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心语高恩新书山“高”可测,常思常“新”得_管理_研究生…
原标题:师说心语 | 高恩新:书山“高”可测,常思常“新”得
湖面落雪,望不见深渊
高山仰止,看得见内涵
采访老师的过程
像读一本巨头书
而本硕博的疑问,在书中都有解答
快跟我们一起
推开办公室的门
领略壮观的满面书墙
等秋风翻动书页
走近老师读书的世界
高恩新
经济与管理学部 副主任
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1997年-2001年,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本科学习,2001-2008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习,并于2004年-2005年在复旦大学人事处任职。2018年-2019年,在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访学。2017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当代中国行政管理
回顾少时,偶然又必然
q:您本科时期就读于外国语专业,硕博时期就读于行政管理专业,是何种契机推动了专业与研究方向的转变?
a:这个转变是具有 随机性的。我在同济读的专业是英语,它实际上是个沟通工具。一进大学,我的目标就是去复旦读硕士。原来对国际关系专业很感兴趣,大三暑假准备正式报名前,我同学去书店买辅导书时发现,国际关系专业的考研辅导书不全,但行政管理的书都能买的到。我同学就打电话回来问我要不要换专业,我觉得这两个专业都是一个学院的,考的专业课,两门课是一样的一门课不一样,就果断选择了考行政管理,可以说是很 偶然性的。后面发现行政管理学科很吸引我,因为我本身对历史和社会就非常感兴趣,所以就一直在这个领域学下去。后来我那位同学也考了复旦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我们俩哥们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一个学校,也是缘分。所以就是一个很偶然性的事情,就改变了我的专业选择。
q:您目前选择的应急管理研究方向,对自己的思维/处事方式有哪些影响?
a:我选择应急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实是有 时代背景的。我2005年开始读博,硕士时做的是行政法方面的研究,但到了博士时就要关注到很多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各地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所以我研究的主要是群体突发事件的社会冲突管理问题。那个时间点,中国刚刚经历过sars,应急管理就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我就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这个研究领域,我应该是国内比较早开始这个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十多年来一直在这个领域学习研究。做应急管理这个领域多了之后,对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这两个概念的接受度会更高。
自己真正的体会,不论是做研究也好,还是看案例、搞案例教学也好,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慢慢体会到你只需要做到 你需要做的最大努力就好,至于成功还是失败,以及是否能取得你期待的目标,是由很多偶然因素决定的,很多要素之间相互叠加和影响,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理解很多事物的时候你就要看到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q:在学生时代是否有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或者前辈?对您的生活或是学术研究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
a:肯定有啊!不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包括之后来了华师大,每个阶段都能遇到很多好老师,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我读本科时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的老师,不是专业课而恰恰是选修课的老师,一个是在同济讲现代城市发展的老师。这门课有很 宽广的视野,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给我留下了很多很想去探索的问题,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都忘不了。另外就是本专业中有一位很有 贵族气质的英语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他身上有很好的品格:做事一丝不苟,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关心,学识渊博,非常有原则。当然,博士阶段,我的博士导师对我影响也非常大,竺乾威老师是这个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他比较早地进入行政管理这个领域,而且一辈子都是做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竺老师已经 71岁了,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笔耕不辍, 安心于自己的研究工作,身体状态、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思维很活跃,经常和我们交流、讨论当今重大问题或者热点问题。我觉得做老师,就应该是像他那样子的,对待学生非常好, 以身作则,他到现在也很关心我们的成长,培养的学生发展的也都不错。
其实我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好老师,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很多影响当时可能还感受不到,当现在我回过头来再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老师对我的影响大多都是 潜移默化、很深远的,教我做人做事,让我一辈子都会受益。
因材施教,受敬有原因
q:高老师的课在公共管理学院一直非常受欢迎,课上旁征博引且有大量的案例储备,老师是如何确定现在的教学风格的?如何拥有如此大的知识储备?
a:每个老师语言风格和教学安排都是不一样的,上课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可能花了十几年才更好地理解了课堂教学,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个授课风格。我个人希望能在课堂中培养本科生 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并 夯实理论思维,为以后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之前给学生上课主要是使用大纲,不使用ppt的,现在开始用ppt了。不使用ppt是想让同学认真听,认真记,参与讨论,真正领会到这个知识,跟上我上课的脚步。开始使用ppt是因为我发现,当学习一些 思维方面的东西时就不需要ppt,但很多 基本性知识有ppt会展示地更精准、更准确。所以我目前主要采用“ppt+大纲+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
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每天都 坚持阅读,所以上课的时候知识面会稍微广一点,倒不是说一定要旁征博引,而是经常就一个问题把有关的书、观点或者事例都能拉进来,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理解这个知识。再一个就是,应急管理是一个 实践性的领域,每天都有一些案例积累。我上这个课,知识点会不断地更新,因为只有讲你今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的感受度才能更强,如果讲很长时间之前发生的,学生可能就没感觉。
q: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有哪些不同?更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
a:研究生更多是 支持、鼓励、引导学生 找问题、找理论、找数据、找方法,最终由他自己来做出一个好的研究。不是我给你讲什么知识,而是研究生上课做汇报的时候,我会追问很多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你要沿着这个问题走下去,要怎么研究,去哪里找文献、找数据,用什么方法,至于你自己的研究是不是有创新,是不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不一定的,但我要让你知道怎么去找问题,并把问题研究透彻。
而本科生不是这样子的。总体来讲主要是八个字: 夯实基础,开拓视野。本科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要把这个领域基本的概念体系化,为将来进入一个专业领域打基础,操练思维,建立全球视野,甚至是人类整体视野。这就是我认为本科和硕士人才培养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区别吧。
工作生活,兼得有妙招
q:高老师过去一年发表了很多论文,您是如何捕捉热点确定研究主题的?
