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02年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前史学考研网

2002年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前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说明
1.氏族公社
初始社会后期以血缘联络结成的根柢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公社是继初始群之后呈现的以血缘为枢纽的人类一起体,氏族公社的前史可分为两个期间,即母系氏族公社期间和父系氏族公社期间。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首要期间。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层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方法。
2.灵渠
秦朝在岭南区域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在讨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兵士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千米,是为灵渠。灵渠交流了长江和珠江两洪流系,对我国南边经济的打开与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3.天人三策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浪费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达,在表里方针前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更始。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规划,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维精华,树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维体系。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维,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树立起具有神学颜色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念,将君主控制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控制供给了理论根据。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准则和封建社会的次序规划”供给了初步模板、打下了健壮的基础。
4.盐铁论
西汉桓宽所著关于盐铁会议的记载。十卷,六十篇。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集朝廷大臣与郡国所举贤达文学举办会议,争辩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平缓准均输等国家财经方针疑问,称为“盐铁会议”。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将这次会议的记载收拾编次,撰成此书。书中广泛触及其时经济、政治、军事、思维等领域的疑问,记载了贤达文学和桑弘羊的不一样治国学说,以及各自的施政主张,为研讨西汉史的重要材料。
5.律令格局
唐代法典的四种方法。唐代的法令体系由律、令、格、式四种方法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准则的规则,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就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弥补和批改。律、令、格、式互为弥补,以律为主,一起并行。
6.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8年(813年),故以其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方案的十道为纲要,协作其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备、戎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今后《目录》亦亡佚,志也残损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7.辽饷
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量区域外,均匀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添加税额,至1620年时共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展到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前进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践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8千二百九十8两。辽饷是对公民群众的大规划掠取,加剧了社会的贫穷程度,推进了明朝的式微。
8.裴秀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人。曾掌管魏末晋初官职和爵位的拟定作业,官至司空。他著有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书中初度提出分率、准望、道里、凹凸、方邪、迂直的“制图六体”,即地图制图中的比例尺、方位、间隔等原则,为明代早年我国地图制图者所遵从,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裴秀按“制图六体”编制的《禹贡地域图》,查询了《禹贡》一书所记的山、河、海、平原、沼地、丘陵、湖泊,古代的神州和其时的十六州,描制了前史沿革的18幅地图。其提出的“制图六体”对我国古代地图制造影响很大。
二、论说
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志制
(一)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控制者为安靖控制,实施分封制。受封有三种缘由: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皇帝有隶属联络,有镇守国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责任。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况,在封国内亦实施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有些归诸侯直辖,一有些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相同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控制、克扣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准则相联系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初分封在于用许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督被战胜的各地民众,抵达安靖政权的意图。诸侯对王室有如期纳贡靱觐、出动戎行助王讨伐等责任,其内政根柢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明的传达、交融是有推进作用的。
(二)秦汉郡县制。秦始皇扔掉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准则,将战国后期已实施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添加40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首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还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心差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还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担任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担任当地治安。乡之下有里,还有亭、邮等。这样构成了一套紧密的当地机构。当地长官由中心任免,实施薪俸制。
2.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办法
汉初70余年的堆集,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昌盛,但许多敌对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纳一系列办法强化中心集权。
?政治方面:
(1)树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初级随从近臣、贤达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协商军国大事,逐步构成内朝,并赶过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构成的外朝之上。
(2)树立新选官准则。汉武帝持续推广“举贤达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准则,一起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准则,选拔身世卑微的才干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分和加强了中心集权控制。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功能,用酷吏监督和冲击当地“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则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规模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实力益弱。颁“附益之法”,阻止诸侯王与当地官交通勾通。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方位低于中心录用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心朝廷任官,避免诸侯王收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缺乏,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共同币制。中心树立专门铸币机构,阻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钱银,旧币一概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运营事务,以添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共同征购、运送货品,平准即国家购销货品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巨贾巨贾独占商场,后者可冲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工业并据此交税。告缗即凡有揭露商人有藏匿工业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工业之一半分给揭露者作为奖赏。此举添加了中心政府收入,削弱了当地割据实力的经济基础。
