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儿考研路上,他们因梦想坚持高考读研备考复试_网易订….txt(考研那些事儿今日头条)
小编碎碎念
距离考研还有一天,/广州日报编辑记者回忆自己考研的点滴,为考研学子打call。
有记者37岁时想深扎艺术中,毅然踏上考研路;有记者想不留遗憾,从统计学跨专业跨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有编辑带着记者梦,连续九个月从早上7时30分学到晚上11时……听他们讲讲考研路上的辛苦和欣喜吧。
37岁,
我考上了研究生
本科专业:国际新闻专业
报考学校: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2017年,37岁高龄的我,考上研究生了!“努力虽迟仍到”,这是我接到通知书时内心的第一反应。
35岁时,人生陷入迷茫。老师一句“边画边寻找方向”的点拨,令我下定决心开始系统学习工笔花鸟画技法,实现小时候的绘画梦。于是,我开始白天扮演好记者角色,晚上在画室加班画画。从绘画中得到的力量,令我想更深扎入艺术中,而读一个美术史的硕士学位,是我能想到最有驱动力的方式。从决定、报名、备考到考试,我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
这七八十天大概是我人生里最努力的时候,也是我同时面对最多事情的时期——工作、家务、装修、儿子棉哥小升初……事情被分为紧急、必要、重要和非必要,除了好好采访、写稿以保住饭碗,跟进棉哥的备考外,生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会友、娱乐一概拒绝,个人需求被降低为“只要能吃饱穿暖”,在家的时间我总是蓬头垢面。
无论是清晨苦读,还是夜半秉烛,无论读到云冈石窟、青绿山水、《鹊华秋色图》,还是读到庞贝古城、蛋彩画、《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心里总是涌动热切和激动,血液里仿佛冒着热气,想把所见所闻吸收进身体里,让艺术的美好知识把自己变得充实、饱满,充满能量。
复试最后一关是面试,进门一眼看到正中央一张微笑的脸——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导师”的面。我被考官们问得最多的,是“你有一份记者工作,为什么还要来考研”。虽然听起来很官方,但“热爱”“想要学更多”是真心的回答。
当收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时,我哭了一场,既觉得自己得偿所愿,又有一种被眷顾的心情,并且再次相信“努力终有回报”的公平。
雷打不动地坚持练字,使我充满自信上考场
本科:统计学专业 报考学校: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我本科就读于统计学专业,属于数学学院。大三接近尾声时,我对数理专业已经没有任何留恋。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决定报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一直有一个文物保护的梦想。高考填报志愿时,受到理科生的限制无法报考文史相关专业,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当我又一次站在人生的选择路口时,我决定奋不顾身一回。
大四上学期的时候专业课只剩下寥寥几节,因此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考研自习室里。在紧张的备考氛围里,跨考文史类专业的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从9月开始,我迷上了练字——每天中午在自习室午睡结束后,我都会雷打不动地摸出我的钢笔和字帖,认真临摹一整页的唐人小楷《灵飞经》。作为一个三跨考生(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我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考试完全没有底。文史学科是一门强调积累的学科,但没有坚实的基础,我只能摸索着为自己补习,每天都面临着由于巨大知识量空缺带来的恐慌。这时,每天固定的练字环节可以 助我直观地看见自己的进步,坚定复习的信心。我就这样带着这份从日复一日练字中获得的自信踏上了考场,交出了一份还算漂亮的答卷。
支持我走完考研漫长路的,是一鼓作气的信念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报考学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大学四年,除了忙学业,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校报里,想选题、采访、编辑,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出于兴趣、专业报录比的考虑以及对暨大的向往,我在选择院校、专业时并没太多犹豫。
然而,报考新传专业在文学院考研大军中无疑是异类,同届、往届压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此时,万能互联网拯救了我这个“两跨”小白,从复习方法到时间规划一应俱全。复习期间我关注了各种考研公众号,添加了微信、qq考研群,穷尽所有资源去大海捞针。
由于大三暑假才开始备考,备考时间非常紧,我每天雷打不动7点半到自习室,累了就站起来看书或找个空教室读书。除去吃饭与跑步锻炼,一直学到晚上11点多,保安来赶才愿离开。别人考公、找工作,而我选择长达9个月的“战役”,时间成本高,身心疲倦,幸好我逐渐找准了节奏,从复习、做题到模拟考,按着时间表循序渐进。“这么努力都考不上研究生,我一定不会二战。”支持我走完考研漫长路的,是这个一鼓作
气的信念。
考研虽累,我很庆幸遇上考研宿舍、自习室四人小组,进入复试后,我还与网上认识的研友模拟面试,交流最新考研资讯。考研是一个人的“战争”,但多亏团队合作,让这段时光不再孤单。
“虽千万人吾往矣”,考研是我人生的必选项
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 报考学校:中山大学世界史专业
如果不考研,我可能会在老家当个历史老师,衣食住行、婚姻大事都会被爸妈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不考研,我可能不会在广州学习生活,我可能要很久以后,才会邂逅这个花城。如果不考研,我可能已开启养娃模式了,像许多家长一样,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娃身上……但考研是我人生的必选项,我想解开心结,用考研证明,高考发挥失常是一次意外。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对选志愿毫无头绪,便将选择权交给了父母。考研填志愿时,父母又来“出谋划策”,我已经变得有主意了,我选择了中大。考研很难,16本参考书目,我要在6个月里复习3遍。有时自己心情浮躁,一上午看不了几页,经常会掉眼泪。我会想,到底有多少人报考了中大世界史,他们复习得怎么样了?但朋友的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
我开始安心备考,我会拿着教材边看边想;会拿着彩色的记号笔,一遍遍地过考纲;拿着厚厚的参考书,找一扇窗,开始回忆重点……走到考场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对考研有多期待,多想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当我在考场上看到中大专业课考题时,有一种圆满的感觉。
改变没有多可怕
本科专业:英语(国际贸易)
报考学校: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如果问我为什么考研,真的是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它长在我身体里很久很久,在毕业后重复又空虚的工作中被激发。在一个下午,朋友丢给我一个报考链接。“喜欢媒体就去读研,改变没有多可怕,起码离梦想近一点。”彼时我早已厌倦了这个小城的冬天和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职业生涯。
我没有大张旗鼓宣布这个“伟大”的计划,默默按图索骥购买了报考学校专业所有书籍,又在师兄的建议下,花大价钱淘宝了一份旧笔记。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个计划,兼顾工作之余的备考却也着实让人心力交瘁,晚上深夜攻读,白天就无法满血工作。于是列每月每周每日计划,按轻重缓急分配一天,不是非充分必要的工作,都安排在截止日期才完成。我是跨专业考研,专业知识欠佳。不过本科专业是英语,可以少备考一门。除了把所有专业书内容背下来这个硬性要求外,一有空大量的浏览国内外热点新闻和评论,时不时在考研群里练笔。备考时,我和许多考研人一样做到极度投入,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我常常晚饭后,遛去单位的打印室,锁好门和一堆文稿做伴。
说起考研后的幸运,就是我借助这个跳板换了一个跑道。读研的日子里达成了思维上的自我修炼,心智和品格习惯的养成,在通识教育之上多元看待问题,有了批判权威的意识和勇气,而这些让我终身受益。读研的日子里还遇到了一个很棒的导师,处成了那种胜似母女的关系,是不是也很幸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缪璟、麦蔼文、曹腾、李思涵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