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考研参考书(育明学员…(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及考研参考书2020(育明学员回忆版)
506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中国社科院行管考研录取的学生中有4名是 学员。社科院行管考研紧跟政府改革趋势,尤其是对条块分割、行政审批、政府绩效等问题考察的比较多。
729公共政策学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987行政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行政管理学》,郭小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公共行政管理》,彭和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社科院行管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社科院行管考研q群:9367-0793-7
1.政策价值(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策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变迁性的特点。以政策发挥效能的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将政策价值分为政策的项目价值、政策的社会价值和政策的制度价值。政策价值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即使是处在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仍然可能是不一样的。
2.政策价值取向(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
在公共政策的全部活动中,所有阶段和环节都是围绕着政策价值取向展开的,价值是问题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准,主要涉及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等问题。
3.政策问题取向(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
政策问题取向是指从公共政策的产生及其功能的角度来思考,认为在政策活动中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是首要目的,政策问题处于整个政策活动的主导地位。人类研究和实施公共政策,就是为了实施集体行动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公共问题。离开了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人类没有必要去开展公共政策活动。
4.政策价值论辩(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
政策价值论辩,就是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多种政策行动主体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 则,围绕具体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展开相互辩驳的复杂过程。政策的价值论辩和整体公共 政策论辩是有区别的。政策价值论辩只是整体政策论辩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个起着主导 作用的部分。广义的、整体意义上的公共政论辩可以发生在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或环节 上,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都存在着激烈的相互辩驳。既可以在公共政策问 题论证阶段中存在,也可以在公共政策方案制订过程中存在;更有可能在方案执行阶段及政 策评估阶段中存在。
二、简答题→论述题
1.公共政策价值的作用及特点(2014年、2018年江苏大学)
答:政策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变迁性的特点。以政策发挥效能的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将政策价值分为政策的项目价值、政策的社会价值和政策的制度价值。政策价值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即使是处在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仍然可能是不一样的。
公共政策价值的作用:
在公共政策的全部活动中,所有阶段和环节都是围绕着政策价值取向展开的。
(1)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依据)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事件和过程,究竟哪些是正常的、合乎秩序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有问题的,人们必须借助于价值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出结论。另外,千万不要犯第三类错误,即政策分析人员找对了行动方案却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2)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目的)
(3)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为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目的)
(4)政策决策中执政党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来评判政策方案的。
(5)政策的最终效果是以社会价值作为评估标准的。
公共政策价值的特点如下:
(1)政策价值的层次性
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政策价值划分是以政策发挥效能的范围为标准的。
当政策发挥的效能仅仅局限在问题的情景范围之内,政策价值所覆盖的就是某个或某几个项目,这是政策项目价值。
当政策发挥的效能扩展到整个社会,政策价值所覆盖的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这是政策的社会价值。
当政策发挥的效能继续扩大,并且深入到社会根本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政策价值所覆盖的是根本制度和维护这种根本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政策的制度价值。
(2)政策价值的多样性
政策价值的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政策价值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
②即使是处在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仍然可能是不一样的。
(3)政策价值的变迁性
政策价值的变迁性有多种表现方式:
①不同层次的政策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
②不同政策周期中政策价值的演变;
③不同政策周期中政策价值定位和指向的差异又和社会发展中制度的创新联系在一起。
【考点2】政策工具的定义(2018年中国社科院大学)
提示:本知识点是各大院校真题名词解释考察的重点,各院校的主要参考书目对其定义如下内容,可区别背记。若没有规定参考书目,则要结合不同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提炼。
政策工具,又称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治理工具是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治理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1)政策工具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是作为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桥梁而存在的;
(2)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3)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其他主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政策工具。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工具是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选择并确定的,运用来实施政策方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首先,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是政策工具的选择者和运用者;
