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研[超话]#出川大马理论考研资料…来自不不不不要被…
??
2021四川大学专硕440
一、名词解释(5*6=30分)
??支票簿新闻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联合早报》
??快笔小新
??情感传播
??用户运营
二、简答题(10*3=30分)
??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贡献。
??简述“四全媒体”的内涵。
??简述“受众碎片化”。
??简述“后真相时代”。
名词解释
1/支票簿新闻
答题思路
支票簿新闻是早期的一个新闻提法,和有偿新闻有些类似但有所不同。考生答题时可以将此进行概念的对比,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
参考答案
支票簿新闻(checkbook journalism)指的是媒体向消息来源付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而消息来源向媒体付费、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就称为有偿新闻(paid news),这时记者属于滥用采访权。因此“支票簿新闻”有可能“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败坏信息的品质”;有可能对传媒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有可能损害公民的知情权;有可能导致行贿罪的发生。为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当前应该出台一些操作性的办法,依靠法律法规使媒体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2/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答题思路
该名词是国际传播中经常会碰到的词,但具体解释概念恐较为困难。考生可以联系其提出的内涵与目的,并通过代表人物、代表会议的探索来写出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的、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依据的自由、平等、均衡、公正的新闻传播新秩序。其代表人物芬兰学者卡拉·诺顿斯登亲自参与并领导了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他编著的《电视交通——单行道?》(1973年)与《国家主权与国际传播》(1979年)等著作详细记录了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麦克布莱德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的发展及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而至今仍在定期召开的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议的主要提议仍如10年前那样意义重大,对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具备重要意义。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联合早报》
答题思路
本题在新闻史中考查频次很少,此次出题也印证川大出题的“广”与“杂”。这意味着考生的
准备不应有盲区。本题基本思路为:简介+特点+发展+地位。
?
参考答案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主要华文综合性日报,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出版。前身是《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1983年两报合并后共同出版《联合早报》。除新加坡外,该报还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文莱等地发行, 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大陆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特点是:一方面提供全面的综合新闻,另一方面加强本地社区、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报道。对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报道客观温和,重视言论和副刊。
1995年,《联合早报》开始上网。早报电子版跨越了地理的障碍,克服了海外发行的困难,通过互联网将《联合早报》的内容迅速传送到全球各角落,受到世界各地华文读者的欢迎,页览量突飞猛进。在早报电子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联合早报为主要新闻来源。联合早报网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点击量最大的外国报纸网站,创造了一项中国之最。
4/快笔小新
答题思路
快笔小新是在机器新闻中常见的案例,也可以联系这个版块进行作答。基本思路为:背景+简介+流程+意义。
?
参考答案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正在寻求出路的新闻业带来了福音,为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将客观世界的样貌实时反映给受众。,这也使得机器新闻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在2015年11月7日,快笔小新作为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正式上岗,其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机器人写稿是新华社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研究大数据在信息生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有益探索,起到了解放记者的作用,让记者有更多的时间深耕内容,提供更为优质的深度报道或社评。
5/情感传播
答题思路
情感传播是传播中的一个分类,答题时可以跟另一个分类进行对比,基本思路:传播分类+定义+特点+途径+作用。
参考答案
按照“奥卡姆剃刀法”所提出的简约原则,依照行为取向把传播分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依照心理取向把传播分为理性传播与情感传播。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标尺的传播样态,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情感传播可析出“动之以情”“情感运作”“触景生情”“托物寓感”“移情转恋”等途径。
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两者具有包容性,易产生叠加效应。情感传播、柔性传播同样构成时空维度,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的碰撞和激荡中体会传播态度、温度、深度和人文关怀,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体现着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有助于克服情感传播有时过于主观性和柔性传播有时过于含蓄性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主题一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6/用户运营
答题思路
用户运营属于新媒体行业中,特别是营利性新媒体所需要做的工作,基本思路为:背景+定义+内容+目的+根本工作。
?
参考答案
用户运营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兴起。用户运营以用户为中心,遵循用户的需求设置运营活动与规则,制定运营战略与运营目标,严格控制实施过程与结果,以达到预期所设置的运营目标与任务,包括拉新、留存、维持和刺激(变现)等过程。
现如今受众越来越分众化、多元化,用户运营者需要通过用户画像、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用户分层、会员体系(用户成长体系、用户激励体系)、社群运营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运营。用户运营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用户流失伴随着用户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所以一个用户运营的工作是,除了把每个环节的口子做大,还要尽量减少用户流失,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用户,知道用户为什么来,为什么走,有哪里可以改进。
简答题
?
