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当代文学(一志愿北大)调剂上岸专业(2023年考研什么时候报名)
???一.概述
刚刚收到广西师范大学的拟录取通知,本人的考研暂告一段落。抱着北大当代文学读研的梦想,努力了两年,今年专业一当代文学130,遗憾的是,北大今年专业二普遍较低,第一名只考了106(150),而我只有86分,虽然总分过线,单科距离90分的院线还差四分。最终调剂到广西师范大学当代文学方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求学奋斗。
本科我就读于新闻学专业,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跨行奔向北大中文。两年的奋斗下来,有收获和经验,也有教训和反思,现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心态篇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实力不必多言,专业排名在国内首屈一指,现当代文学的许多奠基性工作成功就是出自北大中文系,从王瑶版的现当代文学史,到钱理群、洪子诚、贺桂梅、戴锦华、陈晓明、张颐武、孔庆东、李扬、邵燕君等老师在各自领域的重要成就都能看出北大中文系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制化学术成果的根本性影响力。其中,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和钱理群等编著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是现当代文学方向最权威的教材,陈晓明的《无边的挑战——先锋文学研究》是中国87年后的先锋文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钱理群的鲁迅研究,贺桂梅对八九十年代新启蒙的研究,戴锦华老师的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邵燕君老师的网络文学研究,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重镇。
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夸奖北大中文系的实力,而是分享一个基本心态,那就是它作为国内最顶尖的文学研究团队,自然具有最高的准入门槛和备考难度,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全国最高的。如果是跨行考研的话,想在短时间内达到老师们招生的理想水准难度很大,所以即便一战失败,也不必妄自菲薄,可能走在正确的路上只是还没有走出足够的距离。
心态方面就是以广泛深刻的作品积累为主,辅之以独道的思考。咬定青山打持久战,打攻坚战,讲究一个久久为功,水到渠成。决不可三心二意,瞻前顾后,时间花的够不够是不会骗人的。
三.专业课备考思路
北京大学现当代方向的专业课有两门,一门是现代或者当代文学,一门是中外文学基础(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加民间文学加文艺理论)。
其中,第一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和考察内容相对固定,现代就是1917开始的
三十年,当代就是从49年到现在,也不过七十余年。所以这门课要拿高分比较容易。第二门专业课因为考察面广,知识点细,对素养要求高,拿高分相对较难。
总的来说,两门课的思路是一致的,以对海量作品的掌握(欣赏加分析)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生成自己的独到观点或者研究兴趣点(擅长点)。然后用规律性的框架范畴把所有的文学现象整合起来,编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具体来说,专业课一,要抓住《洪本当代文学史》和《钱本现代文学三十年》,尤其要花大量的时间,把其中提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找来看一看,品味品味,推荐北大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白皮两本),里面选到了一些重要或者独道的文本。但是仅仅有作品选是远远不够的,最理想的情况是把书中提到的能找到的作品都找来看过,对重点文本要做读书笔记和思考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弥补教科书注重文学规律,而忽视具体文学形象的感性魅力的缺点。如果能够在考场下答出某部作品中具体艺术形象的细节和特色,无疑能瞬间看出考生对该作家作品的深度掌握。在答题的观点论证当中,举例论证是最简单也最能看出水平的方法。多读作品才能具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的能力,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素养积累,也能以更加客观隐蔽的方式表明立场,这是做学术的基本功。
读作品就跟歌唱家练声,田径队跑步一样,是最基础最基础,最有用最有用的学习方法,哪怕时间再紧也要抽时间来看作品,看一部就顶一部的作用。因为教科书的理论观点其实也只是比较权威的一家之言,即便你考场上不知道,说的是自己的观点,只要用有力的文学形象进行作证说明,也是非常好的回答。
在读作品的积累过程中,会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处理广而乱的问题,素材就好比一个一个苹果,越多越难拿,一不留神滚的满地都是。所以,就要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规律来把他们串起来,拎起一个带出一群。比如说可以用文学体制的生成和文学场域内部的力量组合角度来整合,更进一步,是什么构建的文学体制,又是什么形成了文学场域?一次次的追问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观范畴框架,把一个个苹果填到这些框架的仓库里去。
