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广东医改“县强”新举措 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

??2019年10月16日,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暨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阳西召开。在保障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诸多配套措施中,城市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县级医院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广东深化医改工作中,“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县招县管镇用”和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等创造性举措,以及“县域内住院率”医改新抓手,先后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和它们一样,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也是独具广东特色的探索,是广东省敢闯敢试的成果。

什么是“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它是如何诞生的?此前的帮扶取得了哪些成效?《人之初》杂志、广东卫生在线与大家一探究竟。

“在那橘花盛开的橘州,你是最美的那朵橘花。久别的你笑容醉了云霞,眼里总是你羞答答的情话,踏歌而去,真情却留下……”

2019年9月5日,化州市人民医院官微推送了一篇文章,伴着《你是最美的那朵橘花》优美的旋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挂职化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滕中华的帮扶故事娓娓道来,“一年帮扶行,一生化州情”。

用深具本土气息的歌曲表达感激,是化州市人民医院的传统,每当医院启动新项目、开展新技术时,动人的音乐都会响起。

几个月前,在南方医院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化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首例听神经瘤切除术。这是一例该院此前不敢触碰的四级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为庆祝手术圆满成功,医院为官微文章配的是院歌《第一缕晨曦》,意味深长。

王先生就是沐浴这一缕晨曦的患者。

他因为反复头晕头痛到化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入院时听力明显下降、平衡感减弱,走起路来左摇右摆。影像结果显示,他的右侧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而且肿瘤体积较大,解剖和保留都非常困难。

右侧桥小脑角临近生命中枢——脑干,一向被称为脑外科手术禁区。在这里手术要经过血管丰富的静脉窦、各后组颅神经,而且肿瘤与神经、血管粘连紧密,随着体积增大,解剖难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稍有不慎即可造成病人呼吸、心跳停止,风险太大了。

虽然有20多年手术经验,化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宫彪依旧感到棘手。在过去,遇到这种患者,唯一的方式就是转诊。幸运的是,他身边坐着来自南方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张辉。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是华南地区最顶尖的科室之一,而张辉在颅脑手术领域早已独当一面。

经过精心周密的术前准备,在张辉的指导下,陈宫彪团队通过显微技术,成功将肿瘤与小脑、脑干分离,分辨出与肿瘤粘连的血管和神经,将肿瘤全部剥离切除。王先生最担心的面神经功能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例神经瘤切除术,只是当地医院增加的技术新保障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滕中华团队的帮助下,化州市人民医院学术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填补当地技术空白120多项,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在全省县域医院排名由29位上升到19位。化州市2018年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2.1%,比2017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不止化州市,粤东西北地区另外的13个县,“组团式”帮扶专家同样带去了第一缕晨曦,留下了技术和真情。“创新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力求实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强调。

▲2018年11月23日,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授旗仪式在广州举行

优质人才下沉的升级版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关键问题改革,是广东省深化医改工作连续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得益于此,深化医改10年来,特别是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召开以来,广东省着力在解决基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等方面持续发力,软硬兼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县强、镇活、村稳等方面都推出了广东样本。

但是,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仍旧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医疗机构分布、人才数量等都存在巨大差异,人才培养和引进问题突出。要想打好健康广东建设的地基,就必须推动优质资源向这些地区下沉。

在镇村两级,广东省通过“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县招县管镇用”和创新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制度等举措,直击当下基层人才匮乏的痛点,招招中的,在很多地方实现了镇活、村稳。

但这还不足以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曾强调,推行分级诊疗,必须以县医院为抓手,把县医院建设好,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影响农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容易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重大疾病,都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而解决“县强”问题的关键同样在于人才。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陆续推出一系列人才招聘、培养和下沉帮扶的举措。

2017年初,广东省启动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作为配套举措,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六个一批”“百名专家下基层”等人才计划,成效明显。

同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启动“千医下百县”计划,要求全省城市三甲公立医院全面启动5%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下基层项目。作为人才高地,三级医院努力推进医疗资源往基层下沉,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动优秀医疗人才向基层下沉,助推广东省县域内住院率不断提升。

2018年广东省县域内住院率达83.5%,但这还没有达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满意的目标。根据《广东省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施方案(2019-2021年)》,2020年底力争全省90%的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基本标准,50%达到推荐标准。

