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超话]#12.11周一.追风赶…来自胡师姐新传考研指南…
?????♀??????♀?
小站理论应用专栏正式上线,在此专栏中,会给大家介绍经典理论,并结合理论对当下热门事件或热点进行分析,大家可以整合观点,积累语料。
?? ?一、理论来源:场景理论与媒介思想? ??
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空间观为梅洛维茨的理论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麦克卢汉在人对媒介感知的关系中诠释无形的、虚拟的环境,认为媒介可以使人感受到超越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感”并使之延伸扩大,揭示了媒介技术的空间生产能力。
“梅洛维茨认为电视这种媒介让人们从旧有的近距离场景,进入到一种跨越时间空 间的宽广场景,人们的行为也随着场景的改变而改变,出现了新的行为、新的群体、新的价值观。”
(一)新媒介(这里的新媒介指的是电视)
2.电视的传播生动具体,使它能成为观察别人私人行为的渠道,出现了“公共情景“合并“私人情景”的现象。
(二)新场景
新的媒介产生了新的场景,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整个地球成了一个村落。不管是男人女人、成人儿童,都生活在同一种场景之中。这要归结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海量和快速。
相较至于旧场景,新场景打破了它严格的“前区”和“后区”的区分,呈现出二者交融的特点。从前只能在“后区”才能观察到的行为,现在通过电视这种新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 新行为
新场景之下,人们表现了一种场景融合下的新行为。戈夫曼说,每个人都在表演,舞台永不谢幕。但是新媒介却重组了我们的舞台,改变了观看我们表演的观众,将过去不可能在同一时空共存的场景融合在一起。
新场景之下,人们表现了一种场景融合下的新行为:
电视将儿童和成人带入同一种场景之中,儿童不出房间也可以知道大人的“秘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也在融合,女性也不再受物质地点的约束;
男人和女人生活在由电视这种新媒介制造的同样场景之中,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了解同样的信息,参与同样的活动。互相之间存在很少的后区行为,后区行为越少,趋同的可能性越大;
政府也不像从前那样受到信任。电子媒介使得政府、 领导人的“后台行为”暴露公众之前,权威赖以存在的信息控制也被电子媒介所化解,他们的权威也随之褪去。
(四)新的权威
媒介在展示其他领域的后区的时候,为自己营造了深厚的后区,主持人、记者、 编辑、制作人成了神秘的职业,于是媒介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被称为“第四权力”。
? ???三、理论继承: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场景理论的深化与颠覆??
1.场景的再超越:物质地点的回归与改变
在广播、电视占据主流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用信息系统取代物质地点来定义场景,失落了地域,模糊了场景边界。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身体处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并且随人的行动而动。
“情境感知”技术在媒介中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地域语境与媒介语境的匹配。物质地点的意义重新显现出来,它成为了今天场景中媒介语境的起点和基础。媒介环境也形成了根植于物质地点、信息向中心流动的一个个可被区分的信息系统,场景的地域语境与媒介语境具有了一致性,不同的空间产生了“重合”。
2.信息空间的重新分隔:场景边界的主动构建与深化
在梅洛维茨看来,电子媒介将同样的信息传播给所有人,原本在印刷时代不同的信息系统相互融合,不同的人们被媒介带入了同一个公共领域,场景边界模糊。
如今社交媒体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带来巨大影响,新闻生产社交化,受众成为自己的把关人,新闻进入“后真相”时代。真相淹没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中寻找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通过对新闻选择性地接受来表达和强化自己的观点,将更多的事实拒之门外,为自己筑起围墙,形成了隔绝的信息空间。
在庞大、多元的信息市场中,人们的媒介生活更自由、多样了,而共同点正在减少。人们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共同领域变得小而浅薄,在电子媒介时代打破不同场景边界的信息系统,如今在被主动地分隔开来。
? ??? 四、理论应用:微博场景下的群集行为? ?
