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4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7*15)

1.涅杰斯

意为”小人”,最早见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中小奴隶主、僧侣,甚至高级官吏和州长,他们占有奴隶和土地。为数众多的涅杰斯则日益贫困化。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为各诺姆所倚重;另一部分则沦为靠施舍过日。“强有力的涅杰斯”是王权与地方贵族斗争的社会支柱,因而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中王国时期埃及的商品经济关系不够发达,涅杰斯实际上还是很软弱的。在中王国时期的大起义中涅杰斯受到了巨大打击。

2.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僭主政治最终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3.同盟者战争

公元前91-前88年古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发动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战争。公元前91年,主张授予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保民官德鲁苏被暗杀,引发意大利同盟者起义,整个意大利特别是中、南部地区都卷入其中。起义军以科菲尼姆为首都建立国家,更名为意大利,设元老院、执政官并自铸货币。公元前90年末,罗马颁布一项法令,授予仍然忠于罗马的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89年又颁布法令,两个月内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公元前88年,同盟者起义失败。但此后罗马人迫于形势,相继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同盟者战争促进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弗拉基米尔

基辅罗斯大公。980年即位,在位期间,攻打波兰和立陶宛,将其疆域从波罗的海扩大到黑海。988年以援助保加利亚为名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克里米亚的赫尔松。拜占庭被迫与之结盟。同年,弗拉基米尔在赫尔松受洗加入基督教,并将赫尔松归还拜占庭。他在基辅罗斯各地兴建大教堂、修道院和图书馆等,并派遣传教士到北方传教,强迫居民入教,使基督教在基辅罗斯得到传播。

6.诺曼人

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定居的诺曼人很快被当地居民同化,而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人则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政治制度,并于1066年在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同时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又称“维京人”。诺曼人指定居在法国北部(或法兰克王国)的维京人及其后裔。诺曼人建立诺曼底公国,派军远征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并向这些地区移民拓殖。

7.《常识》

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8.大陆封锁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9.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从1857年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推动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醒。

10.三皇同盟

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13.《江华条约》

1876年日本同朝鲜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朝日修好条约》。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驶近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江华府的炮台发炮警告。日舰 开炮击毁了炮台,并派陆战队登陆袭击。1876年,日本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日本在汉城设使馆,在各开放港口派驻领事,日本人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14.《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15.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虽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奉行的却并不是非暴力。他的民族主义中包括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独立的印度在领域上要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统治,大国雄心造成了中印边境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也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为其民族主义加上了民族社会主义的色彩。

二、简答题(15*7)

1.印度四大种姓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2.格拉古兄弟改革

(一)内容。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时,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 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以缓解自由民内部矛盾,巩固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 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其内容为: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世袭使用。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公元前153-前121 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限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

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但当时罗马法律是不允许 保民官连任的。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 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余人,投尸于第伯河。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出任保名官,继续推行改革。他在吸取提比略??格拉古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法》、《粮食法》 (向贫民廉价出售粮食)、《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亚细亚行省法》(亚细亚行省的税收交由骑士承包)、设置迦太基殖民地的《迦太基殖民地法》、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公民法》等包罗广泛的激进改革方案,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盖约?? 格拉古也因此取得了连任保民官的殊荣。但不久元老贵族故伎重演,武装袭击改革派,盖约??格拉古及其3000余支持者罹难。格拉古兄弟改革遭到失败。

(二)意义。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

3.蛮族入侵罗马

过程:① 阿的里亚堡之战罗马军团败于西哥特人,由此罗马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② 406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的驻军,帝国在莱茵河的边界完全敞开,大批蛮族涌入罗马境内

③ 411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为苏维汇王国,413年,汪达尔在北非建国,533年,查士丁尼派贝尼撒留远征北非,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④419年,西哥特人在图鲁兹建立了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711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⑤ 勃艮第人于5世纪中期建立勃艮第王国,534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⑥ 489年,东哥特人建立东哥特王国,554年被拜占庭帝国征服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

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5.美西战争的影响

(1898.4-1898.8)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月,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借口其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进攻西属殖民地。它利用海军优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消灭了西班牙舰队。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6.戴高乐主义的内容