?思维方面:
“免除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承受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扔掉黄老无为,实施“文治武功”,偏重“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树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树立8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作业武士,这是我国古代募兵制的初步。
(3)打败匈奴,提大学原政权的方位,“汉人”一词呈现。
上述规则的施行,捆绑和冲击了巨贾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实力,添加了西汉政府的财务收入,暂时减轻了因为战争和奢华浪费所构成的困难。
3.论说唐代均田制
隋末唐初大规划的战争构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荒闲,豪健壮族地主式微,一般地主正在鼓起,自耕农占有较大比重。在这样的土地情况和布景下,唐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对农人按人员、对官员接等第分配土地。
(1)内容:
①规则18岁以上的男人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
②僧道给田30亩、尼姑、女冠给田20亩,杂户受田如群众,工商业者、官户减半。
③有封爵的贵族给永业田5顷至100顷不等,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由60顷至200顷。永业田终身不还,可传给子孙,口分田受田者死后要偿还政府。
(2)特征:
①国家由对配偶两边授田,变为只对男方授田。
②奴婢由广泛授田,到有捆绑授田,再到不授田。
③唐代授田目标较前代更为凌乱。
④土地生意的捆绑逐步由严放宽,为土地吞并供给合法根据,为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打开开了便利之门,这是唐代均田制的最大改变。
(3)意义:
均田制的推广使无地或少地的农人多少获得了土地,这关于平稳小农地产,前进农人出产活泼性起了必定作用。一起,均田制的推广,在必定程度上捆绑了大土地一切制的打开,推迟了土地吞并;可是实践授田的进程中,授田缺乏是一个广泛的表象。唐代均田制施行的程度,南边不如北方,土地占有情况亦如此。安史之乱之后,均田制逐步溃散,致使两税法取而代之。
4.元代中心当地行政体系
(一)中心官制。元朝中心最首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朝实施一省制,即树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心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心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践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还有侍郎为副,与尚书一起处置政务。(2)1263年,树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控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首要使命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二)当地官制。(1)元代当地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省、路、府、州、县。当地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暂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化为常设的当地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等第皆与中书省官相同。(2)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控最终判决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领袖8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今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释教的最高领袖,统领全国释教;又是西藏区域的最高政治领袖,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心和当地机构,直接统辖西藏。在中心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释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间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举荐和尚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树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抚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领袖担任,由帝师

或宣政院举荐,朝廷授职。

2002年北京大学我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前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说明
1.氏族公社
初始社会后期以血缘联络结成的根柢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公社是继初始群之后呈现的以血缘为枢纽的人类一起体,氏族公社的前史可分为两个期间,即母系氏族公社期间和父系氏族公社期间。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首要期间。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层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方法。
2.灵渠
秦朝在岭南区域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在讨伐南越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兵士在今广西兴安县凿渠引湘水进漓江,该渠长达33千米,是为灵渠。灵渠交流了长江和珠江两洪流系,对我国南边经济的打开与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3.天人三策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浪费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达,在表里方针前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更始。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规划,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维精华,树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维体系。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揉各家思维,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树立起具有神学颜色的新儒学体系,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念,将君主控制影射到天道上,天不变道亦不变,为帝王的控制供给了理论根据。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法宪准则和封建社会的次序规划”供给了初步模板、打下了健壮的基础。
4.盐铁论
西汉桓宽所著关于盐铁会议的记载。十卷,六十篇。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集朝廷大臣与郡国所举贤达文学举办会议,争辩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平缓准均输等国家财经方针疑问,称为“盐铁会议”。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将这次会议的记载收拾编次,撰成此书。书中广泛触及其时经济、政治、军事、思维等领域的疑问,记载了贤达文学和桑弘羊的不一样治国学说,以及各自的施政主张,为研讨西汉史的重要材料。
5.律令格局
唐代法典的四种方法。唐代的法令体系由律、令、格、式四种方法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准则的规则,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就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弥补和批改。律、令、格、式互为弥补,以律为主,一起并行。
6.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8年(813年),故以其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方案的十道为纲要,协作其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备、戎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今后《目录》亦亡佚,志也残损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7.辽饷
辽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量区域外,均匀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添加税额,至1620年时共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展到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前进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践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8千二百九十8两。辽饷是对公民群众的大规划掠取,加剧了社会的贫穷程度,推进了明朝的式微。
