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研究生说专访万成优秀毕业生是怎么练成的

人物简介
万 成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校荣誉

优秀毕业研究生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优秀研究生干部
发表学术论文三篇
党务中心十佳干部
湖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一等奖
荆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学生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生团支部书记
思政&心理专业负责人
校研究生党务中心人力资源部部长

升学去向

中山大学

升学经验
q1
学长为什么选择读博?

我主要是基于三个维度的考量:

一是对可能性的选择。本硕期间在文本积累、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储备了些许的可行性经验与教训,这或许能为日后继续探查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提供基础性能力与素养。

二是对必要性的确认。基于现实发展阶段及个人比较优势,目前的职业规划偏向拥有马理论背景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但现今在知识积累与成长层次上仍存在相当程度的结构性短板与不足。当然,继续求学除了是为职业理想背书外,于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这条路上通过经历无数次挫折、绝望与孤独,学会以更平和与包容的心态,去寻求更多种生活的可能。

三是对重要性的理解。读书应该是一件很纯粹和幸福以及较之工作相对简单的事情,我也想通过读书改变我的命运,至今我仍然固执地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成本最低的方式。

q2
研究生阶段学长在学业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阅读文献与论文写作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技巧可以分享的吗?

经验谈不上,教训倒是有一些。个人认为,阅读文献有如输入,论文写作则算输出。

就阅读文献的输入而言,我比较注重“猜”和“述”两个方面。“猜”主要是阅读文献前,我会着眼于文献的目录、序言或后记等(主体框架),从自我感知出发,研判并且寻找(或写出来)一条符合自身思维方式,并且可能符合作者写作逻辑的推演路径,随后借助对重点章节要旨的领悟,最大限度地还原出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并对比一次创作与二次阅读中的异同,最后在通篇阅读中深化对细节的把握。

似乎在不断地对比尝试中,能逐渐缩小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述”主要是指在阅读文献后,我会借助于熟悉的话语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将所理解且记忆的文献内容以大白话的方式(最好是非专业人士)复述出来,同时根据对方理解难度的反馈来检验阅读的成效,并进行相应调整。

就论文写作的输出而言,华中大历来倡导学生“要写好两篇论文”,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既需有高度,更要接地气,即让理论回归实践,让话语亲近生活。

回到马理论场域,就是要用生动理论回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群众现实关切。具体到方法论上,我粗浅的认为,一是要紧跟形势,关注政策的新走向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态势;二是要做好研判,把握有效且持久的选题方向;三是要实现转化,在论文写作中实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间的互动。

q3
学习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学长是否也有倍感压力、焦虑的时刻,又是如何缓解的呢?

有压力应该说是一种常态吧。于我而言,这些压力可能有两个源头。

一种是自我发展的纵向比照带来的压力。应该说无论是做精学术、找准工作还是过稳生活,无不是肩负宏大的目标上路,但当持续的努力得不到周期性回应时,压力似乎容易引发内耗。

我比较认同且尝试过的方法论有两个,一是做细分,也就是将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尽可能降低内心对完成目标的恐惧,更免于陷入长期的“无处下手”状态。二是找反馈,基于性格特点,相较于负向惩罚,正向激励或许更能推动我学习计划的落地与执行,这就要求我建立正面反馈机制,让自己得以在激励的强化中坚持下来。

另一种同辈群体的横向比照引发的压力。当然,这更是一种动力。宿舍、年级和学院有许多优秀的同学低调务实,努力上进,自律且坚持,眼界很宽、格局很高,加之自身知识、经验与能力的“折旧”,我无时无刻不感思想贫瘠与本领恐慌。于我而言,没有实力才是我最大的压力。只有向优秀的人看齐,才能变得更好。

校园生活
q1
学业之余,学长也参与了一些学生工作,请问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谈到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感谢领导老师的支持、同学的认可、工作伙伴的 助,让我在学生工作这条路上能走得相对顺一些、远一些。当然也很欣慰,能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一种相对合适的与同学们互动的方式,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一点。当然,这些经历让我在说话言辞的拿捏,做事程度的把握上离成熟更近。

q2
学长在学术研究、学生工作、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平衡上是否能分享一些经验?

