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18.9万,研究生群体会越来越尴尬吗(18.9百万是多少万)
2020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了51万,竞争之激烈自然跟着水涨船高。当对于考研人来说,即便是多了千分之一的存活率,也能让他们多一些希望。不过也有一小部分“过度乐观”的同学甚至把招生办的后续工作就考虑好了:当然,这些同学们还是别沉浸在白日梦中为好。扩招不等于原地被录取,从宏观来看,它显著增加了硕士生群体的比例,但是从微观来看,每个个体上岸几率的增加甚是微小。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让不少在读研究生群体产生了担忧:教师资源够不够用?学历含金量会不会大幅度缩水?后续的就业会不会更加困难?……扩招,必定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01“欠下的总归要还的。”
上世纪90年代,受国企改革、市场经济转型等影响,下岗阴云笼罩全国。也正是这一时期,既能吸纳无业者,又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本科扩招行动开始了。1999年,大学本专科招生数达到159.68万人,增长近50%,创历史新高。此后的几年,大学本科招生都以20%以上的增速在扩招,到2003年本专科人数较1998年已经翻了两番。不过,欠下的总归要还的。在本专科扩招浪潮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热点,求职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尤其突出。2001年全国重点城市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之比为 1:0.51,往后几年,本科生失业率持续上升。02“找不到工作,就继续读研吧。”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发生了实质性的爆发,到2003年已经达到80万人,是1998年的两倍多。由此,扩招行动也从大学本科逐渐向研究生转移。往后的10年,硕士生的扩招规模总和达到了137.5%。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问题又被搬上舆论尖端,“就业大户”研究生招生又迎来了一次大幅扩招。不过为了避免学术资源因扩招而导致质量下降,考虑到扩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学术人才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那么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便在2009年应运而生——“专业硕士”,美其名曰:为市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指出,到2020年,国内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经过了短暂几年社会对专硕的冷眼和怀疑,专硕招生终于迎来了自己逆袭的时光——2017年,国内多地专硕报考人数超越学硕。还是那句话,欠的总归是要还的。直到全日制研究生学位告急,研究生家族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非全日制硕士,并且很光荣地成为了吸纳应届生的主力军。就这样,从本科扩招到硕士扩招,再到新品类硕士学位的出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从硕士人数不足6万,到如今高歌猛进十多倍。硕士学位为就业问题可真是操碎了心啊。03“读完研,发现找工作依旧难。”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在考研人数首次破百万之后的几年里,硕士就业率持续下滑,甚至在2009年大幅扩招后,硕士的就业率比本科生还低。而如今,就业市场上已基本
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甚至在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硕士研究生也严重扎堆,在一场银行柜员的招聘面试中,都能够跟人大硕士、北大硕士等一流高校研究生“同台竞技”,实属夸张。昔日的学历优势越来越有限,也正是如此,名校生又成了求职市场中的香饽饽,毕竟考研再怎么扩招,211/985的研究生依旧只是“少数”。但即使如此,每一个考研者必然都有更高的就业期望和薪酬期望,对他们来说,应聘小企业是屈才,争取大企业offer又显得力不足。在高性价比的本科生和能力更强的博士生之间,硕士俨然成了即为尴尬的群体。其实,扩招的影响从招生那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一名导师带三四名学生,到如今一名导师可能带上十人都不为多的盛况。导师制徒有虚名,质量也必然有所下滑。同时,“一刀切式”的扩招后,硕士专业设置、学生人数和市场需求之间又将更加不平衡:具有市场前景的专业因为师资力量有限而微小扩招,某些就业方向模糊的专业却吸纳了大量的招生名额……再比如后来延伸出来的专硕而言,尽管其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现实中,却成了一边水论文,一边焦头烂额忙实习的无头苍蝇。说到底,硕士研究生扩招对于每一个2020考研学子当然是一个短期的利好消息,但是从长远来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能花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