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设研究生专硕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农人”农学院农科_网易订…(中国农大研究生录取分数线2023)
新京报讯(记者 耿子叶)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作为代表出席了表彰大会。十四亿人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中国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农科学子,如何在未来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发力?张远帆表示:“受表彰,只能说明我们过去的成绩,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我们也必须义不容辞地冲在前面,农学院师生一定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据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目前面向时代需求已经设立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研究生专硕,目的就是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农人”。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农业院校冲在脱贫攻坚战前列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涉农高校为农村输入了大量人才。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倡议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全国50余所高校农学院拧成一股绳,组织实施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启动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在张远帆看来,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涉农高校义不容辞,必须冲在前列。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谈农科学子如何在未来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继续发力。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耿子叶 制作
五年来,这些涉农高校的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解乡亲们的需求,为农民解决最迫切的发展难题。而涉农高校的师生也在田野间收获了扎实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期间出版了”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系列丛书”,今年3月份将出版系列丛书之一《阡陌圆梦——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纪实录》。
截至目前,“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累计组织1490名指导教师,15790余名农科学子组成1400余支队伍,去往全国1765个县、乡开展社会服务,包含1010个贫困地区。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仅在中国农大农学院,就有一半的教师,直接参与了精准扶贫工作。
“无论怎么艰苦,学生们都有决心克服”
作为农学院的一名教师,陈源泉每年暑期都会带着学生们到农村里做社会实践,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陈源泉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不同于自己上学时,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并没有到过农村,去之前就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要带着吃苦的准备到村里做调研。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源泉。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活,陈源泉特意制作了一本大学生社会实践手册,解答学生们走进乡村的50多个问题。农村生活条件不比城市,在一些特别艰苦的地区,一日三餐与日常的洗澡需求可能都无法满足。不能洗澡怎么办、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等,陈源泉用多年总结出的经验给学生们出招。为学生服务的同时,学生们的反馈也屡屡让陈源泉欣慰,“实际上,这些最后都不是问题,无论怎么艰苦,学生们都有决心克服。”
此前,陈源泉已连续三年带队到山西灵丘县上关村,指导学生参与当地脱贫向富,“向农民学习求教,给贫困村出招致富”,通过深入了解村民的
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对接多方面资源。学生们在农村的实践中,还畅想出当地乡村振兴的愿景,并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关规划。2019年,灵丘县脱贫摘帽,上关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段式”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依托科技、教育、理念、成果转化和育人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回望脱贫攻坚的这条路,张远帆告诉记者,冲在扶贫攻坚第一线,这是涉农高校应该有的担当,在农大的历史沿革中,从解决温饱,到脱贫攻坚,再到接续乡村振兴,农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响应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需求提供不间断的人才接力。
在“三农”人才培养方面,张远帆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目前面向时代需求已经设立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研究生专硕,探索新农人培养机制,在模式上探索分三段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到乡村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进行学习与科研,再返回农村解决问题,“不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