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 的考研头铁论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有人问我,怎么看考研培训大师 最近丢出来的头铁论。
头铁的意思是说考研特别不容易,尤其是今年。为什么呢?因为传说要减少招生人数。
为什么要减少招生人数,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报名的人太多,连年扩招的人太多,以至于某些学校,连宿舍都不够了。
我觉得就算有,这也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研究生又不是高中生,不存在非得住宿统一管理的必要。
真要是没房子住,可以随便他们在校外租,即便没有足够的老师,都无所谓。
你比如我当年读研的时候,从头到尾就没见过自己的导师。真的是一面都没有见过,他只出现在最后的答辩导师名录上。
为什么呢?因为他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教授,他是一个高级别的领导,平常都在做行政工作,只是在大学里挂了教授的头衔。
那么他每年名下的那几个弟子,实际上都是由这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他带的。
你可以认为,我们就属于跟着师叔的那种。
那么师叔会指导我们吗?也不会。我一共就见过师叔两面,第一面是新生,听他跟我讲学术如同攀登高山的高谈阔论,然后他就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下一次见面是毕业时的谢师宴。
这中间没有任何接触,邮件往来都没有,他只出现在我发表过的那些论文的第二作者一栏里。
为什么不是自己的导师?因为人家也不是混学术圈的,人家也不需要论文。
说穿了,我导师的教授相当于学校硬塞过去的,未必是人家真的想兼这个差。更大概率是学校想要拉近关系,以便于获取支持。
你看到了,我认为如果他们愿意,像我这样的弟子,招一千个都无妨。纯粹的自我生长,也没人教,也没人带,也没人管,反正该发论文发论文,该毕业毕业。
所以我一直都没想明白研究生扩招有什么实际限制?有些专业做实验也许需要设备,我们学计算机的,连电脑都是自带的。
那为什么要缩招呢?我着实想不出理由。
如果非要猜一个,我认为,或许是研究生太多了,多到大家伙儿都觉得好像没有必要。
如果这么多研究生毕业了之后,真的有推动什么项目,再多都不算多。
可是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硕博士,都在考编,不仅仅是大城市,已经散布到偏远地区,三四线,县城,乡镇。
这说明什么?这起码说明有很多硕博士并没有派上用场。甭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数据在表明,有很多人读研并不是热衷于科研,也不是想要推动科技进步,甚至都未必是为了职业发展,他们想要的理由很荒诞,比我当年还荒诞。
我以前聊过,我当年之所以考研是因为本科就没法毕业,要么退学,要么考研把死刑变成死缓,我选择了后者。
这是我当年见过的最荒诞的考研理由,没有之一,直到当下。
当下很多人为什么考研?为了进修?为了考公?为了考名校把第一学历刷掉?这些或许有,但还有一种原因。
为什么考研?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只能考研。
我们那时候某些人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但是没有听说谁是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去考研。
根本找不到工作去考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拖,拖到整个大的就业环境好转,从而把自己从泥淖里拉出来。
这么做有意义么?在一个人眼里或许有意义,他通过读研保留了自己应届生的身份,也许对于户口,对于校招有意义。因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更难求职。
可是对于整体而言,这纯粹是在浪费资源。一个人努力提高了分数,一群人努力提高了分数线。
一个人回避就业是鸡贼,一群人都这么干,那就是卷。
这种卷毫无意义。只会浪费爸妈的钱,和你自己的时间。
发表他的头铁论,说只有头更铁的才能读研,那是他赚翻了。
这个自己从未读研的人,通过考研辅导赚到了财务自由,考研的道路上越拥挤,他的生意就越火爆。
可是当人人都考研的时候,考研还能改变命运么?
尤其是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本科生,你让他寄希望于考研,他真能改变命运么?
我还是那句话,解放思想的下一句是什么?是实事求是。
人不是鸵鸟,不能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就把脑袋埋进沙子里。
你看不见风险并不意味着风险就消失了,风险不会消失,也不会转移。
如果你能够通过考研的方式来回避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尴尬,那么试问如果你研究生毕业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呢?
硕士念完念博士?博士念完念博士后?
我告诉你,越往后,就业面越窄,而不是越宽。
一个本科生可以从销售做起,一个博士后,他去企业里应聘,是很难被人家接受的。而都去高校,高校有那么多位置吗?
何况,你今天20几岁的时候选择回避,那你35岁以后呢?你怎么回避?
你22岁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回避,25岁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回避,30岁博士毕业,终于找到工作了,做了5年,35了,没人要了。你准备怎么办?
还往哪儿回避?
这5年能把此前读书读到30岁的本钱捞回来吗?
不能,那接下来怎么办?去开滴滴?那你需要读到博士么?想想看,需要么?
我给你讲,读书和创业是一回事。
创业并不是说一开始就把父母的房产抵押出去,租个办公楼,招几十个员工,一年后挣不到钱破产清算。
不是这样玩的。
创业都是你先一个人做做看,如果你能够盈利,雇一到两个人,继续做做看,如果还能盈利,试着去找天使投资,扩大到五个人,十个人,继续试试看。
再盈利,才开始找风投,去租办公楼,扩大规模。
读书也是一样的呀,时间和钱是一个道理呀。你都不问回报,上来就一猛子扎进去,读书读到30岁,接下来呢?等着破产清算么?
人家年轻人挣不到钱还可以提桶跑路,还可以改行,你呢?你上来就all in了,你凭什么确认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呢?
难道就凭 给你打得鸡血吗?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