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询客服丨添加微信“1+1的小一”(cuc1111)加群
袁隆平,真的走了
从提前“被死亡”到宣告去世,今天发生的事,让本就沉重的心情更加一层沉痛。
核桃哥也是做媒体的,这一“乌龙事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警醒。我理解媒体人编发稿件时的心态,理解媒体抢发消息的诉求。
但是,理解不等于原谅。道歉不等于免责。不仅首发媒体要担责,那些参与转的平台、媒体、自媒体,都难辞其咎!
发布假消息,“早死亡”“被死亡”事件时有发生,不可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反思。
作为服务考研的公号,我们不会去盲目“蹭热点”去博眼球,我们更多的是密切关注热点,总结观点考点,启发大家思考。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出一期关于新闻真实和事实核查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阅,也引发大家思考。
01
事件回顾
我们本来打算把整个事件梳理一下,再把网友表达的各种情绪性内容罗列一下。
但是又考虑了一下,我们觉得不妥。一方面,这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敢保证下次,其它家媒体、平台、自媒体能不能避免类似“事故”。在此,只是把这件事的“始作俑者”@cgtn 列出来,希望它以后真正能做到“为全球受众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讯”。
02
研友讨论
针对这一事件,我也在我们的研友群里组织了讨论,很多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分析。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事件是一个由主流媒体发布的假新闻造成的消息传播,与谣言传播还是有区别的。
社会化媒体所主导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传受关系被重构: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信息产品进行生产消费,而不再接受传统媒体“填鸭”式的信息传播;“人人皆媒”的环境使得每个互联网中的个体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节点,“传播权”不再是被传统媒体垄断的权利。
在这种环境下,“时效性”成为了抓住用户眼球的首要条件。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人们往往迫切知道事件的结果,这也导致了媒体会尽可能地追求“第一时间”的“无延迟报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报道需要遵循“真实准确”原则,而在某种意义上,“真实准确”本身就和“时效性”是相违背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传播者,但大部分用户并不具有媒介素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很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生产传播出“错误”、“虚假”的信息。而受众往往都会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或者一些具有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的人的相关消息,针对这些方面出现的消息往往不假思索的进行传播、虚假消息的比例也十分突出。
而个别媒体一昧的追求“实效性”从而忽略了对消息本身的来源和真实性的核查,从而造成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作为具有媒介素养的专业新闻生产者,在面对社会名人等虚假新闻“高灾区”的相关信息时,应当再三核查严格谨慎。多查一步可能会慢上一些,但少查一步、就有可能自砸招牌。
03
分析解读
刚好,在我们的《核桃带你读透<新闻学概论>》课上,刚刚讲过“新闻真实性”这一部分知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新媒体时代,为保证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热度与线上点击量,各家媒体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对新闻报道的把关似乎只留下了“快”——这唯一的准绳。
当媒体获得一条消息后,作为“把关人”的媒体从业者,经常不加以认真地核实比对,就拿起手中的媒体平台随意发布消息——求新、求异、求快:只为夺人眼球。即便面对讣闻这类悲剧依然没有丝毫的敬畏感和严肃度,遑论新闻伦理观?
在如今微信、微博平台上,人人都被赋予了话语权,某个媒体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亟需“猛料”,而公众人物去世的消息必然拥有百分之百的关注度,随之而来的是点击量、访问量以及与绩效挂钩的利益。殊不知,以这些“虚假繁荣”为交换代价所引发的是更加危险的媒体公信力溃败、舆论场批评和媒介伦理践踏。
新闻的首要品质便是真实,这也是媒介伦理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红线。若新闻失去了真实,其他的品质也便毫无价值。对待生命存亡的消息尚且如此,其他新闻消息更让人胆寒。
当然,造成“被死亡”乌龙闹剧频发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媒体应承担起首要责任。试想,经官方媒体平台发布或转发的消息,再经过“意见领袖”和普通网友的转发,其舆论覆盖量必然呈现量级跨越式增长。同样,这种负面信息也是量级增长,危害难以估计。
新媒体时代,面对攸关重大的新闻,请务必放缓发布的节奏,多几分耐心和细心,经过判断、调查、思考、核对,认真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后再发布。毕竟,“快”固然重要,但有悖于媒介伦理的代价是多少个“快”也置换不来的。
作为记者,其天职就是采访、搜集、获取大众无法视听的内容,通过专业媒体传播给大众。但在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约束,作为记者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合法、合情、合理的正当手段,厘清社会各层面的关系与利弊,正确地获取新闻线索和消息并在媒体报道 开使用。否则,在自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极易引发舆论谴责与伦理争议。
对于讣闻报道等这类敏感题材报道,作为媒体从业者更应该谨慎、理性对待,切忌片面的追求眼球效益而忽视了人性中最基本的尊重。
摘自:范思翔.勿忘人性中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名人讣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探讨.东南传播[j].2017.7
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主流媒体界、学界与互联网公司试图通过大规模的事实核查遏制虚假新闻的全网传播,加强社会信任。那么,事实核查新闻是应对“后真相”症候的良方吗?
虚假新闻的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了真实新闻,相当多的观点认为虚假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已经混淆了公众对于客观事实的基本理解。而作为新闻业自定型之日就已萌芽的事实核查传统,在政治观点撕裂,信息传播碎片化,越来越多带有意图倾向与利益勾连的虚假新闻和误导信息滋生蔓延的当下,也以新的形式体现自身价值:新闻事实核查从一种原本内生于媒体机构的业务实践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创新新闻样式。
根据《牛津新闻业词典(2014)》中的释意,factchecking包含两种意思:第一,在新闻作品发表或发布前,对其中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事实核查本应是所有记者的分内工作,但很多时候是由助理编辑完成的,美国媒体历来有雇佣年轻记者专门进行事实核查的传统。第二,由博客或媒体组织在新闻已经发表或发布之后对其真实性所进行调查核实,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由此可见,factchecking起源于新闻组织对报道刊发前的事实核实。但是近年来新闻的事实核查经历了一次“结构性转变”:核查主体从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增加了依托数字媒体的公民新闻参与,核查的时间由新闻发布之前变为新闻发布之后,核查的内容/结果由限于编辑部内部变为公布于众,新闻事实核查逐渐从从属地位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新闻样式。也就是说,从新闻事实核查演变为事实核查新闻。
目前主流的事实核查算法主要是从新闻的来源、内容、传播网络等特征入手进行事实核查。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后真相”已然成为时代的顽症,治理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加强社会信任成为头号难题。
在此背景下,专业事实核查机构纷纷涌现,自动事实核查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快研发,全球事实核查机构联盟和行业标准逐渐形成,事实上,事实核查新闻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
然而,从传播效果上看,西方世界的事实核查新闻并没有成为解决“后真相”症候的良方。自动事实核查技术实际上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同学们答题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1.??李希光 吴艳梅. “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新闻:发展与局限[j]. 全球传媒学刊,2018, (02):
2.??周炜乐 方师师. 从新闻核查到核查新闻——事实核查的美国传统及在欧洲的嬗变[j]. 新闻记者, 2017, (04):
传媒考研一加一
传媒考研就找一加一!服务考研,拼尽全力!客服:cuc1111 电话:1312022565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