在新媒介情境下,微博成为网民最主要的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之一,它为群集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的滋生、泛滥提供了土壤。微博等新媒介正通过改变场景而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在这里,美国媒介环境论学者梅洛维茨的媒介观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理论参照与启示。
(一)微博的融合化场景与集群行为
按照梅洛维茨的观点,新媒介通过改变新场景的界限,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媒介作为某种类型的社会交往场景,以特定的方式,将人们包括或排除,联合或分开。究其根本,场景界限定义是根据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难易程度来衡量的。
信息获取方式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场景的融合与分离,信息越难获取,场景就越会呈现分离的趋势;而信息获取容易时,场景就会呈现融合的倾向。作为新媒介的微博,其编码方式主要是文字、图像、视频,获取信息十分容易,最大限度地容纳更多观众,例如,用户发布于微博的内容,面对的观众不仅只有自己的“粉丝”,它
还会通过“关键词”、“实时”等方式将用户的内容呈现给潜在观众,且这种方式受时空限制小,因而大幅促进了场景的融合。微博编码方式的多样化,可以让微博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各取所需,于是微博进一步促进了场景的融合。
微博为人们获取信息、抒发自我意见提供了平台,用户通过微博上传新闻,此时多样化的信息被传递给用户,传送双方是相互的,因此发送该话题和关注同一个话题的人被包含在同一个场景内,此时场景存在但界限未明,随时可能会有不同背景、不同视角、不同动机及不同诉求的人加入这一场景。在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环境下本该是分隔的场景,因信息技术的融合性而导致场景高度融合。
微博场景中,表演者和观众身份转变容易,观众很容易在了解话题时受到表演者刺激而转变角色成为表演者,表演者将自己的言论发表在微博评论区内。相较于以往的印刷媒介场景和电视媒介场景,微博的话题在这样的融合性场景中更容易被“燃爆”,并进一步导致集群行为的蔓延。
(二)、微博场景导致群集行为频发:角色的转换与场景定义的失范
一种独特的行为对应一种独特的环境,当场景的定义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新行为模式的产生。集群行为频发于微博等新媒介,与微博场景的融合有着莫大的关联。
1. 集群者的角色:是表演者还是观众?
在微博场景中,前台的表演者主要是指在场景中活动并留下“行为痕迹”?的个体,而观众则是那些活跃在微博、关注相关话题但没有留下行为痕迹的个体。这里我们将“行为痕迹”界定为具体的反馈行为、互动机制,如点赞、转发、评论等。
微博话题场景是一个融合状态的场景,由于场景的边界扩大,场景内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是动态、无法预期的,且出现了时空的脱离。微博基本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场景内的角色身份可以随时转化,表演者的行为痕迹是可以被存留的。
观众易受到表演者的行为引领,表演者则受观众的反应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场景内的角色变得比较模糊,而角色模糊易导致自我 认同失范,集群行为更容易无边界地蔓延甚至泛滥。
2.微博场景群集行为的规则:规矩谁来定?
微博中场景的定义本应由表演者和观众双方综合自身特点来划定,但是在“许多热点事件”中,场景内的角色 (表演者和观众)因为人数众多、场景融合后无法维持旧有定义、角色相互转化等特点,致使场景定义失去了参照,而作为微博中主导话语权的人,他们的言语风向和话题导向为场景内的角色制定了临时的言论行为参照标准,即主导话语权者指出的议题方向性。
在很多社会新闻事件成为微博话题时,一些“微博大v”为了使话题发酵、升温,对新闻事件不加考证,往往以特定目的来引导话题,从而有意无意地诱发了新的场景规则与言论走向,而且由于网络媒介的特点,使得同一趋向的言论行为迅速——确切地说是瞬间——累积起来。
(三)、在全面认识新媒介和新行为后,我们作为参与其中的个体该如何应对?
? ??? 五、理论应用:场景交互—“康辉的vlog”里的“中区”展示??