其次,执政党和政府选择和运用政策工具是为了完善公共政策的规划、决策;
再次,执政党和政府选择和运用政策工具是为了实现政策目的和目标。
——严强《公共政策学》
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这里的“被设定”,既包括在政策制定阶段决策者针对政策目标配置的政策手段,也包括在政策执行阶段执行者采取的超出政策方案的政策手段;它的基本含义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主观上认定这些工具要起作用,而这些工具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未必与主观认定相一致。
——宁骚《公共政策学》
【考点2】政策工具的类型/政府治理工具的类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
提示: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有关政策工具的知识点内容不多,因此在答题时注意定义与类型的紧密结合。
政府治理工具的类型如下: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
由政府部门承担政策规划即执行责任,费用由政府税收支付或使用者付费。如政府提供军队、警察等。
(2)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
政府部门负责提供财货与服务,但由政府机关间彼此签约并将其付诸执行。
(3)签约外包
政府雇用私部门(私人公司或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费用由政府编列预算支出。如政府委托私人公司代理清运垃圾。
(4)经营特许权
由政府核准私部门提供服务,但政府保留价格之核准权,费用由使用者付费。如高速公路出口的路线经营权。
(5)补助或补贴
政府通过免税、低息贷款、直接补助等诱因来提供公共服务,费用包括政府对失业者的补助和使用者付费。如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而采取的免税政策。
(6)抵用券
政府赋予符合资格的人民自由选择去消费某种货品的权利,由政府付费。如社会救济和医疗服务的提供。
(7)市场运作
政府对市场运作不加干预,完全由市场之供需自行调节,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消费对象,政府仅维持市场秩序。
(8)志愿服务
由非营利组织义工提供服务,如慈善救助、志愿认领道路等。
(9)自我协助
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符合或不满足民众的需求,人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如社区内的守望相助。
(10)政府贩售
消费者向政府购买特定服务,民众成为需求者,政府成为提供者
治理工具不同,政府的介入程度不同。
——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政策工具的分类:
(1)市场化工具
市场化工具是指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 助政府达成政策目标。
(2)工商管理技术
工商管理技术是指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3)社会化手段
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工具的类型如下:
(1)自愿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包括:
①家庭与社区
a.优点。通常不耗费政府的资金;与其他工具相比,家庭和社区更适用于一些服务领域;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工具在大多数社会中易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
b.缺点。通常无力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产生公平方面的问题,服务的需求者难以获取同等的资源、享受同等的服务。
②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组织的志愿活动是指不受国家强制力的约束,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活动。
a.优点。由志愿者组织提供的服务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回应性;是社会公平机制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能够促进社会团结,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b.缺点。志愿者组织不适用于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其应用范围有限;在实践中,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
③市场
a.优点。通过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自愿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市场在提供大部分私人物品上是更富有效率的手段和资源配置工具。
b.缺点。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公平的政策工具,仅仅满足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们的需求。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具体形式有:
①管制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对于这些规定,目标群体必须遵守和服从,反之将受到惩罚。从性质来看,管制可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种类型。
a.优点。建立管制所需要的信息相对较少;管制较容易实施;管制的不确定性较低;相对于其他工具来说,管制更适用于危机管理;管制比其他工具的成本更低;采取管制措施能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快速行动,对公众而言具有政治感染力。
b.缺点。管制经常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管制可能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管 制缺乏灵活性,过于刻板;管制所引起的社会服从成本可能会比较高。
②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又称国有企业,它可以被看作是管制的一个极端形式,其特点有:
a.优点。在因高资本投入或无利可图而私人企业不愿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条件下,公共企业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政策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公共企业所要求的信息比利用自愿性工具或管制时所要求的信息少;公共企业的利润能积累公共资金以用于公共支出。
b.缺点。政府难以有效地控制公共企业;公共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在特定领域,许多公共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运行无效率,并将成本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③直接提供
由公共财政拨款并由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是一个基本的、最为常见的政策工具,大部分政府职能通过此政策工具来完成,其特点有:
a.优点。所需信息较少因而容易运用;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
b.缺点。官僚机构直接提供的服务经常刻板僵化;对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机构和官员的政治控制容易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官僚机构没有足够的成本意识,造成浪费;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机构内部的冲突会损害物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具体形式有:
①信息与规劝
