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干货高鸿业宏观必考名词解释最全汇总(经济学考研科目)
今天带大家打卡内容: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最全汇总,话不多说,背起来??
1.宏观经济学
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 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 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 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 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 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gdp 与 gnp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
(2)gdp 与 gnp 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gdp 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 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3)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是指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获得,即 gdp=gnp-nfp。
4.国内生产净值
答:国内生产净值简称nd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 产折旧,即:ndp=gdp-资本折旧。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来看,ndp的价值要远远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净值指标要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优越得多。相对于gdp,ndp考虑到了“消耗” 或者说“折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释了生产、增长及总价值与消耗、效率、 净价值之间的关系。
5.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 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6.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为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 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 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 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7.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 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 投资恒等式分别为:
i=s、i=s+(t-g)和 i=s+(t-g)+(m-x+kr)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8.潜在产出
答:潜在产出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 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潜在产出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由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决定,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潜在产出的估算方法较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现实产出的时间序列性 质出发,借助一些计量分析工具对现实产出直接进行处理从而给出对潜在产出的估算,如消 除趋势法
、增长率推算法;另一类是生产函数法。前一类方法估算过程简便,考虑的因素较 少,主要缺点是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而生产函数法则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要 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但估算过程较为复杂。
9.gdp 折算(平减)指数
答: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比率。名义 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 gdp 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
gdp折算(平减)指数=名义gd
实际gdp
gdp 折算(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 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10.绿色 gdp
答:绿色 gdp 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是指在名义 gdp 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 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大体上,绿色 gdp=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环境损害的支出+资源环境恢复费用的支出+由于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绿色 gdp 这个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 gdp 占 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 gdp 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成为新的发展观指引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指标。
以 gdp 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为 gdp 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在关于 gdp 的争论中,国际组织引入绿色 gdp 的新概念。世界银行 1997 年开始利用绿色 gdp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 gdp 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 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1.均衡产出
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图 13-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在图 13-1 中,纵轴表示支出,横轴表示收入,从原点出发的 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当总收入大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会削减生产。反之, 当总收入小于总支出时,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会扩大生产。图 13-1 中, b 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即为均衡产出。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 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边际消费倾向
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 mpc )指增加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式中, △c表示增加的消费, △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 0和 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 mpc=β。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mpc<1,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 20世纪 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3.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答:(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c/△y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 0和 1 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 20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ing, 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 mps=△s / △ y。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 1之间波动。
(3)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 1,即 mpc+mps=1。
4.棘轮效应
答: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 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 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 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 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 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 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5.持久收入假说
答:持久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 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政府想通过暂时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6.绝对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
答:绝对收入假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假设为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βy,其中α>0为自发性消费, 0<β< 1为边际消费倾向, c、y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不过,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会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
永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βyp,其中c代表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p代表持久收入。
7.乘数效应
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 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 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 应可用图 13-2 来表示。
图 13-2 乘数效应
图 13-2中,c+i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c+i’表示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 y’,新的均衡收入为 y。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
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8.投资乘数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
即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
征收比例税时,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9.投资乘数与加速数
答: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 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投 资乘数也越大。
加速数模型是指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 因而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资本越多,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越大。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被称为加速系数。
投资乘数与加速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投资乘数作用 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引起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10.税收乘数
答: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 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用公式表 示为:
可以看出,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 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 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 1 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11.平衡预算乘数
答: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 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 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 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12.节俭悖论
答: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 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 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 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 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 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13.凯恩斯定理和萨伊定律
答:凯恩斯定理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简言之就是需求创造供给。
萨伊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通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 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简言之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1.资本边际效率
答: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 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 率,其公式为:
式中,r 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 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表示资本品在第 n 年年末时的处置残值, r 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 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2.托宾 q 比率
答:托宾 q比率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 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 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 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可以看出,投资是 q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 q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3.is 曲线
答:is 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is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 i =s ,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 is 曲线。
图 14-1 is 曲线
图 14-1 中,is 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is 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 is 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 is 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 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is 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利率对投资需 求的影响系数 d ;边际消费倾向β;税率t 。
4.lm 曲线
答:lm 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 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 m 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 p 代表物价水平,货币
市场均衡条件为:
推导出 lm 曲线的表达式为:
lm 曲线如图 14-2 所示。lm 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图 14-2 lm 曲线
5.流动偏好
答: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也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 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 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 1936 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凯恩斯认为, 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 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 就越大。
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 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 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 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6.流动性陷阱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 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 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 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 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1.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 及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利用变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 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 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 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 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 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 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 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 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 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 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 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 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 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 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凯恩斯极端
答:凯恩斯极端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图 15-1 所示,如果 lm 越平坦,或 is 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 is 曲线为垂直线而 lm 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 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图 15-1凯恩斯极端
