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生”处境尴尬,导师宁愿要更差的“应届生”,原因心酸
考研这个词的火热全是被一年更比一年多的“考研党”们带起来的。
但考研的人数多并不代表考研就会有很多人上岸。实际上,在考研中,一个热门的专业被上千甚至上万人争抢也是常有的事情。
考研是非常难的,这毋庸置疑,但考研的难竟然成为了考研党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却是很多学生始料未及的。
“二战生”更容易上岸吗,研究生导师一句话令“二战生”沮丧学生小五环如今已经到了大三下学期,她抱着书来到图书馆进行考研复习,却发现自习室里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正是自己的学姐,已经濒临毕业,却还在准备考研。
而学姐并不是第一次考研,而是第一次没有上岸,却仍然不死心在为理想院校奋斗的“二战生”,这让小五环十分诧异,同时也有些慌张。
毕竟学姐起步就比自己早,几乎多出来整整一年的复习时间,而且已经经历过一次考研的学姐明显更有经验,心态也更稳,几乎是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坐在自习室。
这样看来,“二战生”学姐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储备,抑或是对于考研的决心都要比自己坚定的多,小五环认为如果学姐和自己争抢一个院校的专业名额,自己恐怕没有胜算
。
但事实却并非如小五环所想,“宁可要差点的应届生,也不想要二战生”,这是一位研究生导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代表着很多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却令无数“二战生”沮丧。
“二战生”为什么会如此受导师们的嫌弃,而明显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应届生”,又为什么得到了研究生导师们的青睐呢?
导师不愿意要二战生的原因,应届生与二战生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导师对于“二战生”的要求都会严厉许多,其实这并不是导师们的一种“歧视”,而是导师们各个方面思考后的判断,上岸的应届生拥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从学习能力上来看。
应届生过了初试之后,相当于一战就过了线,而二战生一战几乎都是失利了的,可能倒在笔试,也可能是倒在面试,能力上一定是有所缺失,经过更多时间的弥补才赶上。
而应届生则相当于起点就站在别的二战生努力了更长时间站上的终点,相对而言,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是更高而且有更多潜力可以挖掘的。
其次,从学习心态上来看。
应届生是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保留着学习的本能,除了有就业提升学历的需求外,因为毕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所以考研目的还是比较单纯,主要以学习深造为主。
而作为往届的“二战生”则考研目的不纯,很大一部分都是已经进入了社会发现岗位有学历需求了才进行考研的选择,功利性较强,考研主要是为了通过,辅佐工作。
这两种考研的心态必然会在读研期间显示出差异,以学习深造为主要目的的应届生必然会更加专注于学习,而二战生则多半以上岸为最终目标,考研之后心态可能会有所懈怠。
应届生的福利,二战生的挑战,两种学生应该如何做呢?说白了,导师们愿意要应届生主要还是因为应届生没有进入社会,还没受过社会大染缸的洗礼,大学的氛围也还没有离开太远。心思还比较纯洁,愿意听导师的要求和建议。
因此应届生出发的角度都比较新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比较有创新性,能够进行深度思考。而往届生们作为职场老油条,已经深谙社会生存之道,不再只注重学术了。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学历需求的都是
进入了基层,领导指哪打哪,已经几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创新性思维,更有了一套自己“糊弄”领导的话术,不会乖乖听导师调遣。
但实际上,如果学生是一个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应届生的偏爱也好,“二战生”的偏见也罢,都不会成为导师选择你的阻碍。
因此,应届生们不要因为导师这样的言论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毕竟如果顺风顺水的第一年没能上岸,明年导师们对“二战生”的嫌弃就轮到你头上了。
而“二战生”则恰好相反,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虽然因为多复习了一些时间,所以导师确实会提的问题比较刁钻,但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准备充足,就不会有问题。
无论应届生还是“二战生”都要调整心态,毕竟考研最磨人的是心态,最锻炼人的也是心态,愿所有有梦想的人都能坚持到最后,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代。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研究生导师们对于“二战生”的心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