信息传播是一种消极工具,政府向个人和公司提供信息并期待它们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规劝是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力求改变人们的偏好和行动,而不是仅仅向人们提供信息并期待其行为发生预期变化,其特点有:
a.优点。该工具较适用于问题尚没有明确解决办法的时候;改变或放弃工具比较容易;工具容易实施,成本很低;与强调自由和个人责任的民主理念相一致。
b.缺点。该工具虚弱无力,不具有权威性、强制力。
②补贴
补贴是指政府(或者通过其代理)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补贴的形式包括拨款、税收减免、凭单、低息贷款等,其特点有:
a.优点。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能够鼓励创新;管理和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
b.缺点。补贴需要增加的开支比较困难;收集关于补贴的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往往存在时滞,不适用于危机处理;补贴一旦建立起来,就难于取消。
③产权拍卖
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不存在市场的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建立市场,其特点有:
a.优点。该工具只需政府设定物品和服务的总量,规定上限,其余的事情则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比较容易确立;该工具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同时,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目标群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
b.缺点。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那些不能购买产权的人常常因为别无选择而被迫采取不合法的行为;产权拍卖造成新的不公平,容易遭到支付能力不足而又确实需要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④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税收是一种法定的由个人或者公司向政府的强制性支付,使用者付费是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形式,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其特点有:
a.优点。比较容易确立;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可以提供持久的财政激励;使用者付费工具有助于创新;减少了官僚机构的执行任务。
b.缺点。确定引发预期行为的税率和收费水平需要大量信息;不能满足危机时期快速反应的要求;比较繁杂,可能会提高管理成本。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严强《公共政策学》
提示:宁骚《公共政策学》有关政策工具的类型知识点琐碎,但分类全面,更倾向于观点论战的全面整理,考察切入点不明确,考察难度大,适度理解即可。
政策工具的类型:
(1)两分法
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中,采用两分法的有:
①美国政治学家罗威·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区分出了规制性工具和非规制性工具两类;
②公共政策学者萨拉蒙和龙德根据传递系统的结构的差异划分了政府部门直接提供与非政府部门提供两类;
③其他一些学者划分出了诱导性工具与规制性工具两类。
(2)三分法
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中,采用三分法的有:
①公共政策学者狄龙把政策工具划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
②将政策工具划分为管制性工具、财政激励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三类;
③陈振明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具和社会化手段三类;
④加拿大学者郝莱特和腊梅什采划分成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三类。
(3)四分法
①哈内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立法、委托服务、征税、说服四类形态;
②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命令性、激励性、能力构建、系统变迁四类;
③休斯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类;
④丘昌泰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四类:管制类工具、财务类工具、沟通类工具和组织类工具。
(4)五分法
影响较大的五分法有以下两种:
①施耐德和英格拉姆将政策工具划分为权威式、刺激式、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等五种。
②魏默和维宁把政府机关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归纳为以下五个类型:
a.市场自由化、便利化和模拟化;
b.使用财政补贴和课税的方式改变诱因;
c.建立规章制度;
d.经由市场机制提供物资;
e.提供保险与社会保障
(5)七分法
林德和彼得斯将政策工具划分为七大类型: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课税、劝告、权威、契约。
(6)八分法
①英国学者胡德把政策工具划分成八种类型,见表9-1。
表9-1 胡德的八分法
目的
信息
财政
权威
组织
影响者
建议
补贴、贷款
法律
服务、传递
监测者
调查
咨询
注册
统计
②美国公共政策学者奥哈雷的政策工具八分法也是一种简洁、完整和有系统的分类,见表9-2。
表9-2 奥哈雷的八分法
政府行动的类别
直接介入
间接介入
向目标群体提供经费、物资或服务
制造购买
课税补贴
要求或期待目标人群改变行为
禁止强制
告知呼吁
——宁骚《公共政策学》
【考点3】政策工具的选择
提示: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教材中提到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是以要点形式展现出来的,但也是有框架可循的。
政府可运用多元的治理工具以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政府对治理工具的偏好正在发生转变,如更加强调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和市场机制;强调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强调放松管制等。
——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政策工具的选择相关知识点如下:
1.政策执行中工具选择的重要性
(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政策目标要变成现实,必须以各种政策工具作为媒介。所以说,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径。
(2)政策执行本身就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些基本环节或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要的执行手段(即政策工具)。所以,政策执行活动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况对种执行工具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3)工具选择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
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关键。工具为这些动提供了路径,路径选择正确与否自然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关于政策目标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
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
③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
工具主义的研究途径致力于目标理性,认为手段是依据目标做出选择的,并主张目标和手段关系的最优化。事实上,目标只是影响工具选择的一个因素,此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2)工具的特性