其二是处理散而浅的问题,由于文学本身是个复杂现象,受限于知识背景和私人阅读感受,对于某些文本的阅读可能是浅白无味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文学批评。比如李扬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对理解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林海雪原,红岩等等距离现在生活较远的文学作品,就有很大的 助。但是,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把学者规律性的分析建筑在自身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之上,阅读研究专著和论文只是启迪的钥匙,而不是可以照抄的答案。
在这里推荐几本超级管用,醍醐灌顶的非教科书,当代文学方向的: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讲稿》
李扬《50到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邵燕君《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
贺桂梅《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构建》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毕飞宇《小说课》
具体的知识点就不在这里展开,接下来谈谈专业二、中外文学基础。
这门课在思路上和前一门基本一致,只不过要对于阅读作品没有上一门课那么硬核要求。但是阅读作品还是排在第一位,对古代诗词赋曲的背诵和引用,明清几部奇书的阅读也是必须的,《三国》《水浒》《金瓶梅》《西游》《红楼梦》《儒林外史》。古希腊经典作品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文艺复兴如《神曲》《唐吉可德》还有莎士比亚作品,启蒙文学歌德、伏尔泰、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以来的大热文本如卡夫卡、加西亚·马尔克斯等等都是要有阅读印象的。
这门课我的失误就在于因为面太宽,而疏于阅读作品,只记得相关规律和总结,到了考场上言之无物,自然分数不高。
规律性的总结概述是很好掌握的,一类成立的文学史线索不过一页篇幅,而真正吃功夫看胜负的还在于阅读和积淀,阅读体验的细节和鲜活是致胜的最大法宝。如果觉得自己没有思路的话也可以报班学习,会少走很多弯路,推荐 一对一辅导,老师都是直系学长学姐,可以有效指导专业课复习备考。
四.模拟和答题
上面主要是讲输入,输入固然是根源,但好比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也不管用。考试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普通的问题切入,给考官展现出自己胸腹的万丈丘壑,大千世界。
输出不仅要质量兼备,密度高浓,更要在规定时间内,要以良好的书写面貌展现。
所以模拟考和练笔是必须的。
我因为中途变卦摇摆,去年九月份才开始捡起复习,到十二月份考试算的最宽裕也就四个月。所以模拟和练笔就被挤压的很少,导致考场上越写越慌乱,字迹不工整不说,原本十分的水平最多发挥了七分,原本七分的知识点更是只答了五分。
建议大家拿到真题以后,把最近的五年的真题全部练一遍。
练笔要真实用纸笔卡时间写,而不要口述或者打字,不同的表达媒介对语言的加载程序是不一样的,尽可能模拟考场。
具体到答题原则,推荐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这是基于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采取的方法。
即观点加例证,各个观点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最好是能够层层递进,最终收束,有头有尾。
观点可以来自教材或者学者的专著,也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的观点,关键在于运用恰当独道鲜活的文学实例来说明你的观点。比如今年当代考到新中国成立文学变化,我就举到沈从文建国前和建国后与张兆和通信内容的前后变化(来自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来体现作家心态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揭示他们既忧虑于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又愿意接受改造为人民服务,在接受改造时事实上并不能做到彻底替换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而努力寻找规定性的文学道路与自己的文学理念妥协平衡点的困局。
包含在原著文本里的例子就是最妙最独道的例子,所以阅读作品是第一位的。
观点之间要注意,彼此的角度不要重复,答题时间有限,要在少的篇幅内体现出最大的知识背景,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角度限制死,无异于自废武功。
比如考晚唐诗歌,可以说的有它的时代环境变局,文人心态差异,题材特征,语言格律和意象特征,与盛唐诗歌的关系,与宋诗的关系,代表作家作品等等。
如果把答题角度一开始选定为晚唐的咏史诗如何如何,爱情诗如何如何等等,则只是在题材这角度内部打转,没有把思考的面向打开。单一角度内在分类也不好看出思考的深度来。
五.复试和调剂
首先祝愿大家能有很好的初试成绩,最好排进前五,上岸的几率比较大。当代方向无非考察两个重点,一是经典作品,三红一创保林青山,最好阅读之后都有自己的研究。二是当下的或者独道的文学现象,比如底层文学(曹征路《那儿》),或者网络文学,诗歌等等,与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兴趣有关。
如果初试不够理想,打算调剂的话,要趁早联络可能的目标院校,甚至完全可以在国家线出来之前就开始探口风。如果大家只是为了研究生学位,那就优先学校层次(985、211)对就业更有利,如果想继续从事学术,则学校的专业实力可能比学校层次更重要,尤其是导师的学术背景(毕业院校,导师的导师)值得重点考量。
文学考研是绝对不亏的,哪怕最终距梦想还差一线,途中穿越的文学瑰丽世界滋养自己生命的功用不会消失。祝大家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金榜题名,直上九霄!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