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工作2年想考研怎么办过来人3000字经验说透这件事(又想考研又想工作怎么办)

这几年考研人数真的是在“突飞猛进”。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数据来源:教育部)
这不仅意味着考研难度系数的上升,也意味着研究生文凭含金量的“缩水”。从最现实的角度讲,意味着“就算考上了研究生,也并非一劳永逸。”

即使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充满风险的未来面前,相信依旧有不少年轻人在纠结: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明显感觉文凭“不够用”,个人发展看不到前景,到底是继续苦熬,期待实践出真知呢,还是辞职考研,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其实,笔者本人就是一名工作2年又掉头考研的“头铁党”。不仅裸辞考研,而且跨专业,不仅跨专业,而且从理科跨到了文科,不仅从理科跨文科,考研的时候还使用了日语而非英语,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是跨海大桥的跨度了。

所以面对这个选题,编辑老师当仁不让交给了我。毕竟,在如何让自己的人生走得磕磕绊绊这件事上,本人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目前,笔者已成功申请硕博连读,继续在读博之路上磕磕绊绊,负重前行中。

所以工作2年又辞职考研,到底好不好?

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个人经验,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参考。

经历就一定是财富吗?
小心鸡汤陷阱!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不论成败,你的经历是谁也夺不走的财富。这也成为很多考研党在放手一搏时,自我激励的灵丹妙药。

笔者本科专业是建筑设计,毕业后去了设计院,因为性格原因,在单位表现平平,工作标准是不要犯错被骂,只要图纸“过关”。

我不会像积极进取的同事那样继续优化,争取做出更好的作品。甚至不会在看到自己的作品落地时,获得同事口中“孩子终于落地了”的成就感。

总之就是“不怠工,也不积极”。

而这种状态其实是最可怕的,消磨人的心气和灵气。

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件事是某次明清建筑史的讲座。期间,教授穿插了很多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政治背景,让我跳出建筑史去看建筑史。我听完回去后找了很多讲明清社会风俗的书来看,即使加班很累,即使很多书并不那么好懂,但回到出租屋也是熬夜在看,十分快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直到这次,我因热爱而去主动“找习学”。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我无法一辈子从事自己“不讨厌却也不热爱”的职业。那会让我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于是我下定决心:辞职,考研,跨专业。

之所以将这段经历讲出来,是想告诉大家,经历是有区别的,不见得所有经历都是财富。

比如我就曾傻傻地认为辛苦加班也是一种“经历上的财富”,即使没有进步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收获了进步。

后来,当我读了研,开始疯狂“加班”阅读大量书籍资料,恶补自己因为“跨专业”欠下的短板时,我才明白过来。

加班和加班,是不同的。

有些加班,只是在消耗你的人生,你并没有获得个人长进,只剩下螺丝钉的作用。

这种加班的经历再多,都不能称得上财富。

而同样是加班,另一些则是丰富了你的人生,提高了你的认知能力、思辨水平,让你获得能力的提升(心灵提升也算),这样的经历,自然是财富。

比如同样是画图狗的经历,和我同期的同事,因为热爱这门行业,主动学习很多知识和软件,那么这段“基层绘图狗”的时光对他来说,一定是一笔财富。

真正能称得上财富的经历,一定是能让你收获某种能力的。

考研:谋而后动,如何谋?

首先你要谋的,是本心。在决心辞职考研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毫不自欺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在单位“苦熬”,是蝴蝶破茧前必经的痛苦,还是在杀鸡取卵,自我消耗?

(前者,请不要迷茫,熬到底,鲜花属于成蝶的你;后者,请尽快醒悟,换路走。)

2.我辞职考研,究竟是为了逃避工作、逃避人际、逃避困难,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

(前者,这种困难,将来研究生毕业工作依旧会面对,那还不如早点面对;后者,加油,不要辜负了自己。)

其次你要谋的,是方式。这次也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要考的专业,是否一定要辞职读研?

并不是“行行皆须考研”的,有些职业不考研,通过职称评定,一样能够晋升。

2020年教育部通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这份方案明确表示将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并且招生的数量将扩招至原来总数的三分之二,还要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的数量。

这意味着“不辞职升学历”的办法增加了。一部分“重实操不重学历”的行业,或许你辞职的效果,还赶不上你同事读个专硕。

2.我是否适合读研。

3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80岁的老人,耽误3年时间,不觉得有很大区别,但如果是20出头的年轻人,3年时间区别就大了。因此,一定要提前搞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读研。

知乎上有大量关于“后悔读研”的话题,一看原因也五花八门。总得来说,大都是因为“不适应”:不适应导师、不适应调剂、不适应课题、不适应同门。

也就是说,这其中的很多痛苦,都来源于事先“不了解”。

很多人只看了分数线,从学校官网找了老师的资料,就开始闷头复习准备考试。却不曾了解过目标学校的培养方式、目标导师的风格,甚至在考研之前没有去目标学校看上一眼,这就等于大大增加了不确定的风险性。

这一点,其实是需要提前去了解的。

我也曾在私下交流中发现,提前做过“学校、学院、导师、学长(姐)”功课的学生,越到后期,走得越顺。

读研:谋而后动,如何动?

1.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研最重要的特质其实是“自主”能力。你需要自己操心的事越来越多,如何和导师沟通、如何平衡读书和生活、如何把握科研的节奏。如果还指望导师事无巨细地操心,那是不可能的。也有很多小伙伴抱怨“导师在科研上只把握个大方向,根本不管我。”

很多人考研的时候报了各种班,过度依赖外力监督,一旦读研,全凭自己,就会出现放飞自我,再难收心的情况。读到最后把自己读废了,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从读研开始,培养模式就变了,导师只能起到把握大方向的作用,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不会耽误了这三年宝贵时光。

2.要有加倍努力的觉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说那些从未出过象牙塔,无缝衔接读了研的学生还有资格保留几分天真的话。那么,作为辞职读研党,你就一定要“人间清醒”了。

要知道整个社会都在飞奔向前,别人也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并非读研。

要清醒认识到一件事:读了研,你的竞争者不仅是本就比你有年龄优势的同期生,还有先你几步继续在人生道路飞奔的同龄人。

要做好加倍努力的觉悟,把“时间追回来”。比如考研成功后,你不需要像应届生那样准备毕业,那就提前让导师给你开好“任务清单”,提前介入导师的课题,确定好研究方向,甚至提前开始发表论文。

我就是在未入学的时候就提前写了2篇论文,开学后就开始投稿,是同期中第一个发表论文的学生,凭借比别人略快一步的优势,拿到硕博连读资格,这才追回了失去的时间。

结语

人生道路有千万条,谋划不谨慎,确实容易“两行泪”。
其实读研后,受过的质疑,走过的弯路,栽过的跟头,吃过的苦头,一点也不比工作党少。

尽管我认为自己“选对了”,但旁人的经验也终究是旁人的,只作参考。

唯有努力,才能让选择保持正确。

毕竟,人生是时时刻刻都在清醒地努力,而不是选择一种身份、一种道路就能万事大吉。

加油吧,追梦人!当你疲惫的时候不妨来台州市图书馆看看,有这么多考研考公的人在努力学习,这个氛围!咱不努力都不行啊!

也为大家推荐一本 助学习的好书《好的学习是快乐的》。

馆藏:市馆普文
索书号:g444/z237

图书简介: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张玉霞,依托学生的试卷,整合20多年心理辅导室陪伴学生及家庭历经高考的心理辅导与学法指导实践经验,结合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研发出x密码学习及考试策略,提炼出出5大学习力提升的台阶,汇总14种应对考试发挥失常的解决方案。

来源:水木读书芸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