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维护了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了法国国际地位,推动了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戴高乐主义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点内容:一是主张以独立和力量为支柱的独立防务建设;二是积极推动以法德为轴心的欧洲联合;三是推行非殖民化;四是展开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以“借苏抗美”为目的、“缓和、谅解、合作”为特点的东方政策);五是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以抵制美国在经济方面对法国的渗透。

戴高乐主义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法国的形象大为改观,从而开辟了战后法国历史的新篇章;二是冲击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和削弱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三是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四是影响了以后法国历届政府的外交选择,即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7.不结盟运动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1956 年7 月,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军事集团。1961 年9 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意味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三、论述题(30‘*3)

1.西欧封建制度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2.拉丁美洲独立后衰败的原因

拉丁美洲的社会经济按条件和资源应该高度发展。可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的一百多年里,其经济的发展反而远远落后于同处一个区域的近邻美国。为什么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在经济上没有像美国那样来个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 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

(二)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的发展1791~1826 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克列奥(即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利后又把持了国家政权,因此,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没有被废除,反而更为发展。克列奥地主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廉价收购、强迫迁移、非法没收等卑劣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已有,使土地高度集中。他们在19 世纪一个世纪中併入的土地,等于以前三个世纪併入大地产的土地总和。

(三)军事上的频繁战争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拉丁美洲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扩充地盘,往往利用殖民时代各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制造借口,挑起事端,发动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战争连年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25~1828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一次乌拉圭战争;1836~1838年,智利、秘鲁、玻利维亚战争;1834~185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二次乌拉圭战争;1864~1870年,巴拉圭与阿根廷,巴西与乌拉圭战争,即巴拉圭战争;1879~1883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战争,称太平洋战争。

(四)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了经济的发展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拉丁美洲各族人民凶恶的敌人。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使拉美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大量外流,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3.评价日本民主化改革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7*15)

1.涅杰斯

意为”小人”,最早见于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中小奴隶主、僧侣,甚至高级官吏和州长,他们占有奴隶和土地。为数众多的涅杰斯则日益贫困化。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为各诺姆所倚重;另一部分则沦为靠施舍过日。“强有力的涅杰斯”是王权与地方贵族斗争的社会支柱,因而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中王国时期埃及的商品经济关系不够发达,涅杰斯实际上还是很软弱的。在中王国时期的大起义中涅杰斯受到了巨大打击。

2.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僭主政治最终被民主政治所代替。

3.同盟者战争

公元前91-前88年古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发动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战争。公元前91年,主张授予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保民官德鲁苏被暗杀,引发意大利同盟者起义,整个意大利特别是中、南部地区都卷入其中。起义军以科菲尼姆为首都建立国家,更名为意大利,设元老院、执政官并自铸货币。公元前90年末,罗马颁布一项法令,授予仍然忠于罗马的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89年又颁布法令,两个月内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公元前88年,同盟者起义失败。但此后罗马人迫于形势,相继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同盟者战争促进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弗拉基米尔

基辅罗斯大公。980年即位,在位期间,攻打波兰和立陶宛,将其疆域从波罗的海扩大到黑海。988年以援助保加利亚为名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克里米亚的赫尔松。拜占庭被迫与之结盟。同年,弗拉基米尔在赫尔松受洗加入基督教,并将赫尔松归还拜占庭。他在基辅罗斯各地兴建大教堂、修道院和图书馆等,并派遣传教士到北方传教,强迫居民入教,使基督教在基辅罗斯得到传播。

6.诺曼人

属于8-11世纪自北欧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原住地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的日耳曼人。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定居的诺曼人很快被当地居民同化,而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人则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政治制度,并于1066年在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同时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诺曼人又称“维京人”。诺曼人指定居在法国北部(或法兰克王国)的维京人及其后裔。诺曼人建立诺曼底公国,派军远征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以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并向这些地区移民拓殖。

7.《常识》

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8.大陆封锁

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9.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从1857年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推动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醒。

10.三皇同盟

1873年德皇为了达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目的,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了“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安全的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1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13.《江华条约》