(一)场景交互:媒介情景论下的vlog解读
vlog 即video-blog(视频博客)的简称,是一种以“日记式”风格记录生活的新视频形式,起先于2012年兴起于海外的youtube 网站,2018年开始获得国内各大视频平台(如微博、b站、抖音等)和资本市场的青睐。
随着vlog 的走红和广泛应用,市场竞争力加剧倒逼其不断更新表达方式。2019 年11 月9 日起,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的《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康辉的系列vlog,便充分展示出vlog 新表达方式的优势——该作品交互展示了康辉及其新闻报道团队跟随国家政务团队出国进行国事交流的台前与幕后,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好评。
借助媒介环境学派相关理论解读vlog 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多种场景交互所表现出的情景融合、角色扮演以及行为方式,已不能再简单用梅罗维茨情景论中“前台”“后台”的概念进行区分,而是两者在“去表演化”语境下的并行展示;同时新的场景交互形式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表明,“后台”遭披露不仅会造成梅洛维茨理论中的“权威祛魅”,同时亦会在话语层面上出现权威重构。
1.后台前置满足观众窥视欲
“窥视欲”最初来源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认为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隐私的欲望,人类天生有渴望超越视觉、听觉和时空的束缚对未知领域的事物进行窥探甚至控制的本能。
vlog 相较于传统视频媒介来说,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对去表演化的“后台”的展示,即“后台前置”, 受人类本能“窥视”心理的影响,“后台前置”更能赢得 受众的关注度和认同感,这是vlog 这一产品能收获受众追捧重要的心理层面原因。
“康辉的vlog”的成功也是基于这一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后台的展示,二是私人领域的展示。
工作后台和主持人私人领域的“前置”、公众“窥视”心理的满足等成为拉近官媒与观众间距离的桥梁,央视大楼和央视主持人不再是抽象严肃的符号存在于公众脑海中,通过消解神秘感来展示亲和力,能与公众间建立更亲密的信任。
2.前台后置为内容真实性加固
“前台后置”则通过亲民、日常的语言表达增强其与受众间的交互性,高度交互心理的满足又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从而为视频内容的可信度加分。
“康辉的vlog”中,这种“前台后置”的表达方式随处可见,主要经历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平民视角将自身下沉至与公众“平等”对话的地位;二是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借用公众日常的表达方式制造内容,以增强公众观看视频时的交互感。
“后台前置”驱使观众对作品产生关注度,“前台后置” 则增强作品的美誉度、进而动员观众产生忠实度,为其后期进行话语权的巩固乃至重构奠定了情感基础。
3.中区融合为表演“祛魅”
梅洛维茨在“前台”和“后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中区”概念,认为“情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混合交互的,且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并行展示的“中区”行为才是这其中的常态。“康辉的vlog”也正是通过这种前后台并行展示的“中区”融合行为获得了成功。
“康辉的vlog”打破了央视以往固有的严肃性、单一性的语境,让台前幕后的多重语言混合交织在一起呈现 “混合情境”,前后台共存的“混合情境”创造了新的新闻呈现方式,即“中区”展示方式。这种“中区”展示结合民间话语体系和个体话语表达风格,为官方话语新形式的催生和 话语权的变迁也奠定了基础。
(二)权威重构:对梅洛维茨“媒介情境论”的再思考
梅罗维茨提出在互联网打造的“混合情境”中话语权会扩散和转移,民间话语渐渐进入主流视野,公共领域也不断收编个体话语表达方式以迎合公众和市场,促成官方话语的新形式。这一思路与“康辉的vlog”的现实表现不谋而合。
与梅罗维茨对话语权的思考不尽相同的是,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类官方媒体,正在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类似“康辉的 vlog”的多种新型作品,这些作品以话语权的下放为起点,通过平民话语表达方式与公众间建立更牢固的信任和更亲密的关系,以此巩固甚至重构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最终实现话语权的回收落点。
参考文献
(暑假扎根进阶班??)
(媒经管+媒伦理高分精讲课??)
(高分实务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