1/简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贡献
答题思路
麦克卢汉是新传考卷中考查频次极高的人物,本题参考思路可为:简介+地位+作品+理论案例+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是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是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者,其观点深远影响人类对媒体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字出现时,他已预示互联网的诞生,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地球村”一词(global village)正是由他首先采纳。自1960年起,他一直是一个具争议但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死后多年后仍被wired杂志封为主保圣人,表扬他对现代媒介理论的贡献。作为媒介研究的直观洞察者,麦克卢汉是媒介环境学派影响最广泛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及“地球村”等著名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的著作包括《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地球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等。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拓展。例如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论断强调了媒介本身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似乎在“印证”着麦克卢汉的预言的实现。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他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1]胡泳.理解麦克卢汉[j]国际新闻界,2019(1).
?
2/简述“四全媒体”的内涵
答题思路
“四全媒体”是2019年开始较为热门的概念,可以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把四个概念分别解释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他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全程媒体,是指全流程跟踪、全链条播报、全角度切入。从事件发生到结束,媒体需及时跟进和深度介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时代,公共事件的进程信息、流程管理、历程演化、过程推进,某种程度上是完全暴露于受众,且受众在进程中是全程参与的。全程媒体使得受众随时处于媒体化状态,表达了今天的媒体形式的泛在化。
全息媒体,是指全形态呈现、全维度体验,通过图文、语音、视频、vr、ar、mr和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立体化呈现新闻信息,带给用户全息多维感官体验,其富含信息的颗粒度更加精细,人的认知能力也随着洞察工具和表达工具改良而进步。全息媒体的本质是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更加细致的刻画现实世界,这种刻画是从内容到数据的。
全员媒体,是指全员参与、全局动员,在充分调动系统内员工协同力量的基础上,激活系统外自媒体和网民的力量。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是能和人及机器产生交互的就是抽象层面的媒体。全员媒体是人的社会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能力的扩展体现。全员媒体意味着媒体本身职能在传统媒体内部的均等化,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参与者和反馈者,这也意味着信息传播机会的均等化。
全效媒体,是指更好的效益、更全的服务和更美的体验,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全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全流程把握转换效果、全方位提升传播效能、全平台实现服务效用,包括金融、电商、社交等多效态。从内容的产生就在开始产生传播效果和转换效果,从议论评论到电商导流,效用已经成为内容的固有初始属性,所生即所效,所效即所能。这恰恰是传播工具正在成为人类认知器官和生活技能的内化过程。
?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01/c40531-31005870.html
3/简述“受众碎片化”
答题思路
作为基础题,也是大家答题时常用的表述。基本思路:定义+概念内涵+形成原因+启发意义。
?
参考答案
碎片化,英文名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我国学者黄升民教授认为:碎片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学、消费行为学、传播学界的热门概念,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受众碎片化指的是当今各类信息的涌入使得受众也有一定分化,而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社会的碎片化导致了受众和媒介的碎片化,反过来,受众和媒介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碎片化的受众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碎片化,而小众媒介又在传播上强化了这种需求,使得受众的需求进一步固化和异化,从而造就了多变的、差异化的受众。受众碎片化是在大众市场基础上,由不同分众市场板块不断撞击而形成的,这种碎片化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选择、媒介接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现出的是一个个立体、生动、高度同质化的消费者集合体。物质消费形态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方面,精神消费形态的碎片化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媒介接触方面。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在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后,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以此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重新聚合浪费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
?
◎?参考文献[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特性[eb/ol].http://www.scio.gov.cn/wlcb/llyj/document/907121/907121.htm
4/简述“后真相时代”
答题思路
后真相时代是当今一个十分热门的词汇,考生对此的准备应该还很充足,本题基本思路为:提出+分类+成因+特点+影响。
参考答案
2016年11月22日,牛津词典把“后真相”评选为2016年度词汇,用来描绘“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英国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指出,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作者认为后真相有四种表现形式: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一方面,信息技术更新带来的传播形态变化,也参与了后真相语境的形塑。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其终端的多样与完善,去中心化的理念得以不断实现,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属性充分刺激了人们的需求,释放了人们的欲望,满足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社群化传播下,社会成员倾向于观点固化,社群化传播很可能使社群成员生活在信息孤岛之中,强化其各种认识甚至偏见,有可能构造观念的回音室或过滤泡效应,阻碍异质观念的交流,成为加剧“后真相”的推动力。
互联网下的后真相表现出“四化”的特点: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部落化和偶像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源由印刷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变为现在的个人媒体,每个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这种社交平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传播格局的复杂化,而真相也随之异化,具体体现在:真相在情绪流动中被遮蔽,在故事叙述修辞里被改写,在意见传递中被扭曲。
新媒体语境下的后真相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后真相”使新闻专业主义很难在直播的语境下完成事实的核查和真相的再现,且新闻专业主义所呈现的真相也并非新媒体“传受过渡体”的核心关切。在这种情况下,“无反转不新闻”“坐等反转”成为一些人对待当下新闻报道的态度,当下的网络舆论场已然走向了“后真相时代”。
?
◎?参考文献[1]张庆园,程雯卿.回归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反思自媒体时代的后真相及其原理[j]新闻传播与研究,2018(9).
了解胡师姐——http://www.hsjkaoyan.com/landing.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