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发布】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祥临缘何点赞连州
中央党校徐祥临教授接受独家专访——
我在连州感受到农村多年未有过的发展新活力
“我在连州调研,感受到了农村多年来未有过的发展新活力。”今年8月底,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祥临来到连州调研农综改工作时说。
这是他连续第3年来连州调研。作为清远市农综改工作的发源地之一,徐祥临一直很关注连州的动态,“熊屋村的村民理事会,畔水的老板村官,冲口村的‘农事服务超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连州农综改步子大、有创新、见效快,农综改在连州出现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农综改让农民找到了他们认可的真正的集体,”徐祥临说,所以“三个重心”下移后,很多在外事业有成的青壮年农民回到本村本组为大家服务;而乡镇政府把公共服务下移到行政村,方便了农民群众,也把公共服务做实了。“发生在连州乃至整个清远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它是我国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徐祥临说,他在连州调研期间感受到了农村多年来未有过的发展新活力。图为土地整合后的连州农田。张超满 摄
徐祥临表示,连州农综改步子大、有创新、见效快,农综改在连州出现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精彩观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改革成败最终要取决于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我在连州调研,感受到了农村多年未有过的发展新活力。
■前年、去年、今年我都来连州考察,看到畔水村、曹屋村、冲口村等后起之秀不断涌现,有的已经超过熊屋村,成为农综改的新典型,农综改在连州出现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三级”治理造成了土地产权不清,生出很多弊端,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削弱了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的能力。“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年过后,清远市县两级财政并没有因为基层组织增多了,就额外多花一分钱,自然村或村民组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也没有人向政府要补贴,反而是很多人甚至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搞集体事业。
■改革后,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只讨论本村本组的事情,不讨论其他村组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本村本组一般只有几十户,彼此之间亲缘关系密切,有事好商量。所以,“三个重心”下移后,很多在外事业有成的青壮年农民回到本村本组为大家服务。
■农综改让农民找到了他们认可的真正的集体,那就是原来人民公社体制中作为三级所有基础的生产队那个集体,而不是生产大队翻牌而来的行政村那个集体。
■乡镇政府把公共服务下移到行政村,原来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基本职责变为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方便了农民群众,把公共服务也做实了。
■在“三个下移”的基础上,村民组整合本组分割细碎的承包地和丢荒的土地,让农户通过承包地集中连片,把无力耕作的农户手中的土地调整到人多地少农户的手中,既发展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土地丢荒问题。
徐祥临认为,发生在连州乃至整个清远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它是我国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
楼村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楼村土地资源优势,带领村民种植中草药及蔬菜,走出一条自产自销之路。
记者:您曾表示,“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并把清远农综改提到“可以和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搞大包干相提并论”的高度。这一说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清远,更是引起了热烈反响。您提出这一看法的依据是什么?
