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浙江海洋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和答案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学杜威…


中国教育史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考点归纳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从一开始就和人、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教育的起源,曾经有不同的观点:

①“生物起源说”与“模仿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过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过“模仿起源说”。

这类理论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讲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

②“劳动起源说”

前苏联教育界依据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为我国教育理论界所赞同和接受。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其提出不同看法,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进一步认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而其中关于探讨问题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视,例如强调人类社会劳动、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人类的诞生、社会的形成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教育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目的

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包括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图腾、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等)、体格武力训练等。

③主要途径

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古代学校的萌芽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一般规律,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2)五帝时代的学校与学官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当然,学校的产生也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古籍记载,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成均”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而认为“成均”是五帝之大学,最早出自董仲舒。

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有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的场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庠”、“米廪”等学校。

据《尚书·舜典》和《尚书·虞书》的记载,似乎在虞舜时就有了专门的学官,管理教育事业,并已分为三大部分: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三为“典乐”,由夔负责,专掌乐教。

二、夏、商、西周的教育

1.夏朝的教育

(1)夏朝的学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并且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夏朝的学校在古籍中也有明确的记述,但仍无直接证据。如《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因此,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种学校的雏形,“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以射造士”(《文献通考·学校考》),即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内容

①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②教育内容:a.军事教练。当时弓箭是重要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b.宗教教育。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c.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商朝的教育

商朝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丰富,科学已相当发达,教育也有了明显地进步。商朝的学校不但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文物作为例证。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实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大致是可信的。

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序”、“庠”、“学”和“瞽宗”等。“学”是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场所。“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

在商朝已经具备了比

较完备的学校,但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3.西周的教育

(1)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这就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即所谓“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

(2)两大学校系统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①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小学设在王宫内。王子和贵族子弟,到了七八岁,进入小学,学习数数、辨别方位、写字和家庭礼仪。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

大学叫泮宫。

②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

(3)教师构成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

①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即大乐正)主持,大司乐是国家的礼官,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除大乐正外,还有小乐正、大胥、小胥、大司成、龠师、龠师丞、太傅、少傅、师氏、保氏等。

②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由大司徒主持,除大司徒外,还有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政等;还有致仕(即退休)的大夫与士,也直接担任乡学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

(4)教育内容

①国学教育内容

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统考2010年研]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经验科学是“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统考2010年研]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当前的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3“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统考2010年研]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①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②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③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④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

4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统考2010年研]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概念。1970年和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来源:弘博学习网

来源:弘博学习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