1876年日本同朝鲜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朝日修好条约》。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驶近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江华府的炮台发炮警告。日舰 开炮击毁了炮台,并派陆战队登陆袭击。1876年,日本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日本在汉城设使馆,在各开放港口派驻领事,日本人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14.《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15.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虽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奉行的却并不是非暴力。他的民族主义中包括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独立的印度在领域上要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统治,大国雄心造成了中印边境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也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为其民族主义加上了民族社会主义的色彩。

二、简答题(15*7)

1.印度四大种姓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2.格拉古兄弟改革

(一)内容。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时,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 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试图从上至下推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以缓解自由民内部矛盾,巩固共和国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 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其内容为: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世袭使用。法案通过后,提比略及其岳父以及弟弟盖约??格拉古(公元前153-前121 年)三人被选入土地委员会,开展限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

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但当时罗马法律是不允许 保民官连任的。元老贵族以此为借口,诬蔑提比略想做国王。在选举保民官那天, 他们武装冲进会场,当众打死提比略及其追随者300余人,投尸于第伯河。

公元前123年,提比略·格拉古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出任保名官,继续推行改革。他在吸取提比略??格拉古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法》、《粮食法》 (向贫民廉价出售粮食)、《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法官)、《亚细亚行省法》(亚细亚行省的税收交由骑士承包)、设置迦太基殖民地的《迦太基殖民地法》、授予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的《公民法》等包罗广泛的激进改革方案,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盖约?? 格拉古也因此取得了连任保民官的殊荣。但不久元老贵族故伎重演,武装袭击改革派,盖约??格拉古及其3000余支持者罹难。格拉古兄弟改革遭到失败。

(二)意义。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

3.蛮族入侵罗马

过程:① 阿的里亚堡之战罗马军团败于西哥特人,由此罗马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② 406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的驻军,帝国在莱茵河的边界完全敞开,大批蛮族涌入罗马境内

③ 411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为苏维汇王国,413年,汪达尔在北非建国,533年,查士丁尼派贝尼撒留远征北非,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④419年,西哥特人在图鲁兹建立了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711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⑤ 勃艮第人于5世纪中期建立勃艮第王国,534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⑥ 489年,东哥特人建立东哥特王国,554年被拜占庭帝国征服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5.美西战争的影响

(1898.4-1898.8)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月,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借口其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进攻西属殖民地。它利用海军优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消灭了西班牙舰队。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6.戴高乐主义的内容

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维护了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了法国国际地位,推动了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戴高乐主义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点内容:一是主张以独立和力量为支柱的独立防务建设;二是积极推动以法德为轴心的欧洲联合;三是推行非殖民化;四是展开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以“借苏抗美”为目的、“缓和、谅解、合作”为特点的东方政策);五是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以抵制美国在经济方面对法国的渗透。

戴高乐主义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法国的形象大为改观,从而开辟了战后法国历史的新篇章;二是冲击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和削弱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三是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四是影响了以后法国历届政府的外交选择,即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

7.不结盟运动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自身生存发展与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1956 年7 月,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加入军事集团。1961 年9 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意味着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三、论述题(30‘*3)

1.西欧封建制度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2.拉丁美洲独立后衰败的原因

拉丁美洲的社会经济按条件和资源应该高度发展。可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的一百多年里,其经济的发展反而远远落后于同处一个区域的近邻美国。为什么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在经济上没有像美国那样来个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上的“考迪罗主义”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 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

(二)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的发展1791~1826 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克列奥(即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利后又把持了国家政权,因此,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没有被废除,反而更为发展。克列奥地主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廉价收购、强迫迁移、非法没收等卑劣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已有,使土地高度集中。他们在19 世纪一个世纪中併入的土地,等于以前三个世纪併入大地产的土地总和。

(三)军事上的频繁战争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拉丁美洲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扩充地盘,往往利用殖民时代各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制造借口,挑起事端,发动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战争连年不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25~1828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一次乌拉圭战争;1836~1838年,智利、秘鲁、玻利维亚战争;1834~185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战争,称第二次乌拉圭战争;1864~1870年,巴拉圭与阿根廷,巴西与乌拉圭战争,即巴拉圭战争;1879~1883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战争,称太平洋战争。

(四)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了经济的发展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拉丁美洲各族人民凶恶的敌人。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使拉美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大量外流,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3.评价日本民主化改革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