徐祥临: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略回顾一下农村体制变革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历史上农业的基本体制是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分散单干,贫富差距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虽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目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民主革命成果有丧失的现实危险。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合作化为基本道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以,合作社作为克服小农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在中国广大农村确立起来,并带来了1956年和1957年的农业大丰收。这个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前进方向是“合”,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可惜的是,后来农业合作化步子太大、要求过急,1958年把合作社变成了人民公社,造成了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党中央及时纠正错误,制定了人民公社六十条,在农村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也可以说是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存在分配上的“大锅饭”体制弊端,仍然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体制变动也有一个不能否定的历史功绩,那就是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制,而且毛主席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放在了生产队,这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二个里程碑。
正是靠土地集体所有制优势,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在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种田、农村教育、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搞大包干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并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农民出工不出力问题彻底解决,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也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三个里程碑。
村民在村干部、理事会成员的带领下,星子三家店村通过推进乡村建设和整治,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得到了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改善了龙坪镇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图为村民文化室。王良珏 摄
这个制度有三个构成要件:
一是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三是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正是靠这个制度,我国在上世纪初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农村经济空前活跃起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源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丧失了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功能,变成了一家一户分散单干,土地粗放经营甚至丢荒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原因在于,简单的大包干办法只是消除了分配上的大锅饭,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造成的土地产权不清弊端都以行政村的名义保留下来。
记者:在您看来,连州乃至整个清远市搞农村综合改革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
徐祥临:农村综合改革的具体模式是“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把党支部、村委会下移到自然村或村民组,就把旧体制赋予行政村两委的实权彻底消解了,更为根本的改革措施是,在下移的过程中,行政村与村民组、村民组与村民组之间清理资产、资金、资源,明确产权界限,这就把三级所有造成的产权模糊不清弊端消解了,原来行政村的干部就不再具有类似于卖掉集体土地这样的权力了。
这样,就以党支部为核心,把村民组这个层次的集体经济和村民自治做实了。同时,乡镇政府把公共服务下移到行政村,原来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基本职责变为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方便了农民群众,把公共服务也做实了。
在三个下移的基础上,村民组整合本组分割细碎的承包地和丢荒的土地,让农户通过承包地集中连片,把无力耕作的农户手中的土地调整到人多地少农户的手中,既发展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土地丢荒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也在连州的很多自然村轰轰烈烈地搞起来。同时,政府引导农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各种涉农服务平台,又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我认为,发生在连州乃至整个清远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它是我国农村改革新的里程碑。最为重要的是改革效果同当年搞大包干一样明显。
我了解到一个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数据,那就是第一产业用电量。2011年、2012年清远市第一产业用电量都是负增长,2012年年底启动农综改后,2013年增长4%、2014年增长9%,2015年增长18.7%,而去年粤东西北其他地级市最高的是增长7%,有的还是负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经验数据,用电量增长1%,gdp增长1.2%。照此推算,清远农综改带来的经济增长率,绝对不低于当年大包干产生的效果。
在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东陂镇将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打造旅游小镇等工作有机串联起来,使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曾亮超 摄
记者:这是您第三次来连州调研农综改,对连州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徐祥临:连州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一个很漂亮、很干净的地方,不仅如此,连州还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曾是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贬谪地。
我曾在畔水村、曹屋村、熊屋村调研考察过,今年到了冲口村。畔水村和曹屋村都非常美丽,村民也很淳朴,他们对农综改工作的创新和推进,也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我本人十分喜欢连州,希望能常来。
记者:通过多次调研,您认为连州农综改成效如何?
徐祥临:连州农综改步子大、稳扎实、见效快。我认为评价一个地方农综改的成效,最权威的应属于当地的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而作为学者,我们更多的是给予参考意见,对于连州市的农综改工作,我想以我来到连州调研及我自身亲历的几件事情来做参考:
二,我最先了解到清远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时是2013年9月,当时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同志在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习,他告诉我,清远搞农村综合改革是源于农民群众的创造,并详细介绍了两个村,一个是连州的熊屋村,另一个是英德的叶屋村。
三,今年上半年连州市委书记黄裕团同志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班学习,恰好我承担他所在支部的精准扶贫案例教学任务,我就请他联系精准扶贫介绍农综改,结果是引起热议,很多县委书记都说深受启发,他们毕业后,黄书记的一位河南同学还亲自带队到连州实地考察。
四,前年、去年、今年我都来连州考察,看到畔水村、曹屋村、冲口村等后起之秀不断涌现,有的已经超过熊屋村,成为农综改的新典型,农综改在连州出现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如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蔬菜生产农民合作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在土地整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依托现有机
械化设备,以开办“农事服务超市”的模式为社员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服务,节约了大量的劳动成本和时间,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这个模式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律,也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连州镇高车墩村,从村规民约制定,到说服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招投标、年底分红等一系列事情都是村党支部、理事会和村干部成员在发挥带头作用。
记者:您能否再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开展了“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农村的发展效果就这么明显呢?
