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从脱贫…(《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

原标题:《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 | 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主题征文访谈稿

本文在杂志中所属部分:下篇–理论与访谈

作者:陈婵、陈浩然

编辑:张萌

访谈对象:朱竑

联系方式:zhuhong@gzhu.edu.cn

所在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访谈对象简介:

朱竑教授(1968-),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国家百千万人才(2017年)、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01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2018年10月至今任广州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心主任,2019年5月至今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本科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旅游学刊》、《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新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与移民、自然的社会建构等。

访谈内容

1

老师,我发现在您的学术生涯之中,其实也非常关注乡村这一个特别的空间,例如曾经做过很多乡村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研究,以及探讨全球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 您为什么会一直关注,并且开展关于乡村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呢?

我将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地理的研究侧重点是区域地理,即传统的文化地理。实际上,当我们在研究一个地方的传统的文化地理时,更多的是跟乡村结合起来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上所形成的区域文化。 传统文化地理其实基本上都是研究乡村地

理,或是以区域的乡村文化地理为核心的。20世纪末新文化地理兴起以后,其关注的地域从乡村变成了城市,并产生了许多关于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地方认同、文化认同、身份建构、空间生产、地方协商等新话题。如今,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不少特色传统村落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由于民宿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追求 “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进驻,传统村落发生了形态、空间以及居住人群的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空间。地域是乡村的,但是其进行的活动却是和城市密切相关的,所呈现的乡村形象也已经不是传统中的那样,这些变化使得乡村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新的研究区域。总体上看,新文化地理是以城市的关注为主,特色乡村为辅。尽管目前有针对云南双廊镇、喜洲等特色乡村旅游的研究,但是整体上学界对乡村的关注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关于城市化、现代化对乡村的影响也有待深入的研究。以上便是我关注并开展乡村文化地理的原因。

2

当前的乡村空间治理之中,出现了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问题,导致乡村传统社会不断被资本瓦解,出现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 您觉得未来人文地理学要怎样开展关于乡村空间治理的研究?您以往也从事了很多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看,有关乡村文化地理可以展开哪些话题的研究?

国内同行里对于乡村地理和农业地理的研究,基本是分为几大块的。早期像南京师范大学的张小林老师做乡村聚落的研究,中科院地理所的刘彦随老师做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转型、空心村、乡村地域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全国实践层面上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的乡村地理研究更多聚焦在农业上,而对 农民、农村的研究是不够的。比方说现在不管是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或社会地理领域,大家都关注农民工这个从农村到城市里生活的群体。但是, 一直在农村里生活的这群人却往往被忽视,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与行为、与老龄村及所在区域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生产、 新农村建设以来,传统的劳动强度减低,他们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们有怎样的诉求?这些年农村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如“撤村并村”、拆掉麻雀学校让大家集中到镇上或者是“中心村” 来读书、农村的医疗保健和商业的供销社体系改革等。 这些变化为什么变,怎么变,变了之后老百姓能够接不接受,这个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问题等,我们是需要去了解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很多农村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到城里打工,农村变成了“三六九”。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乡村文化系统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节假日才会重新恢复到人声鼎沸的传统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中去。那么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小孩的日常生活实践是怎样的?远乡近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延展的?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后,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们闲暇时的休闲活动 跟城里的群体是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农村社区的研究基本上很少有人关注。第三个,快速发展的 物流系统对传统乡村社会的联系建构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也是没有怎么去关注。第四个,城乡之间以前是二元对立,但今天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在浙江省已经开始实施“新乡贤”的政策,即政府专门邀请那些年轻时去城里打工,如今有知识、有经验、有视野的退休人士,重新回到家乡进行建设。因为这些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乡村人才不足的缺陷,让乡村在新的发展时期靠新乡贤群体能够真正的缩小城乡差异。那我觉得这些新的话题,其实我们也是需要去关注的。说实在话,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做文化地理,最近几年基本上都在关注城市,未来我们会花比较多时间去关注乡村的传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地理在新时代下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也会去关注乡村的人跟土地的感情、乡村本身的变化以及与乡村产业、农业产业相关联的更广域的话题。总的来说,因为人文地理关注的是人地关系,在新的发展时期,人文地理学应该多关注农民跟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的新型人际关系。

3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您认为乡村有什么空间价值?地理学又应该要有怎样的时代担当?

乡村空间在不断重构,乡村本身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新农村建成以后,农村出现了文化广场、文化站、街心公园等新空间,人文地理学者对于这些变化的关注还是不够的。龙花楼老师在大空间尺度的乡村土地转型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研究进展,但是 小规模的土地利用的转型,或者转型背后的机制、效益,也是值得地理学者关注的。即便是 农业本身的研究,乡村的农业生产跟整个区域里边的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农业生产在这个区域里边扮演的角色是怎么样的?特别是一些新的话题,比方说 碳达峰、碳交易的背景下,这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新兴的农业生产跟碳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农业放到一个体系里边的整体研究,我们觉得是不够的。我们看到的很多农业转型的研究还是就农业而谈农业,而没有把农业的转型和城市对它的辐射这些话题联系起来。我觉得农业产业本身的研究,在未来还是可以有新的一些变化。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前要靠测绘、靠丈量完成的事情,通过遥感可以实现更大尺度上的综合分析。现在遥感更多的还是在关注生态、城市、海岸带等话题。遥感技术与乡村地理的结合,我感觉未来还是可以给予关注。中国现在城市化率60%左右,根据国家的规划,未来还要增加15%,也就是说未来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还有三四亿人要住在城市里面,有三四亿的人口要从乡村移出。村子里没有人了,乡村振兴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在提乡村振兴的时候,还是要做更细致的分析。乡村系统的研究,如果离开了人,这就不是乡村系统,而应该只是生态系统。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可能要去关注这些人移走以后,一些可能消失的自然村庄会重新被大自然所建构,去关注超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人类地理学、自然的社会建构等话题跟乡村的结合。

4

如今很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来实现乡村振兴,未来会不会出现乡村旅游的同质化?

其实也会出现你说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因为很多人就怕创新,没有创新精神,看别人做的好就跟着。但旅游产业本身也是大浪淘沙,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如果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这个地方一定是有特色的,不管是自然特色还是历史特色;第二,在发展的过程里面,本地的村民要有效地参与进去,这样才会提供更好的 助;第三,在顶层设计方面先做好,后期旅游型人才也很关键;第三,要跟市场要紧密衔接起来;第四,杜绝资本为王,不能一切以资本说了算。其实我们经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个性的才有更好的生命力,把自己的个性保持好,做一个最美的自己,而不是最美的“某某某”。

5

您对当代中国青年学子的乡村地理研究有什么期待?

我希望中国青年学子在关注城市发展之余,更要把创业的舞台、学术的舞台放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而且我自己认为,乡村里面有更多的话题存在,也希望我们年轻的一辈应该可以花更多的力气,用你们的脚去乡村里面发现新的问题,做一些新的研究。我们所知道的人文地理学的克里斯塔勒模型,现在看起来很多时候是套不上的。还是寄予我们更多的年轻的同行,能够真正的在学术上有创新有发现,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乡村实际的理论。

资料来源于电子杂志《地理学求索》

图文编辑:来 莱、陈婵、陈浩然

审编:张英浩

终审: 颜子明 黄宗财 鲁嘉颐

猜你喜欢

1. 地学招聘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1年人才招聘启事

2. 《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 | 红色旅游助推四川涉藏州县乡村振兴

3. 《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 | 不去忧虑结果,做到极致就好

4. 《地理学求索》2021年第一期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振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 在看”再走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