《方案》还明确,各地针对县域内外转的前5位病种,采取“一县一策”,做强薄弱专科和平台专科,进一步提高县域内住院率。对此,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是短时间完成的,有着同时实现“输血”和“造血”功能的人才帮扶是必然选择。

推动人才下沉帮扶是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体现,也是三级医院必须承担的任务。广东省城市三甲医院帮扶县级医院的工作一直在推进,既有省、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的规定动作,也有三甲医院的自选动作。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例,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的要求,该院先后与7家县级医院建立帮扶关系。

但是,梳理过往的工

作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帮扶缺乏整体规划,更侧重“输血”而非“造血”。为此,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兼顾“输血”和“造血”的帮扶模式。

“组团式”援藏给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新的灵感。

2015年8月,我国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广东省是率先实践者之一。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多次强调“组团式”援藏不能简单地给钱派人,而是要为医院发展做好长期规划,变“输血”为“造血”,是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组团式”帮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安排14家三甲医院与林芝市人民医院19个科室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让最好的老师带出最好的学科”。升级版的“组团式”援藏成效显著,林芝市人民医院2017年终结了藏东南区域没有三级甲等医院的历史,2018年开展新技术65项,填补了21个领域的技术空白。

中组部部长陈希在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帮扶成果“超乎预期、深受教育、令人鼓舞”。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也在视察时强调,援藏医疗队践行了“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援助方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与此同时,广东省调动全省最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也实现了“组团式”援疆的升级。截至2018年底,该院手术量突破4万人次,疑难危重比例从2015年的39.97%上升至2017年的57.78%。

就在此时,广东省委组织部发来信息,询问“组团式”援藏做法在省内实践的可能性。

双方不谋而合。“接到组织部的要求,2018年6月,我们就开始做方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人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前期的调研和专家建议,方案提出,从粤东粤西粤北14个市中各选一个基础薄弱、县域内住院率相对靠后的县级医院作为帮扶对象,与14家有丰富帮扶经验的三甲医院结成对子,选派专家长期下沉,实施“组团式”帮扶。

▲2018年11月23日,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廉奕出席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会

“省委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省委组织部对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亲自部署、亲自调研、亲自审定。”段宇飞回忆说,方案提交后,时任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邹铭在工作方案上专门批示:“组织实施好,探索指导服务,久久为功。”随后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批示同意。

群众所盼,政府所急。2018年11月23日,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会召开,一项更具针对性的强基层人才创举拉开了帷幕。

“组团式”的精准帮扶

作为14家支援医院之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帮扶对象是揭阳市惠来县人民医院。接到任务后,医院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计划,预计选派三批帮扶工作队,带领受援医院做好规范化诊疗,提升基层医院人才、技术、专科能力。

“在全省启动仪式3天前,医院就为我们举行了欢送仪式,要求我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积极投入工作,用好和创造平台,扩大影响面,真正帮助受扶医院提高医疗水平,造福更多的老百姓。”第一批帮扶工作队队长尹知训说。11月26日,与他们一同前往惠来的还有时任医院党委副书记梁子敬和有关职能科室人员,做好协调和后勤支援工作。

根据省卫健委的要求,所有带队队长基本都是正高职称,队员均为支援医院科室业务骨干,并且为中级以上职称。据统计,14支帮扶工作队高级职称占50%,研究生学历占70%以上,全部具有丰富临床带教和实践工作经验。

▲2018年11月23日,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会召开。段宇飞强调,“组团式”帮扶工作对解决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就开始托管连南县人民医院,长期有下乡人员和特岗专家在连南工作,‘组团式’帮扶充分整合原有下乡专家,并根据受援医院的需求聘请我院刚退休的专家,壮大帮扶队伍。”心胸外科专家章海波说,他是“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挂职连南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而同样由广药附一院下沉的院长董群伟成了他的队员。

“下沉专家具有年纪轻、学历高、职称高等突出特点,既代表着各选派医院的形象和水平,也是我省卫生健康系统的精兵强将。”人事处负责人介绍。选拔队员时,各支援医院不仅聚焦“组团”,还聚焦“精准帮扶”——这是省卫健委强调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两个基本点,所以地方政府和受援医院把他们都当成宝贝。

这其中也离不开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就是以县域医疗能力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院带院、科带科、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提升基层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问题。”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介绍,有关处室提前介入,充分调研各受援医院的优势和短板,了解其所在县的地方病和多发病资料,指导各医院建立精准帮扶的专业和路径。