8.裴秀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人。曾掌管魏末晋初官职和爵位的拟定作业,官至司空。他著有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书中初度提出分率、准望、道里、凹凸、方邪、迂直的“制图六体”,即地图制图中的比例尺、方位、间隔等原则,为明代早年我国地图制图者所遵从,是我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裴秀按“制图六体”编制的《禹贡地域图》,查询了《禹贡》一书所记的山、河、海、平原、沼地、丘陵、湖泊,古代的神州和其时的十六州,描制了前史沿革的18幅地图。其提出的“制图六体”对我国古代地图制造影响很大。
二、论说
1.评议西周分封制与秦汉郡县志制
(一)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控制者为安靖控制,实施分封制。受封有三种缘由: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皇帝有隶属联络,有镇守国土、保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责任。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况,在封国内亦实施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有些归诸侯直辖,一有些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相同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控制、克扣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准则相联系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初分封在于用许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督被战胜的各地民众,抵达安靖政权的意图。诸侯对王室有如期纳贡靱觐、出动戎行助王讨伐等责任,其内政根柢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明的传达、交融是有推进作用的。
(二)秦汉郡县制。秦始皇扔掉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准则,将战国后期已实施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秦末添加40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首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还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心差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还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担任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徼担任当地治安。乡之下有里,还有亭、邮等。这样构成了一套紧密的当地机构。当地长官由中心任免,实施薪俸制。
2.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办法
汉初70余年的堆集,使得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的西汉王朝进入空前昌盛,但许多敌对并未消除,汉武帝遂采纳一系列办法强化中心集权。
?政治方面:
(1)树立“内朝”或曰“中朝”,以制约丞相。皇帝将侍中、给事中等头衔加诸初级随从近臣、贤达文学,使其出入宫廷协商军国大事,逐步构成内朝,并赶过于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所构成的外朝之上。
(2)树立新选官准则。汉武帝持续推广“举贤达文学”,“上书拜官”和策试等准则,一起设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准则,选拔身世卑微的才干之士,并设太学选拔考试合格者任官,这充分和加强了中心集权控制。
(3)置十三部(州)刺史,按六条问事,行监察功能,用酷吏监督和冲击当地“强宗豪右”。
(4)削弱郡国实力。颁推恩令,规则诸侯王之位只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皆在诸侯王国规模内受封地,作为侯国,令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其实力益弱。颁“附益之法”,阻止诸侯王与当地官交通勾通。颁“左官”律,以诸侯王国官为“左官”,方位低于中心录用的官员,亦不得入中心朝廷任官,避免诸侯王收罗人才。颁“酎金”律,若诸侯朝贡酎金成色缺乏,则不免夺侯削爵。
?经济方面:
(1)共同币制。中心树立专门铸币机构,阻止郡国铸钱,以五铢钱为全国通行钱银,旧币一概废止。
(2)盐铁官营。改汉初盐铁私营为官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运营事务,以添加国家收入。
(3)均输平准。均输即由国家在全国各地共同征购、运送货品,平准即国家购销货品以平抑物价,前者可抑制巨贾巨贾独占商场,后者可冲击囤积居奇行为。
(4)算缗告缗。算缗即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工业并据此交税。告缗即凡有揭露商人有藏匿工业或呈报不实者,官府将没收工业之一半分给揭露者作为奖赏。此举添加了中心政府收入,削弱了当地割据实力的经济基础。
?思维方面:
“免除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承受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扔掉黄老无为,实施“文治武功”,偏重“大一统”,“君权神授”。
?军事方面:
(1)树立期门军和羽林骑。
(2)树立8校尉。其士卒皆由招募,属作业武士,这是我国古代募兵制的初步。
(3)打败匈奴,提大学原政权的方位,“汉人”一词呈现。
上述规则的施行,捆绑和冲击了巨贾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实力,添加了西汉政府的财务收入,暂时减轻了因为战争和奢华浪费所构成的困难。
3.论说唐代均田制
隋末唐初大规划的战争构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荒闲,豪健壮族地主式微,一般地主正在鼓起,自耕农占有较大比重。在这样的土地情况和布景下,唐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对农人按人员、对官员接等第分配土地。
(1)内容:
①规则18岁以上的男人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
②僧道给田30亩、尼姑、女冠给田20亩,杂户受田如群众,工商业者、官户减半。
③有封爵的贵族给永业田5顷至100顷不等,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由60顷至200顷。永业田终身不还,可传给子孙,口分田受田者死后要偿还政府。
(2)特征:
①国家由对配偶两边授田,变为只对男方授田。
②奴婢由广泛授田,到有捆绑授田,再到不授田。
③唐代授田目标较前代更为凌乱。
④土地生意的捆绑逐步由严放宽,为土地吞并供给合法根据,为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打开开了便利之门,这是唐代均田制的最大改变。
(3)意义:
均田制的推广使无地或少地的农人多少获得了土地,这关于平稳小农地产,前进农人出产活泼性起了必定作用。一起,均田制的推广,在必定程度上捆绑了大土地一切制的打开,推迟了土地吞并;可是实践授田的进程中,授田缺乏是一个广泛的表象。唐代均田制施行的程度,南边不如北方,土地占有情况亦如此。安史之乱之后,均田制逐步溃散,致使两税法取而代之。
4.元代中心当地行政体系
(一)中心官制。元朝中心最首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朝实施一省制,即树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心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心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践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 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还有侍郎为副,与尚书一起处置政务。(2)1263年,树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控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首要使命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二)当地官制。(1)元代当地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省、路、府、州、县。当地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暂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化为常设的当地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等第皆与中书省官相同。(2)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控最终判决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领袖8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今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释教的最高领袖,统领全国释教;又是西藏区域的最高政治领袖,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心和当地机构,直接统辖西藏。在中心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释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间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举荐和尚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树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抚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 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领袖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举荐,朝廷授职。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