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333自检题一起来做题啦!,#…来自一方学科语文考研教育…(5月14日地震最新消息)
??
?mbti开始火出圈,百度指数显示是最近半年的事情,从去年年底,开始逐渐超过星座,成为热门话题。(与它同时火起来的,还有“塔罗算命”,搜索指数直接翻了了三倍)。问名学院的多次活动中,也有人提起:某某老师,你知道mbti么?你是什么类型?问得那个老师一脸懵。
?
是的,mbti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且还是一项非常赚钱的“心理学成果”,但是并非学心理的都会研究它,不研究也是有原因的,暂且不多说。
?
我们先从时间上看,mbti在国内的出圈与韩国的一档综艺有重合点。2021年底,韩国真人秀节目《mbti inside》将16个不同类型的人放在一起相处,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与此同时,在国内各个社交平台开始频繁出现mbti的热搜、话题。?
?
?
并不光彩的起点
?
那它是最近才火的么?其实也不是,二战之后人家就曾经火过一把。只不是这不得不说到这个测试或者理论不光彩的起点。
?
mbti测试的原型是荣格的八维人格,但荣格本人认为这个理论是难以量化的,是他自己“早年间对患者的粗浅观察”。在荣格的理
论里,心理能量(也就是力比多)朝着主观世界与外部环境两个方向流动,他将此称之为态度,用内倾和外倾来区分。荣格还提出功能的概念,指一个人如何观察世界、处理信息与经验,分别是感觉、思维、情感以及直觉。这构成了荣格人格类型的基本内容。?
此后不断有人对人格类型进行发展,比如20世纪40年代的格雷-维尔瑞特个性类型表(grey-wheelwright type schedule),以及80年代的slip人格问卷(singer-loomis inventory of personality)。但它们的影响都非常有限。
?
不过故事到了isabel briggs myers以及她的母亲katharine briggs这里,就变得不太一样了。母女俩属于自学成才型,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训练,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追随荣格并为之努力终身。她们在在荣格4种功能和2个倾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维度:判断(j)/感知(p),将人格划分成了 16 种。
?
在她们的体系中,每种人格由4个主导特征,即4个不同的字母构成,不同特征意味着不同的倾向和潜能,她们甚至给每一种类型进行了命名。(这些名称也是很多人喜欢来找我讨论的,但梦想家、外交家到底是个啥我也不知道,正经研究很少用这些会有个人见解的词)
?
?
?
二战之后一是百废待兴,二是妇女开始大量加入社会工作中。briggs母女认为自己的研究有助于“找到最适合女性的工作”,这成功引起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注意,随后第一版《mbti 手册》出版,也正是因此,mbti测试先在高校内流行起来,并随着毕业生的脚步,进入了各大领域、机构,甚至政府部门。
?
?有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再加上数据的积累,理论本身的缺陷被逐渐忽视。其实也不是,主流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投入太多关注在这个理论体系下,但人家能赚钱你是拦不住的,哪怕理论的源头荣格自己都不赞同。
?
商业版图的建立
?
1975咨询心理学家出版公司cpp获得mbti的版权,在这之前,它凭借大学生的口碑与考试中心的背书,成为了专为高学历人才做职业指导的工具,使用人数众多,涉及领域甚广。而cpp接手之后,对mbti进行了衍生开发,包括测试授权(这部分更多针对的是企业)、解读报告购买,还有各种指南手册、长短期课程,以及施测认证、解读认证、教练认证。
?
后面的认证生意,也就催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乎全平台都在说mbti的根源:你认证了这么多的人,恰了那么多钱,这些人也想要分一杯羹呀,怎么办?只有一条出路:让更多人来做这个测试。
?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要说与韩综重合的时间点,无利不起早,这种没有实际研究与应用突破的流行,它的背后一定是利益在驱动。
?
应时又讨巧:不专业才能大众化
?
虽然mbti大火有背后推手,但是凭什么它能火呢?
?
cpp 的董事长carl thorsen,同时也是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他认为“积极心理学”让mbti流行。与专业评估不同,“mbti是一种剔除了评判语言的自我描述”。它的所有描述积极正面,让每一个得到结果的人,都乐于接受,并且愿意分享。而他认为,这一部分,“已经不在心理学家掌控的范畴”
?
疫情以来社交距离的加大,也进一步促成了这一次mbti的流行。疫情导致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世界。在线教学、在线面试、远程工作,甚至远程比赛、远程节目录制……在线生活使得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简洁明了,但又不是星座这样神秘学偏向的标签化产物,来简化社交,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无论是为了找到同类,还是更简单地表述自己的个性,标签化的、图片化的mbti是非常好的选择。
?
至于后面明星下场、二次元梗图的创作,则让大众的参与更为广泛,娱乐性与社交性都得充分展现。
?
图片来自@mbtimeme?
?
相较于它为什么会流行,更多人还是更加关心它到底可信不可信。
?
恰恰好,荣格自己就评价过这个测试。他曾在看完第一版测试后写信狂批,认为母女的研究方法不科学,结论不可能靠谱。荣格对自己的理论强调过不具备可测量性,是个观察总结性的结果,而母女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mbti,无论加了多少维度,本身就站不住脚。
?
而测试在最开始时,是二选一的二元法;后来改进为7分制,看似更为友好,但从实际结果上看,并没有优化多少。举例来说,不论你是60%的思考还是90%的思考,你都是思考型的。简单说,如果你在回答时不够极端,那结果就非常可能出错。而mbti在职业匹配度上的有效性也有待验证。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有没有有效数据证实,通过mbti筛选的人才更匹配、更有效率,或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发展性。
?
mbti运营公司,cpp自身态度也让人思考。曾任 cpp 管理培训主管的 robert weigland 在一次采访中说过“mbti的有效性已经无法得到验证、它更像一种仪式”;cpp董事长carl thorsen的众多论文中从未出现过mbti,而另两位顶尖的心理学家——wayne cascio 和 christina maslach更是绝口不谈它。
?
《华盛顿邮报》曾有评论:“在学术界公开赞扬 mbti是一种禁忌,公开贬低它同样是一种禁忌。它不是科学,但它是你或者你的恩师从事着的利润丰厚的副业。”公开数据显示,每年全球mbti光测试一项的价值,就高达20亿美元。
?
由此可见,这更像是一个生意,而非科学研究。
?
但是,那么多做过mbti的人,为什么都会觉得好准呢?
这必须要提到巴纳姆效应,又称自我印证效果。简单说,人愿意相信相信抽象的、笼统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确实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总是找到各种证据。
?
所以,你所得到的分析,是真实的你自己,还是你希望的自己呢?
?
最后的建议
?
说了这么多,总结点有用的,如果你入职公司给你测量mbti,说明两点:这家公司有钱,这个人力水平有限;如果你身边的人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也说明两点:他比较闲,多关心关心人家,他比较单纯,多跟人家交朋友(好骗)。
?
就这样吧,以后再也不要来跟我说mbti了。?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