下沉专家们也切实贯彻了“精准帮扶”的理念。据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张鸿飞介绍,该队队员张培东依托自己在医疗大数据与临床医疗的研究,建立临床医疗大数据的科教研协作平台,有的放矢提高诊疗技术能力,对基层医院的帮扶要求也可以给出精准建议。该项目获得2019 年度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指令性课题项目的资助。

为了确保帮扶顺利推进,省卫健委要求,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各明确1名院领导具体负责帮扶工作,并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会议,研究帮扶工作事项,解决问题,“只有双方思想同频、节奏合拍、配合紧密,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组团式”帮扶工作队的表现没有令人失望。从2018年11月开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风雨无阻,往来于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之间。有位专家说,家人曾和他开玩笑,说他们“把家当成了旅馆,把县医院当成了家”。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帮扶工作队队长常永梅和队员们经常24小时留守医院,夜间随叫随到参加各科急救。今年的大年初七,在买不到高铁票的情况下,常永梅自驾车带领队员准时前往乳源。4月份常永梅腰肌扭伤也一直未休息,坚持坚守岗位上。

虽然开通了高铁,但从化州回到广州的家最快也要5小时。南方医院妇产科专家盛超则放不下女儿。她不想错过女儿的成长,也不肯错过帮扶任务,就把女儿带到了化州,在当地幼儿园上学,成了编外帮扶队员。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专家们都很少谈及。比如深圳市人民医院帮扶东源县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专家郭玉霞,母亲突发脑梗,她不得不回东北老家探望。采访时谁都没说,直到发来的合影中少了一人,队长房杰群才透露这个消息,他说:“这些是医生必须的付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说与当地医生或患者的交流。滕中华就经常鼓励帮扶团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工作队有4位党员,她提议成立临时党支部,定期开会讨论帮扶成效,为队员解决后顾之忧。不久前,仅有的一名群众队员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思想上与当地医院、医生同频共振,技术上都是科室骨干,下沉专家工作开展顺利,预期中的成效随之迅速呈现。

从14个县到全省覆盖

10月10日,连南瑶族自治县泌尿外科,77岁的李阿婆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广东药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下沉专家罗力教授。

此前她发现右肾恶性肿瘤,左肾有小结石,肝内多发小囊肿等多种并发症,由于有10多年高血压病史,很多人推荐到广州治疗。在得知医院有广州市的教授坐诊后,她最终决定在家门口看病。

罗力和当地医生合作,成功切除了一个1015厘米的巨大肿瘤——对连南县人民医院来说,最高兴的不止是手术填补了院泌尿疾病高难度手术空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当地医生,推动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采访“组团式”帮扶的过程中,“首例”“填补空白”等词语频繁出现。

▲2019年8月20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右二)率队到化州市人民医院调研“组团式”帮扶工作

在陆河县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文晖是心内科专家,他带来了6分钟步行试验等新项目,初步建立急性胸痛诊疗常规,建立介入导管室,开展冠脉造影术、经皮冠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经皮全脑血管造影术等手术。其他专家则指导开展了腹腔镜直肠癌、结肠癌根治手术和坏死性筋膜炎手术等,均填补了地方空白。

在封开县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沈宏伟是妇产科专家,他结合封开县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宫颈病变为切入点培养当地妇科医生开展微创手术,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当地妇科医生就能独立完成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

在龙门县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项永生不仅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还带领当地医生开展了龙门县首例后颅窝开颅手术、首例功能区肿瘤手术以及惠州市第二例应用3D打印技术材料的颅骨修补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帮助龙门县人民医院创建了国家级示范防治卒中中心,2019年4月在全国综合100强医院中排名第7。

令人高兴的不止是一项项填补空白的诊疗规范、手术,更是“留下一门技术、带出一支队伍、开展一项研究”的落地。

“郁南县医院腔镜手术和胸外科所有手术均是空白,只能开展一、二级手术,绝大部分病人外流,科室发展停滞。”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帮扶工作队队长李洪钧介绍,帮扶以来,当地技术和医疗质量迅速提高,先后开展三级手术191种、四级手术35种,科室在疑难危重患者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科主任已能独立开展三级手术和部分四级手术。