a:选择某个研究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研究生阶段就需要掌握 发现问题、并 用概念提炼问题本质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发现热点,但并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你对这个问题本质的把握。确定是否准确把握的依据就是概念的提炼,大家一看这个概念就知道你描述的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弄来弄去也没找到好概念,因这是需要受 学术训练的,而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 多读文献,去看别人的问题是怎么表达的,这也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悟性。很多时候百思不得其解,很多时候忽然灵光一现立刻就找到一个好概念,这是每个研究者都会经历的过程。
q:现在高老师身兼行政/教学/科研工作任务,每天都很忙碌,如何调节压力?
a: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好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那第一个就是你 不能躺平, 不能懈怠, 不能偷懒。我每周一到周六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的,这么多年来工作量是非常稳定的。一方面要做行政工作,确实占用很多时间。另一方面要教学备课,对于这个本职工作来讲,每次都需要 认真备课,课件十年不换这是肯定不行的。再一个就是科研,科研的话很需要连续性的工作投入,我主要体会还是 集中精力,经常拿一段时间沉浸到写一篇文章中去。前期想到问题,搜集材料,等我写的时候就关上门,三五天我就先把初稿写出来,放几天我再回过头来修改,写和改的过程一定是不受打扰的。
调节压力看 个人爱好,有时候我也喜欢看看电影, 拍拍照片。以前经常拍我们华师大秋天的景色,好多被我们校园网主页采用过。你也不能天天沉浸到工作当中,总要有自己的爱好,可以跑步、打球、阅读、看电影、旅游等,总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行。另外要 劳逸结合,节奏安排好,充分安排你的时间,让你的时间变得有效率。还有就是 固定休息时间,我每天晚上九点准时关手机看书,十点钟睡觉,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六点半起床,雷打不动。
涵养深深,或始于书册
q:高老师这里有满满一书架的书,能不能给同学们推荐一下专业相关的书籍或者面向经管学子的通识类书籍?
a:讲两个方面吧,一个是领域内的 人物传记,比如杰克韦尔奇《我在通用的日子》,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或现在的风云人物的传记或者回忆录,都值得阅读,有趣味性、可读性。另一个就是学科领域的 经典著作,一些真正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经典的书必须读。比如德鲁克的书,几十年前就写成了,但依然对我们理解管理比较有 助。我常给学生推荐的书都是再过五十年可能依然受人们追捧的经典书籍,学生从这些里面选择一些去认认真真读,对个人思考、思维的训练应该是非常有 助的。
q:高老师最近在读或者刚刚读完的有哪些书?
a:我最近在读几本大部头的书。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高阳,写过很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我现在就在读他写的《慈禧全传》(十卷本),从咸丰避难承德写起,一直写到慈禧太后去世。他对于晚清的一些政治和政府的运作,包括当时的社会情况等描述非常细致,对我们进行理解晚清政府和社会很有 助。我每天的阅读量是很大的,每天晚上固定读书,所以每年至少读30-40本。
赤心诚意,说给学生听
a:经管学部的学生/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具有哪些特质?您更注重学生的哪些品质?
q:我们学部有五个一级学科,专业各有特点,也有一些相似。比方说我们学部讲“经邦济世”,其实有很重要的一种 应用型。我们学部五个一级学科,都是回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的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经管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很大的一个责任,那我们的贡献就是 经邦济世。比如说人口,你可以提前预测到人口变化的一个趋势,进而你可以提出一些人口政策的改变,那这是绝对有贡献的。经济也一样的,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劳动力就业的分布等都是很重大的问题,包括我们现在的共同富裕问题、养老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q:能否分别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
a:博士要培养理论的研究人才,硕士整体来讲还是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本科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他们的确要求不同。
对于本科生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在你的本科四年中,一定要打好基础形成 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这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有这种广博的知识视野,你都可以很快的进入那个领域里面,获得新的知识。
对硕士生,特别是全日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 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进来的时候想着读博士,过一年又想找工作,过一年又想读博士,这不行。如果想工作,就要好好锻炼有利于找工作的能力;如果想读博士,就要锻炼自己未来读博士的学术能力。
对博士来讲就不一样了。博士四年,要吃得了苦,坐得了冷板凳,要 扎扎实实做学问,泡图书馆。因为博士论文是需要创新的,需要在
这个领域对某个问题成为一个最好的研究者。做到这种水平,就需要一种长期的投入,你不仅要把前人的文献阅读好,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撑,把问题研究透,而且在论文中以理论创新的形式呈现给答辩专家,包括你出版之后的所有读者。
最后
高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简单却真挚的寄语
热爱自己, 热爱生活
徐徐清风,苍苍松柏
万事不燥,淡然处之
以不变之心,应万变偶然
因学生之异,施不同教术
千万页书籍,成就老师的深深底蕴
千万句言语,构成老师的殷殷教导
看完高老师的采访
你是否对他有了新的了解?
欢迎在评论区 留言
采访 | 赵烁
文案 | 孙晓慧 贺妍
图片 | 李康瑞
排版 | 祁心玥
了解经管学子动态
统计学学术讨论班
经济学院学术讨论班
(其他期查看公众号菜单栏)
鲸秋浓情 | 国庆 篇 | 校庆告白
吕姝璇 | 龚菊 | 王雨薇 | 谭卓鸿 | 韩笑 梅
张梅兰 | 周祖晗 | 赵烁 | 于佳鑫 | 徐曼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