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系列2贵州学子拼命考研,现实的无奈大于理想(贵州适合生存吗)
2月21日,全国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小曾意外的再次落榜,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小曾的第三次考研,用他的话说,也是最后一次。
看着桌面上摆放的考研复试资料,顷刻之间,所有的努力与计划都化作泡影。
2020年的冬天,小曾大四,怀着忐忑好奇的心,踏进考研生考试的考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结果落榜了。小曾笑着说:“没关系,第一次考嘛,没经验,第二次就好了。”
2021年7月,大学毕业。9月,个别同学已经在贵州考上编制,顺利入职。有些则暂时选择进入私校或是在辅导机构上班,计划上班备考,小曾就是其中之一。12月,小曾二战考研,他说,那一年的冬天出奇的冷。然而,比冬天更冷的,是他第二次考研再次落榜,三分之差,遗憾地与“上岸”失之交臂。
2022年6月,想了很久,小曾依旧不甘心,最后,他决定辞去私校的工作,在家全职备考,三战“考研”。拒绝了大部分的社交,承受了周围邻居的非议,每天背不完的知识点,刷不完的考研真题,在这样枯燥又煎熬的日子里,终于等到考试这天。最后一科考完走出考场,发觉身体不适,检测发现,自己变成了“小阳人”。
身边的朋友都认为,小曾这一次,一定能顺利上岸,考上梦寐以求的研究生。面对朋友的夸赞,小曾直摇头说心里也没底,但是桌面上摆放的复试资料已经说明,他其实还是蛮有信心的。
21日这一天,朋友打来电话,关心他的考研笔试成绩,但是没有等来大家期待的消息,电话那头只是寥寥数语:“md,又没考上!”
其实,朋友都劝过小曾,何苦遭这份罪呢?踏踏实实准备“公考”(公务员考试)和“考编”(一般指事业单位考试),不行还有“特岗”,再不行还有“三支一扶”。“特岗”与“三支一扶”一般服务地方比较偏远,虽然国家有政策支持,但那毕竟不是小曾理想的地方。
可是,公务员招考,每个岗位基本只有一两个名额,狼多肉少。由于小曾大学学的是“政治学”专业,很多报考岗位限制“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的岗位大部分又要党员身份。所以,要么提升学历,考研:要么入党,成为党员。但是错过了大学入党的机会,如今毕业了,入党,几乎成了奢望。所以,只有考研是离“理想”最近的一条路径。
毕业后的一年之内,小曾也积极投身到贵州“考编”大军,参加了八次招聘考试,只有一次入面,还是前面考生“弃面”递补上去的。可想而知,由于笔试分差较大大,面试,也被刷下来了。
小曾不止一次讲过,考研是他的理想,因为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然后进入到体制内工作。可事实是,自己曾经一度看不上的“特岗”,自己最后也去报名参加了考试,最终也没能考上。
面临“特岗教师”人山人海的报名现场,小曾打趣道:“以前是努力读书走出大山,现在是读完大学往山窝窝里钻。”
有时候,所谓的理想,不过是迫于现实无奈不得
已而为之的选择,如果不用走更远的路就能轻松抵达目的地,谁又愿意消耗时光舍近求远呢?