出现图 15-1 中的情况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其原因是:当 is 曲线为垂直线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即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当 lm 曲线为水平线时,说明利率已下降到一个低水平,货币需求的利 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4.“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 is-lm 模型中, 若 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 is 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5.财政政策乘数
答: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 生多大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
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h=∞,d=0。公式可整理得:
表明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当处于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表明财政政策无效。
1.充分就业
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 济状况,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
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 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 换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 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失业者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 降低,但不能彻底消除。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扩大总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业为零,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2.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 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 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 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 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 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 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 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 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3.补偿性财政政策
答: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 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补偿性财政政策为斟酌使用财 政政策中的一种,即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与以前的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想有很大不同。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 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它们 的思想都强调财政收支的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
与之不同的是,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 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当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有 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预算起初是盈余,政府可减少盈余甚至造成 赤字,如起初是赤字,政府可允许有更大的赤字。总之,按这种思想,政府应当比关心预算 平衡更关心经济。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答: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 入水平上所产生的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 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 差额。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实际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以下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①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财 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②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 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 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5.平衡预算
答:预算盈余 bs =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
①bs =0 ,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
②△bs =0 ,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 0。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普遍采取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都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预算后来演变成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 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
6.功能财政
答: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和收入。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角度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 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7.法定准备金率
答: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 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初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 存款安全,以后逐渐把它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 法定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 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法定准备 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 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 量的多少。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 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总需求。
8.货币乘数
答: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 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
( d 为活期存款总额, r 为原始存款, rd 为法定准备率, re 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
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
其中 rc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 m =cu + d,同时,引入基础货币 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货币乘数可 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 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9.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答:基础货币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是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 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 的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 币或强力货币。
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 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
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它是中 央银行的负债;③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 功能;④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 源于公众。
10.公开市场业务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 的政策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
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③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性操作,以灵活调 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因 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11.相机抉择
答:相机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 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①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12.货币规则
答:“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 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 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此, 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1.总需求函数
答:总需求函数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 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因此,对应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 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 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17-1 所示。
图 17-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 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 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 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 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 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 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3.古典总供给曲线
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 17-2 所示。
图 17-2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4.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
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是指加入预期价格后表示产出与价 格变动关系的总供给函数,用公式一般表示为:
式中, y 为总产出, p 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参数g>0 , p? 为预期价格。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 系。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如果价格水平等于 人们的预期值,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 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5.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 品。其含义或基本思想是:由于存在失业,厂商们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上,获得他们所需要 数量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假定为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于是,他们愿 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需求所要求的数量。
1.摩擦性失业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 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 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2.结构性失业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 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 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3.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 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 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 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 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 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 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 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4.非自愿失业
答: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5.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 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 55 个季度(从 1947年第二季度到 1960 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 自然失业率 1 个百分点,实际 gdp 将低于潜在 gdp 2 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y为实际产出, y为潜在产出, u为实际失业率, u*为自然失业率,a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 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 gdp 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 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 实际 gdp 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 gdp 的增长。
6.通货膨胀
答: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 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理解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引 入了时间维度,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价格水平的变化在该时间段内是持 续的;价格水平的变化是显著的。
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 主要有 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有了价格水平(价格指数)这一概念,就可以将通货膨胀更为精确地描述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7.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 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 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 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 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 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基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 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的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 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8.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答: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 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目前,我国cpi 统计中包括八大类商品,分别是: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对于各类商品的权 重指标,未有明确的说明。作为宏观经济学价格指数之一,消费者价格指数与民众生活息息 相关。
9.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 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 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 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10.通货膨胀螺旋
答:通货膨胀螺旋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
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 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图 18-1 通货膨胀螺旋
图 18-1左图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 e。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 ad0移到 ad1,结果价格上升到 p1。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映为图 18-1右图总供给曲线由 as1移动到 as2,更高的工资率导致的更多货币收入使得总需求曲线由 ad1移动到 ad2。在新的价格水平 p1下,新的总需求曲线 ad2与新的总供给曲线as2之间仍有差距,于是又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通货膨胀将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通货膨胀螺旋。
11.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如图 18-2 所示。
图 18-2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 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 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 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 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 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1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 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
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1.浮动汇率制
答: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 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其中,前者是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是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 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2.购买力平价