①每种工具有其自身优缺点。所以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工具的滥用;
②不同工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被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运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
(3)工具应用的背景
①执行组织。某个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②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不同的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③其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④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除了上述的环境因素外,政策领域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工具选择。
(4)以前的工具选择
工具被选择的内涵表现在:
①建构主义把过去也考虑进来,工具在运用一段时问后被内化于组织之中;
②建构主义认为,工具的选择代表一种递增的发展,涉入其中的个体行动者决定和控制它的能力很小;
③行动者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不仅考虑其效果,而且受传统、路线和特定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支配。
总的来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先前工具选择的限制,因此,工具选择依赖于一定路线:
①从纵向看,这种工具已内化为组织的执行路线,可选择的其他政策工具根本不被考虑;
②从横向看,它和其他工具或执行活动交 织在一起。
(5)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1.政策工具选择的途径
(1)政策工具选择的传统途径
该途径从严格的“目标—手段”的理性角度来看待政策工具的选择。很显然,工具的传统选择途径将研究的焦点仅仅放在政策工具自身而忽略了环境背景。
(2)政策工具选择的精制途径
工具选择的精制途径首先分析了那些普遍的价值、道德和伦理准则在工具选择中的作用,还重视对政策工具与政策标的群体关系的研究。
(3)政策工具选择的制度途径
制度途径主张,如同任何一个实际的人都只能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度条件中活动一样,任何一项政策工具的选择也都无一例外地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4)政策工具选择的公共选择途径
公共选择途径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是密切相关的。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问题上,政策行动主体也是从“经济人”理性出发做出对政策工具的个人选择的;政策工具的选择创造了一个政治“市场”,在其中形成了一种“铁三角”,即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者的联盟。这三种人都遵循“经济人”理性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5)政策工具选择的网络途径
政策网络途径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是政策网络中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反复博弈和平衡的结果。从政策网络途径看来,政策工具的选择植根于一定的环境,其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
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已确定的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
(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每种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工具主义看来,工具的属性本身就构造了政策过程,即工具的使用及其效果的好坏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预先决定了的。
(3)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
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子系统、目标群体、其他工具以及政治、社会或经济环境。
(4)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工具的意义和合法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政策工具的选择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先前的政策工具会阻碍新的工具的选择。
(5)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
非制度因素包括伦理规范、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它主要调节人们社会关系,各自在社会生活的不同范围,不同方面并以不同形式为人们指明其利益实现的方式。
(6)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政策工具的选择受经济资源和法律资源的限制。
——严强《公共政策学》
如何选择公共政策工具?
(1)经济学模型
①福利经济学的主张主张运用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来纠正市场失灵;对国家干预更为宽容,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分析也更为系统。
②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认为只有在提供纯粹公共物品时,才能使用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以任何其他理由使用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都将扭曲市场功能;通常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
③评价
a.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分析都过于依靠演绎推理,而缺乏对在现实中政府究竟如何选择的扎实经验研究。
b.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分析是建立在政府应该做什么的理论假设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政府实际做什么的经验研究之上。
c.经济学模型对理论简约性的追求,使其忽视了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诸多复杂因素。
(2)政治学模型
政治学模型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策工具的特性、需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政府在过去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受影响的社会群体的可能反应等方面,代表性的观点有:
①多恩等人认为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式是,政府首先选择强制性较低的工具,比如规劝,而后逐步地提高政策工具的强制性,最后采用直接提供工具。
②胡德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并非是技术性的,而是关乎“信仰和政治”的问题。他认为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资源约束、政治压力、法律约束、从以往政策工具失败中得到的教训。
③林德和彼得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关键因素有:
a.政策工具的特性;
b.该国的政策风格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分化程度;
c.有关机构的组织文化以及它们与顾客、其他机构的关系;
d.政策问题的环境、时间约束以及受影响者的范围。
(3)综合模型