小曾三次考研,或许有考上研究生的理想因素,但是现实成分居多,毕竟,考研出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如果考研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不错的理想岗位,那么考研或许也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小曾有写日志的习惯,他在一篇标题“走不出的浪浪山”的文章里写道:“在家我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但进入社会后,我不过是社会的边角料。”他又在另外一篇日志中写到:“学历不仅是一块敲门砖,也成了我下不来的高台,更像是脱不下长衫还纠结于‘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
小曾三次考研都失利了,伤心总是难免的,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考研或许不会再考了,但是下一步该怎么走,小曾可能还没想好。而此时,同样本科大学毕业的老费,正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
讲台上的老费并不老,只是在考研方面,他确实算是“老辈”。21日那一天,注定对他而言也很不平凡,因为,他也落榜了,这是2020年大学毕业以来他的第四次考研失利。
与小曾一样,老费拼命考研的原因,只为在贵州找到一个“编制”工作。现在的他虽然也是教师,还有“周转编”,然而,身处广西柳州市某县城高中任教的他,看到每个月到手两千五的基础工资,再对比贵州同行比自己高出将近一倍的工资,早已心灰意冷。考回贵州,成了他唯一的目标。
贵州的“公考”与“考编”竞争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每一次招聘考试现场都像千军万马在厮杀。
所以,一边是“鸡肋般”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工作,一边又是心心念念考回贵州、进军贵州体制内的理想,在不放弃一次招聘机会的同时,考研始终是必选选项。
四战考研,四次失利,老费除了苦笑与自嘲,实在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自己。也不是他不努力,草稿纸写了一本又一本,然而上岸的步伐并没有随着试题的题量激增而希望大增。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越想得到的,反而离你越远。
看着与自己当初一起来到广西上班的贵州同事相继考回贵州,老费内心也会着急,嘴上嚷嚷着要辞职,但在现实面前还是选择“失言”。
离理想太远,与现实太近,考研的一次次失利,让老费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如约而至”的失败。前几次都说是“最后一次”考研了,到了12月份,他的身影还是照例会出现在考研的人潮之中。
与老费低得可怜的工资不同,在贵州一所私校上班的小郑工资显然更为可观,但是每个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心中依旧“意难平”。
今年的考研小郑没有参加,因为,前两次考研失利,已经让她放弃了考研的念头。但是,不甘心,一直都刻在心里。
小郑在大学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成绩也好,奖状荣誉也多。都说优秀的大学生都有一个考研梦,小郑也不例外,在大学导师的鼓励下,她决定考研。
提前半年多准备考研,在图书馆从早上学习到天黑,当导师都以为她能考上研究生时,意外降临,她没考上。而一起并肩奋战的另外几个姐妹,其中三个顺利上岸,她嫉妒,但更多的是羡慕。
大学毕业,朝夕相处四年的同学们各奔东西,咨询导师意见后,小郑决定租下一间大学教师公寓,与另外一个考研失利的姐妹再战考研。
又是一年,杜绝社交,很少游玩,甚至手机都快成了摆设,见过凌晨六点的朝阳,也见过晚上十点繁星点点的星空。
2021年研究生考试,小郑终于再次走进研究生考试的考场,结果与上次一样,失败再次降临。
在命运面前,没有同情与怜悯,前方是理想,身后是现实,挺过去,就是重生:跨不过去,就是万丈深渊。
看着朋友圈里以前的大学同学各种自拍晒幸福,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美丽的婚纱照,小郑内心五味杂陈,她告诉自己:“尽力了,那就这样吧!”
小曾、老费、小郑他们的考研经历,不过是贵州每年数万考生的缩影,手里拽着微薄的积蓄,身上背负着异样的眼光与流言,奔赴在考研这条“平坦又崎岖”的道路上。他们并不是特别热 研,但是现实是不考研,一个本科学历又怎么能支撑得起自己“宏大”的理想。
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474万,贵州考研人数直逼10万人次大关,相当于每三个贵州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个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还不算上有计划考研但最终没如期考试的大学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贵州大学生考研?关于这个话题,社会上存在很多非议,认为这些大学生认死理,行行出状元,何在一条道路走到黑?但是如果当你了解了研究生身份在贵州的就业前景以及当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或许能够更多几分理解与同情。
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编制待遇在全国却是中等水平。因为经济欠发达,所以可选择的余地不如浙江、广东那么多。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公务员、教师、警察等体制工作也就更受毕业生青睐。一个省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流出到外省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扎堆留在家乡竞争少得可怜的“编制岗位”。而贵州大部分市以上公办高中,要么要求“985”,要么“六所直属师范院校”,或者研究生。
在贵州这篇土地上,不论你承不承认,体制工作都是为数不多的“旱涝保收”的令人羡慕的稳定职业。正因为“体制工作”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优势,门槛要求相对高,所以大学生们才要拼命考研,提升学历。
当你学历层次越高,你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大,能够与你在同层次的竞争的人就相对少了很多,顺利踏进“体制”大门也就更有希望。说到底,考研,就是贵州学子们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与理想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大可不必谴责这种拼命考研的行为,人活一世,也不过是为哪三两碎银,大家都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只是选择的领域不同。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每个人都有选择现实或者理想的权利,只不过是相应的选择可能付出的代价不一样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