答:购买力平价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它认 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 2 美元和 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 2 美元兑换 1 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 反之则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从历史上看,对 20 世纪 20 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时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制时期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 还是比较合适的。
3.实际汇率
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 1 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 1 单位本币能够交换的外币数量。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 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 e 表示实际汇率;p 和 p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 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可见,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 1。根据这一定义式,实际汇率低,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本国净出口;反之,本国产品 就相对昂贵。
4.对外贸易乘数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 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 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 1 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由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可得对外贸易乘数,即为:
式中,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则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根据对外贸易乘数计算公式可知,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
而现在成了
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5.净出口函数
答: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 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故净出口可简化地表示为:nx=a-γy+ne
上式被称为净出口函数,式中, a 、γ和 n 均为参数。参数γ被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e表示实际汇率。对于净出口函数,为了强调实际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常将其简化为:nx=nx(e)。净出口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可用图19-1来表示。
图 19-1 净出口函数与实际汇率
从净出口函数可知实际汇率下降会增加净出口。但实际汇率下降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 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 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1.经济增长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 两层含义:
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 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②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 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索洛剩余
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 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 △y /y为总产出增长率, △n/n 为劳动的增长率, △k /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 △a /a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 量被计算出来。
3.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
答: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k=sf(k)-(n+d)k
式中,(n+d)k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当sf(k)=(n+d)k时,△k=0,此时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人均储蓄恰好等于资本广化的需要。因此,要实现稳态,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 稳态的条件是:sf(k)=(n+d)k
4.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 家费尔普斯于 1961 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 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f'(k*)=n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 20-1来加以论证。如图 20-1所示,应选择 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 mm’的长度。可以看出,在 k*处,曲线 f(k)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 nk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 nk的斜率为 n,而曲线 f(k)在 k*处的斜率为 f'(k*),故有 f'(k*)=n。
图 20-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5.经济周期
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 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 2~10 年。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 gdp 相对于潜在 gdp 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 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如图 20-2 所示,粗线表示潜在 gdp 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 gdp 变化情况。a 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它是经济周期的底部。b 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复苏进程的发展,产出到达趋势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 c 点,称此时的经济处于经济繁荣。然后经济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e 点代表经济萧条,然后经济又开始复苏,另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图 20-2 经济周期
按照其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经济周期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等。
6.加速原理
答:加速原理是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 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加速原理含义包括:
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量的函数。即投资变 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量,若产量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量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
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量,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 较大幅度的变化。
③若要保持投资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 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的绝对值没有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 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 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
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7.乘数—加速数模型
答:乘数—加速数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乘数原理说明投资的变动可以引 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变动,加速数原理表述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加速增加的现象。乘 数—加速数模型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以解释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的相互影响、相 互加速,进而解释了经济中扩张与衰退的交替并形成经济周期的现象。
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 rbc 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应该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设,即价格是有完全的伸缩性的。实际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 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 量的冲击等。同时它也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1.随机行走
答:随机行走指当影响消费的一种变量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时,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它是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提出的。根据霍尔的观点,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遵循随机行走。霍尔的推理如下: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面临波动的收入,并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消费者根据现在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改变自己的消费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使他们修正其预期的消息。如果消费者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他们应该只对那些完全未预期到的事件感到意外。因此,他们消费的变动也应该是无法预期的。
2.鲍莫尔—托宾模型
答:鲍莫尔—托宾模型是对凯恩斯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它分析了持有货币的成本 与收益,持有货币的收益是方便,成本是放弃利息。它描述了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正向 地取决于支出而反向地取决于利率。它还表明,去银行的固定成本的任何变动都会改变货币 需求函数,即它改变了任何给定利率和收入上的货币需求量。
1.货币数量理论
答:(1)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 )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并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货币数量论,提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 m/p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与市场债券利息率、预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 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 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
答: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函数)是由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罗伯 特·卢卡斯首先提出的。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卢卡斯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
y=y*+γ(p-p?)
式中,参数γ> 0 , p? 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它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卢卡斯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主要原因是其前提假设中的理性预期和自然率 假说,当市场中的价格水平 p =p? 时,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水平;当现实价格水平超过预期的价格水平时(即 p > p? ),产出就会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在长期,则总供给曲线为y=y*,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3.自然率假说
答: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以及 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 的理论观点。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 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 业率;但是就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 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 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设。“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其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4.理性预期
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 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 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 作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 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 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 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5.货币中性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 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 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 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 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 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 高实际经济水平。
6.新凯恩斯主义
答: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是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把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力图从微观层面上, 即从工资、价格和利率黏性上去寻找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一般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者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①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由失衡走向均衡的自动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②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③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
④政府为稳定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是有效的。
7.菜单成本
答:菜单成本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 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另有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 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菜单成本的存在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 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一部分经济学 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 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 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以上,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必考名词解释汇总
微观部分戳图查看??
获取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
完整版名词解释pdf版本
或者其他更多经济学考研资料
可扫码进22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在群文件直接下载领取哦~
第一章 前言:经济学历史
第一章 前言:数学的逻辑
第一章 前言:经济学第一课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价格弹性1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价格弹性2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其他弹性及应用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基数效用论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序数论+无差异曲线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效用函数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预算约束+最优选择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推导需求曲线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收入消费曲线及cs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分类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完全替代与完全互补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分析
第四章 生产技术:生产总述
第四章 生产技术:短期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技术:长期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技术:特殊的生产函数
第五章 成本:成本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 成本:短期+长期成本分析
22经济学高鸿业宏观精讲(往期)
宏观经济学导学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gdp+gnp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gdp的其他考法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cpi+gdp折减指数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cpi+gdp折减指数的其他考法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失业率+其他结尾内容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开个头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二、三、四部门均衡收入的决定
扫码查看
高分录取、一战成硕、双非上岸、跨考成功
满屏都写着励志
有专业问题随时都能咨询,不仅有小融老师,还有高分上岸学长为大家答疑解惑
答疑学姐:
总分445分,专业课135分,上岸中央财经大学
答疑学长:
总分386分,专业课143分,上岸中南财经大学
欢迎端午来研大试学
感受一下小融经济学到底有多香
前30名免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