平衡谈不上,只能说是做好了底线,并且保持了对学业与工作的最大热情与专注。在我看来,学业、工作和生活在方法论上是相通的,某一方面的成长必定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增益,因而可以通盘综合考量。鉴于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工作风格的原因,我可能比较注重一些务虚工作与前置性工作的推进,如果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状态中,相比于琐碎性事务工作基本耗时不多。

“功成不必在我”是境界,“功成必定有我”是担当,这是自勉更是自警。学生工作对虑事周全、处事严谨和做事靠谱等品质的诉求与培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以某种形式反哺到学习和生活领域当中。总之,我可能很忙,但是我想我总是能为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想要做好的事情腾出一些时间来。

毕业回首
q1
在华中大求学的过程中,给学长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是什么呢?

早上七点多东一一楼包子铺胖阿姨的“约定俗成”和排长龙等待的热干面,八点多图书馆b502照例寒暄的朱老师和座位对面的朋友们,中午“豪华”的百景园和下午“人烟稀少”的西一二楼,以及晚上九点五十被我跟读数遍的离馆提示音。

q2
回首在华中大求学的时光,学长觉得最大的收获或改变是什么?

一是锤炼了作风。这几年在学校取得各种各样的进步与收获,其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华中大低调而务实校风的熏陶。“敢于竞争”的豪气,“善于转化”的智慧,慢慢成为渗透到华中大人骨子里的传统,也更是历代华中大人追求卓越最鲜亮的底色。母校不仅将知识与技能传授于我,更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以前相比,或许现在我能更为平和地面对生活中靠的近与离得远的人,更为坦然地面对生活中得到的与失去的事。

二是锻造了本领。华中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引导我们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尽力实现个人发展与党的事业和国家战略需要同频共振。这为我们锻造过硬本领,厚植个人比较优势,成长成人成才指明了方向。此外,疫情防控期间,华中大充分发挥工科和医科相结合的优势,科研攻关助力抗疫第一线,成为全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毕业前,母校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三是懂得了感恩。喻家山下,一代一代的为师者,潜心向学求真知,倾囊相授育新人。此间三年,我于课程内外累受老师们教诲,幸得视野之开拓,学识之增长、思维之启迪。毕业的离开,更像师父送爱徒下山,像老母亲送儿子远行,也像娘亲送姑娘出嫁。拥抱新时代,接好这一棒,跑好下一程,是对恩师们最好的感恩。

q3
毕业之际,学长还有什么想对母校说的话?

未来,我可能会看到更加丰盈的城市,体味更加生动的故事,但更会和陌生人说起珞喻路1037号的滟滟风光。一日华中大人,一生华中大情。

学长寄语
q1
学长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什么呢?

最好要武装不要包装。与其花费精力去留恋无法为我们生涯加分的光环、打造所谓的“面子”,不如面向未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能做什么,选择自己该做什么,坚守自己得到什么,打造所谓的“里子”,当好合格“建设者”,争做可靠“接班人”。

最好讲经验不讲经历。虽然鸡汤文总说,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在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之余,防止陷入一直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的陷阱。

最好做乘法不做加法。厘清生活中短期红利与远期投资间的关系,尽力用规律的作息,持续的行动,有效的支持去对冲生活本身的不确定性。

你可能还想看:

研究生说 | 在职复习两个月,初试成绩400+,复试总成绩第一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研究生说 | 选调生李海月:offer大神是如何练成的?

导师说 | 新闻学院周婷婷:“哪怕科研暂停一下,我也要去做疫情报道”
采访 | 安智博
编辑 | 张惠洁
审核 | 裴鉴 刘开玲 胡永辉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