盘点,旨在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这些“新专业”所在高校领导分工及研究方向、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第24期盘点对象是西北工业大学。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已经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西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与学校优势领域相结合,重点关注智能感知、大数据智能、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方向,并通过这些方向进一步支持航空、航天、航海、材料、生物医学等具体应用领域的需求。培养方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基础,体现“软硬结合、注重系统、强化实践”的传统特色,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特色方向结合”的课程体系,适应国家信息领域和相关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在人工智能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引领型”专业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学校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8个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李言荣,校长、党委副书记宋保维,党委常务副书记程基伟,党委副书记吕卫东、陈建有、杨晓,副校长张卫红、侯成义、杨益新、詹浩、张艳宁,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西北工业大学监察专员吕卫东,党委常委李言荣、宋保维、程基伟、吕卫东、陈建有、侯成义、杨益新、詹浩、杨晓、张艳宁,校 长助理张开富、王宇波。
李言荣(党委书记)
李言荣,1961年7月出生,四川射洪人,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四川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宋保维(校长、党委副书记)
宋保维,1963年7月出生,辽宁锦州人,博士,教授。曾任西北工业大 海工程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原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科研管理和审计工作。
程基伟(党委常务副书记)
程基伟,1973年12月出生,山东东平人,博士,研究员。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副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司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负责日常工作、组织、党建、政策研究、信访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党委组织部(党校)、机关党委,分管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柔性电子研究院、光电与智能研究院。
吕卫东(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西北工业大学监察专员)
吕卫东,1968年12月出生,河北玉田人,硕士,副教授。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国家监委驻西北工业大学监察专员、二级高级监察官,主持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全面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巡视工作。分管纪检监察机构、党委巡视工作办公室。
陈建有(党委副书记)
陈建有,1963年9月出生,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员。曾任西北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西北工业大学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负责离退休、工会、扶贫、校务委员会工作。分管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工作处)、工会,分管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出版社。
杨晓(党委副书记)
杨晓,1970年7月出生,河南邓州人,学士,副研究员。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校长助理兼党委组织部部长,校长助理兼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兼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常委兼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党委宣传部部长,负责宣传思想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建、招投标与设备采购工作、档案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校史研究中心)、基建处(环西工大创新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长安校区办学环境提升办公室)、太仓智汇港管理委员会、招标与设备采购中心、博物馆建设筹备处,分管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微电子学院、民航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档案馆、分析测试中心
张卫红(副校长)
张卫红,1964年8月出生,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侨联副主席。负责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图书工作。分管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分管机电学院、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图书馆。
侯成义(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党委统战部部长)
侯成义,1969年12月出生,河北涿州人,博士,研究员。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后勤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原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学校办公室主任兼党委统战部部长,校长助理兼学校办公室主任、党委统战部部长,校长助理,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党委统战部部长。负责统战、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分管党委统战部、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分管材料学院、管理学院、生命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医学研究院、校医院。
杨益新(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益新,1975年4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博士,教授。曾任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航海学院院长,校长助理,校长助理兼基础教育中心主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基础教育中心主任。负责本科教学、体育、美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基础教育工作。分管教务处(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基础教育中心(附中、附小、幼儿园),分管航海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海洋研究院、体育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
詹浩(党委常委、副校长)
詹浩,1972年1月出生,上海人,博士,教授。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原发展计划处副处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人事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常务副校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负责学生、共青团、人民武装、劳育、国有资产管理、稳定、保卫、校友和教育基金工作。分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人民武装部、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团委、国有资产管理处(创新科技大楼管理中心)、保卫处(公安处)、校友总会办公室、教育基金会办公室,分管航空学院、航天学院、动力与能源学院。
张艳宁(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艳宁,1967年10月出生,陕西武功人,博士,教授。曾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兼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学院院长,校长助理,校长助理兼任陕西网络创新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校长助理兼任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负责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财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保密、网络信息化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审计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国际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审计处、保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分管计算机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张开富(校长助理)
张开富,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三六五所所长。负责科技成果产业化、资产经营工作,协助校长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分管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异地创新机构、三六五所。
王宇波(校长助理)
王宇波,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学校办公室主任。负责后勤保障和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分管后勤办公室、长安校区管理办公室、后勤产业集团。
走进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铸国之重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今天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3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8个学院。拥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学/生态学10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弘扬“总师育人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历史上,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无人系统等7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由我校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33万多名校友中,有5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7位将军、51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以杨伟、唐长红等为代表的约半数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周年纪念表彰的5位“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中4位为我校校友,10位“航空报国杰出奖”获得者中6位为我校校友。从2005年至今的15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奖者中,有26位在学校学习、工作过。在航天领域,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担任大型央企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
学校创新引育机制,师资力量雄厚。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根本理念,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优化实施“翱翔人才计划”,构建特色化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责任导师制”,为青年人才规划路径;设立人才特区,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拓展新兴交叉学
科方向人才布局,支撑高端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生态体系,打造优质基础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学校汇聚了一支由3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包括全时两院院士10人、长江学者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团队33个,国家级青年人才145人。
学校加强教育研究,教学成果丰硕。在代表全国教育教学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屡获佳绩: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2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二等奖2项。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获得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2020年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2023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在“互联网+”大赛全国赛中累计获得9金14银,“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斩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三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系列赛事取得重要突破,学校两次捧得“优胜杯”。与此同时,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学校均位居前列。
学校强化科研创新,科技贡献突出。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我校。现牵头建有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顺利完成首飞试验,“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试验成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成功发射,仿蝠鲼等新型水下航行器研制成功,为铸大国重器再立新功。学校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原创性成果。学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全方位出口,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飞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我国高校唯一的无人机专业化飞行试验测试基地,全面推进无人机科研与产业发展。国庆60周年、建军90周年阅兵中,整个无人机方队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我校无人机再次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三大奖2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推进深圳、长三角、重庆、宁波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股份、华秦科技、爱生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增材制造、陶瓷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学校深化全球拓展,国际声誉稳步提升。构建了精耕欧洲、深化对俄、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在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先后与300余所海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世界大学排名top200的合作高校达到67所。国际声誉显著提升,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入全球top151-200。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学校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签署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并纳入外交成果清单;2014年,学校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签署最重要合作伙伴协议纳入中比两国元首见签。学校不断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1年4月,学校获批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办学项目;2023年,学校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学校拥有16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0余位海外国际大师被聘任为我校荣誉学衔,其中12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友谊奖”获得者罗伯特?嘎什教授成功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全球仅40位)。学校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一带一路”智能物联网国际合作联盟和中澳工科大学联盟等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合作成立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机制。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注:本文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盟“资料图书馆”
微信咨询
说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文章(单击就可查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办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