徐祥临:这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也只是做了初步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农综改让农民找到了他们认可的真正的集体,那就是原来人民公社体制中作为三级所有基础的生产队那个集体,而不是生产大队翻牌而来的行政村那个集体。
这个结论与我在连州九陂镇的调研有直接关系。2014年年底我到九陂调研时也把你提出问题直接向农民提出来。一位农民握紧拳头说:“主权,我们有主权啦”。我们中央党校的几位老师和博士生有点疑惑:怎样扯到主权上来了,那是中央政府的事情啊。当时陪同我们一起调研的九被镇党委书记廖习妹(编者注:现任连州市副市长)同志解释说:他说的是农民自主权。没有改革前,农民对本组的事情说了不算,对行政村的事情说了更不算,所以,对集体的事情只能漠不关心。而改革后不一样了,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只讨论本村本组的事情,不讨论其他村组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本村本组一般只有几十户,彼此之间亲缘关系密切,有事好商量。而在行政村范围内,不但亲缘关系很远,而且不同村组还往往存在利益摩擦,一旦在一起商量事情,不但事情办不成,还引起新的矛盾。
所以,三个重心下移后,很多在外事业有成的青壮年农民回到本村本组为大家服务,前面提到的畔水村和曹屋村现在的带头人都是这样回来的。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角度看,也是以自然村或村民组为基本单元为宜。这是因为,我们党的理论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集体经济组织是村民组,党的建设和村民自治基本单元放与之相匹配就是顺理成章的,否则就是错位的,徒增矛盾和烦恼。
走进大路边镇东坪村,各项美丽乡村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记者:那么,您认为农综改工作还存在那些问题?
徐祥临:改革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必然的。我在调研中感到有三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一是旧体制惯性作怪。人民公社集体统一经营的存续时间只有20年,而大包干的存续的时间已经超过30年,形成了强大的旧体制惯性。尽管行政村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很多人尤其领导干部却习以为常,不愿意改,感觉心里没有底。
比如,有的干部当面对我说,三个重心下移后,农村基层组织暴增十多倍,财政负担不起。其实,这个问题清远市委在改革之初就讲清楚了,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后,村委会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干部都是村民选举的,不能享受原来行政村两委班子的财政补贴。事实上,三个财政年度过后,清远市县两级财政并没有因为基层组织增多了,就额外多花一分钱,自然村或村民组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也没有人向政府要补贴,很多人甚至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搞集体事业。例如,畔水村在内部办信用合作部,运作集体土地,一下子就搞出了集体可以运用的几百万元资金。
二是青壮年农民靠近党组织的热情受到挫伤。开展农综改工作后,很多青壮年回来农村发挥作用,想靠近党组织,积极要求入党。但现在农村发展党员有严格指标限制。我在清城区了解到,在一个户口较多的村民小组,有8名党员,平均年龄超过59岁。而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是一位搞建筑的老板,为村小组建设出钱出力,村貌迅速改变。但这位理事长不是党员,想入党,却分不到指标,我问镇党委的同志,什么时候这位理事长能够实现入党愿望,得到的答案是十年左右。
三是土地确权土地整合的矛盾。现在全国农村都在搞土地确权。这是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势在必行。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三级”治理造成了土地产权不清,生出很多弊端,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削弱了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的能力。“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现在有关部门推行的土地确权重点是把第二轮承包有些还是第一轮承包到各户的土地原封不动地“四至确定到户”,并发给证书。这样,不仅土地分割很细碎,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就以为这些土地从今以后就是自家私有的了,不再是集体的了,与同村同组其他农户没有关系了。这是目前清远农村综合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
记者:您说到的这些问题能解决么,怎么解决?
徐祥临: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主要有两点理由:
二是农民得到了实际利益,衷心拥护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改革成败最终要取决于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我在连州调研,感受到了农村多年未有过的发展新活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姚水波
策划:黄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