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厚德明法致公——周江洪教授在光华法学院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
来源:浙江大学法学青年
在光华法学院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江洪(2019年9月9日)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之江。今天,共有253位同学成为浙大法学院研究生,“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共享浙大人这个无上荣光的称号”。其中,博士32人、非全日制硕士33人、全日制法本法律硕士13人、全日制非法本法律硕士107人、法学硕士42人;中国法留学生SJD11人、LLM15人,分别来自于波兰、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众多国家。
祝贺大家成为浙江大学2019级研究生。
虽然这几天公布了法考的成绩,有人欢喜有人忧。一定要记得仓央嘉措的话,“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都是人生的旅程。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启我们的研究生旅程。我想从我们所处的历史地理方位、我们所处的时代大格局、历史地理时代维度下的前行方向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所在的杭州和我们身处的浙大法学院。
我们所在的杭州,是一座拥有数不清故事和典故的城市。除了美丽的爱情故事,还有大量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故事。岳飞、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章太炎,著有《梦溪笔谈》的沈括等等,不胜枚举;这其中,龚自珍的“箫心剑气”,又何尝不让人感怀!
更不用说偏居临安的南宋,创造何等灿烂的近代科技文明!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稻亩产量水平,与南宋当时农耕技术文明下的水稻亩产量大体相当;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的故事所代表的南宋造船技术、航海业和国际贸易,也是前无古人。我们学法律的,估计都会记得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那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宋词宋画宋诗南戏为代表的人文艺术的创造力,群星璀璨;朱熹与陆氏兄弟的“鹅湖之会”,更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如果要说浙江,近代以来涌现的时代巨子、科学文化巨匠,以及浙籍法学家对于中国法治进程的贡献,更是令人瞩目。浙江更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地。在这样的浙江,在这样的杭州,更有一所肩负中国高等教育使命的浙江大学。120多年来,浙江大学和浙大法学院也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故事。36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中,浙大人就有四位,其中就有我们敬爱的老学长,刑法学泰斗,1947级的高铭暄先生。
同样地,浙大法学文脉,薪火相传。共和国70年,浙大法律人的故事同样精彩纷呈。自1980年杭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近4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们所在的之江校区,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既有“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也有写下300多封情书、“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百年之江,精彩绝伦。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人杰地灵的之江,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力的浙大,我们又该如何书写我们的故事、书写什么样的故事?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就如同老校长说的,你来浙大做什么?
我们的大学,与竺可桢校长当年面临的局势很不一样。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个一百年正在到来。大学正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文明演进和科技发展变革面临深刻挑战。甚至会有人说,大学是否还有必要,值得思量。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要知道,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传承的主力,是大量的自由思想家、作家等等;中世纪的大学,曾经因无法担当知识创造、创新的中心角色而衰落甚至死亡。同样地,与民族国家兴起相伴随的、以塑造现代国民为导向的近代大学,也同样面临过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深刻危机。那么,现在呢?现在又是如何?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吴朝晖校长强调,智能增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不久的未来,人与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和虚拟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我们的教育1.0正在转向学习2.0。
在这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们的大学,又如何实现我们知识创造、知识传承的使命担当?如何维持大学的创新和人才优势?这同样构成了“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的历史之问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未来,我们又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做好我们当下?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都需要我们更多担当的时代,研究生阶段不应该、也不会是时间的自然流淌而已,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大五”、“大六”的自嘲宿命,更不会是就业前的一个中转站而已。我想,这才是我们每位研究生首先需要有的定位。我们既要传承经典、研习千百年积淀的人类法律文明和法学原理,也要结合当下,追求新知;更要上下求索,探索未来的法学真谛,不辱研究生之使命与担当。
我们的院训,“求是厚德、明法致公”,这既是我们的期待,也是大家内心的自我动力。面对深刻的社会变化,秉承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的“求是”,坚守“厚德”的伦理目标与价值诉求;锻造“明法”的职业技能,追求“致公”的卓越理想,“怀抱公共精神,敢于担当使命”,这是我们坚守内心的永恒之理,是成为“公正无偏的旁观者”的必由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除了大家的坚守和内心,我们会尽可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构建共同的“学习共同体”和“德育共同体”。我们也会提供尽可能卓越的平台,供大家结交同道、追求新知、探索真理和锻造人格。
学院汇集了一大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的知名法学专家和优秀中青年学者,汇聚了一大批朝气蓬勃,德
才兼备的学长学姐,培养了一大批极具才华、内外兼修、引领诸多领域的杰出校友,是大家求学的良师益友,也是你们前行的榜样。
学院建有一流的法学分馆、开拓进取的“6+1”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法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浙江立法研究院暨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案例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智能司法研究中心、破产法研究中心等众多重要平台,实行中国大学教授治学的全新治理模式——教授委员会制度。2019年,QS法学学科排名跻身世界百强。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开设了大量前沿课程,提供了众多读书会平台和法学前沿讲座,全力营造优良的学习研究环境和学术生态,拥有众多实训基地,各个层面的院际交流协议,与众多海外名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们前行的重要的资源支撑。希望大家都能够充分地利用。
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在如此努力投入的师长们的目光里,在如此充满创新与创造力的杭州,唯有共同努力,才能不辜负青春。我相信,今天的浙大法学院,以你们为荣;明天的浙大,也将以你们为荣!以此共勉,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综合考核名单
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年推荐免试硕士生录取排序办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年博士生招生综合考核及录取办法
人大法理论文工作坊秋季学期安排
微视频:感念师恩
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秋季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公告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人员教学工作考核实施办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