综合模型是由霍莱特和拉梅什提出,将经济学模型和政治学模型综合起来,以国家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 度两个变量为基础形成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①国家能力强,政策子系统高度复杂 当政府面对的社会行动者的类型和数量比较多且彼此间相互冲突时,政府难于分清优劣。如果政府对社会具有 较强的管制能力,可以利用市场工具实现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
②国家能力强,政策子系统低度复杂 当政府对于社会行为者的管制能力较强,且面对的社会行为者的类型比较单一、数量不多时,决策者可以采用 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等强制性政策工具。
③国家能力弱,政策子系统高度复杂 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管理,只能采用自愿性工具,如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借助社会民间的力量来推行政策。
④国家能力弱,政策子系统低度复杂 在这种情形下,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混合性政策工具,比如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者付费等。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配置:
1.政策工具的选择
(1)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发生在政策制定阶段
①政策工具的地位是被设定的,而设定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
②对于政策规划者来说,拟制政策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为既定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③在政策抉择的过程中,政策方案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过选择而被设定的政策工具,对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竞争。
(2)政策工具选择的意义和标准
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政策工具选择的根本标准有两种不同的取向:
①效用最大化。政策工具选择必须以政策工具的预期效用是否趋向最大作为工具取舍的根本标准。
②掌握平衡点。政策规划者和直接决策者要在效用最大化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之间求得和掌握其平衡点。
(3)政策工具选择的路径和理论模型
①丘昌泰等学者把政策工具的选择路径总结为三种:
第一种是经济学路径。经济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届于演绎法。
第二种是政治学路径。政治学路径在形式逻辑上属于归纳法。
第三种是综合路径。公共政策学者郝莱特和腊梅什综合经济学和政治学两种路径,提出以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两个指标来观察和选择政策工具。
②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者较多论及了两个模型:
第一种是胡德构建的政策工具选择模型;
第二种是郝莱特和腊梅什设定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这两个变量,按照复杂程度的高低与国家能力的高低进行搭配,形成四种排列模型。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因素
(1)政策主体
政策的直接主体,即政府机构或领导者个人的选择行为是受其自身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的,包括以下几点:
①主观偏好。主观偏好使选择者先验地认定某种类型的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最适当、最有效的工具。
②政治体制。主要包括:是竞争性选举决定权力分配的体制还是不实行竞争性选举的体制;是实行权力分立制衡的体制还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体制;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理念和运作方式。
③国家或政府能力。国家能力或政府能力指的是国家或政府影响社会行为者的能力、有效统辖和治理的能力、动员和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
④工具选择的习惯性。在政府已经习惯选择某一类政策工具去解决政策问题时,就不会轻易选择其他类型的 政策工具。
(2)政策问题
选择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按照既定的目标解决政策问题。政策工具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必须视政策问题而定。政策问题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的性质限定了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范围,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把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性质作为出发点。
②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政府选择什么样的政策工具要依据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而定。
③政策问题的紧迫性。任何政策问题都有时间约束,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必须有不同的思路和安排。
(3)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指示了工具选择的目的和方向,规定了工具与目标之间服务与被服务、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为评判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标准。因此,明确目标是政策工具选择的前提。
(4)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某些方面的情况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存在着相关性。
①目标人群的类型。目标人群可被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
②目标人群的社会分裂程度。依据目标人群因民族、语言、宗教、地域不同而造成的社会分裂程度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
③目标人群的政策参与程度。
④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目标人群对特定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是衡量政策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5)政策工具的特性
政策工具的基本属性:
①资源耗费。任何工具都必须有成本投入。
②服务于政策目标。没有目标的工具,也就不成其为工具


③政治风险。任何政策工具都隐含着政治风险。
④行动限制。任何政策工具都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条件的约束。
政策工具的具体属性:
①操作的复杂性;
②公众可见度;
③跨目标运用的适应性;
④干预的层次;
⑤相关成本;
⑥对市场的依存;
⑦失灵的可能性;
⑧对准目标的精确性。
3.工具选择应考虑的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
(2)文化、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差异;
(3)利益集团、公民社会和政策社群发达的程度。
4.政策工具的配置
政策工具的配置是指针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政策工具的搭配、组合和功能设定。
(1)进行政策工具的配置,首先要认清有关政策工具独具的属性或特征,以及促使其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
(2)针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政策工具的配置,有四种类型:①以单项工具与单一目标相配置;②以单项工具与多个目标相配置;③以多项工具与单一目标相配置;④以多项工具与多项目标相配置。
(3)政策工具需要在实施中进行调整,即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选择和配置。
——宁骚《公共政策学》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