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奔向属于我们的月亮考研大四_网易订阅.txt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2期
文/七九
临近寒假,宿舍里的6个女生,4个人在宿舍宅了一整天,一个去上海找男朋友,一个去自习室复习考研。
实际上我们当前的境况是:6个女生中,5个人报名了2021年的考研,而2020年的秋招结束时,我们全都还没有找到工作。
我的大学是位于苏州的一个普通双非大学,因地处江南的发达城市,分数线比具有同类学科能力的大学高很多。“但以一个差几分可以够得上偏远‘211’大学的高考成绩,最后选择了不是‘211’的普通大学的一本专业,在一部分人眼里,这可能就是读了一个二本。”我向父母吐槽说。

“向上”的迷茫
我的专业全名叫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土木专业分支出来的二级学科,标准的工科专业,班级男女比3:1。
2020年的秋招后,本专业的男生们无论选择考研、考公还是工作,大部分都找到了去处。他们一开始就被各种环保类或者土建类的国企签走,而女生们却沦为无人问津的局面。
“无论绩点高低或者是否挂科,女生们少有优势,我们依然要排在绝大部分本专业的男生后面被挑选。”学习委员熊猫说。但明智的是,她一开始就利落地放弃了考研,积极在秋招中投放简历,最终拿到了跟本专业有间接关系且更适合女生的一个岗位offer。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专业对我来说,未来的路是多么无望。但同时也让自己第一次鼓起勇气,重新决定人生方向。
规划未来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尤其是你可能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你不得不做出选择: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还是“抽筋剥骨”重新来过。大学前三年,我都在前一种选择里,消耗着自己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大一的水分析化学老师说过:“什么时候的事情你就该什么时候去做,如果拖到最后,你去追赶的时候真的是很痛苦。”最让我体会到这句话深刻内涵的,便是在做未来道路选择的时候。
2020年10月初,我曾经向父母表达放弃考研去学习工程造价课程的想法,以期毕业后改行去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妈妈立马打电话提醒我:“就这么点时间不要折腾了,赶紧抓住这次机会把研考了,不要想着改行了。当今社会,研究生的学历才有保障。”我那时候才发现,在此时才规划人生方向真的太迟了。接下来半个月,我抛弃了改行的想法,继续埋头复习准备接下来的考研。
但我知道,我心中的那根蜡烛,就快要熄灭了。临睡前,我都在告诫自己:“不要和别人不一样啊。抛掉那些别人看起来很蠢的想法,学着让自己活得更符合社会规律。”几年过去了,我那么辛苦地践行这些规则,可我好像越来越差,在对一些事情的逃避和压抑中,我一直在下坠。
听着班级群里不断发来的提示音,就业与升学的焦虑把我逼到了崩溃的临界点,我突然感觉,再不好好做决定,我真的会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偏了。
我放弃了考研,很快把自习室搬空了,把座位让给了下一届备考的学弟。
我开始练习如何使用ps,开始找适合自己的原画课,开始算自己的小金库,计算自己可以承担的学习费用。我知道我要面临的是父母的愤怒和质疑,最坏的情况下我需要提前在经济上独立。我知道重新来过会让人伤筋动骨,但我突然觉得我的未来不完全黑暗了。
“因为我还年轻,我有年轻的骨骼,我有能够快速奔跑的双腿,我有能够看清爱情的双眼,我有能学习一切的能力,我有无限机会,我只想奔跑。”我想。
然后我在微博写道:“最大的遗憾来自过去总是掩饰自己的与众不同。”

“闪光少女”
隔壁宿舍学环境工程的女生石一,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四川妹子,大学期间发现自己不喜欢且不擅长本科专业的工作,但她没有因此变得自怨自艾,从而放弃追求自己真正的目标。她在大学期间同时读了英语专业的第二学历,学了跳舞,报名了私教学习健身,还经常听ted名人演讲。在大三就明确了自己当房屋设计师的目标,跟父母商量好报了设计班,干脆利落的决定,然后全力以赴地向这个方向前进。
当我们还在考不考研中犹豫的时候,她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房屋设计师的基本课程。于是到了大四,在我们迷失于未来的选择中时,她很轻松地就可以让自己前进到自己想到的那个位置。
她和我都是那种时常觉得自己和宿舍格格不入的人。大三的我向考研背后的惰性妥协,而她毅然走向自己的梦想。大四刚开始,她离开宿舍租房独住,彻底脱离了宿舍这个“培养皿”。
对比下,我开始为自己的无力愤怒,为自己的犹豫惆怅。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推文,作者在推文里写道:“经常有读者问我:‘你大学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后悔时间浪费了吗?’,我总说,啊,那怎么会呢?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哪怕是让我重新选择一次,以我那时候的认知水平,大概率也还是会选这个要后悔的专业。重要的是,借着我不喜欢的东西,我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因为,我发现其实大学和专业如何,并不耽误我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后来我回想起那些充斥着愤怒自卑的日子,只觉得它们 助我补足了那份我曾经缺失的坚毅。

我们是伟大的公约数
“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大量的个体访谈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高考的心有余悸;他们对大学城市生活的生疏和对就业的慌张;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依赖,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人生、对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
在作者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细致具体的记录中,对号入座的临水自照已然远去,我们了解到的不再只是二本学生,而是我们“90后”这一批年轻人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难题。
我开始思考,“二本”代表什么呢?
也许我们甚至都没有资格选择自己想学习的大学专业,我们的成绩

档次,让我们只能被别人选择。而我们的资质,不够支持我们去创造辉煌,有的人心里还藏着难以启齿的梦想,也曾鼓起勇气想重新追逐,却被误会成失败的懦夫对现实困状的逃避。
我们平凡,不太差,也不太好,好像总是差了点运气。
可我们最伟大的地方,是成为平凡的螺丝钉永不停止地转动,成为当今社会基数最大的中流砥柱,也是最伟大的公约数。

打个文艺点的比方,地球人民第一次登月成功,前面经历过多少艰难?世上哪有这么多人喜欢月亮,哪有这么多人心甘情愿为科学牺牲,可我们,仍然要奔向属于我们的月亮。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洪莆番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