在阳西县人民医院,耿登峰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协助建立脑卒中中心,临床路径入径率达到86.98%,截至7月23日开展冠脉造影146台,冠脉介入治疗54台,填补了阳西县的技术空白,培养了一支技术骨干团队。

在遂溪县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建业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开设介入医学科,不到6个月共完成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宫颈癌出血栓塞术等介入微创诊疗110余例,推动了县医院介入新技术的开展。他还指导医院整体学科发展,帮助规划新院区DSA导管室的设计布局。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医疗资源匮乏,在李洁思率领的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下沉后,半年多的时间就实施新技术项目15个,并且新建了皮肤科,接诊患者600余人次,免除当地群众患皮肤病还要到市区医院看病的麻烦。

“各工作队严格对照‘组团式’帮扶的相关要求,采取了多种方式,切实加强人才帮带培养,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黄飞介绍,专家下沉的核心任务并不是做手术、出门诊,而是培养本地人才、提升造血能力,他们践行了这一承诺。

为此,在医院结对的同时,每个专家下沉支援的科室和原医院所在科室也会结成对子,明确帮扶关系和责任,14支帮扶工作队共结成帮扶对子102个;每位帮扶专家出诊、手术时,身边总会跟着几名当地医生,他们是跟学小组成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全程跟学;专家下沉的同时,各医院还组织选派受援医院紧缺专业医生到支援医院进行专项培训,目前全省14家受援医院已选送120多人次……

“我们采取床旁带教、病例讨论、会诊及抢救病人等方法,帮带跟学医生诊疗病案、处置疑难杂症。”沈宏伟介绍,他们还会组织专题学术讲座,建立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远程会诊和教学机制,使受援医院基层医务人员接收到国内乃至国际的前沿医学知识和理念。

在他的推动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协调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封开县开展题为“围术期医学质量控制,麻醉理论与实践”专题学术论坛,并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进展学习班》,“省内100多名专家进行研讨与交流,封开3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大大提高了受援医院医生理论与技术水平。”

受援医院大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薄弱,部分甚至一直是空白。为此,帮扶专家充分发挥自身“酵母”作用,大力开展学术活动,带动医院学术和理论技术水平提升。

比如南方医院联合化州市人民医院,已经申报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继续教育项目3项,立项市级科技计划19项。同样得益于帮扶专家的帮助,东源县人民医院实现课题申报零的突破,南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他们的首个临床科研实验项目,阳西县心血管内科的一篇论文则被收录进2019中国超声医师大会论文汇编。

与此同时,下沉专家还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以工作更侧重管理的滕中华为例,她积极向南方医院相关专家求教,并召集医院团队反复讨论,推动化州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医院科研管理制度、各科室单病种及临床路径管理等25项医疗安全和服务制度,并且上线三甲评审等多个系统,大大提高了医院行政效率。

在“组团式”帮扶专家长期驻扎的同时,各医院还根据受援单位的需求,不定期组织柔性支援医疗队伍下沉。2019年4月,中山三院“组团式”帮扶工作队队长、感染科专家陈幼明邀请7位医疗管理专家与当地医院的职能管理部门交流,6月她又邀请了30多位医疗专家柔性支援,在半天时间内共接诊500余人。

从门诊到手术,从科研到管理……一年的时间还没结束,14个受援医院在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上无不大幅提升,医院所在地区县域内住院率也明显提升,2019年上半年比2018年同期平均上升3%。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描绘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蓝图已经提前显现。

“能在家门口看到省级的专家,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这是许多患者的心声。不过,更大的获得感已经在敲门。一个个年轻的当地医生在成长,一个个专科能力在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将拥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成效逐渐显现,群众满意度增加,“组团式”帮扶得到了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认可。而这给了广东省底气和勇气,10月16日,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暨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会宣布:“组团式”帮扶在全省铺开!

根据方案,54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37家三甲综合医院帮扶57家县级人民医院,17家三甲中医院帮扶21家县级中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这是一个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方案,是充满卫生健康工作者智慧和深情的方案,也是省委、省政府和组织部“一路绿灯”的方案。

“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实现健康广东建设的重要举措。”副省长张光军强调。要扎实推动“组团式”帮扶,“坚持以人才为核心,提升人才能力水平,推动优质人才下沉。”

“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要援出担当,援出责任,援出情怀。”段宇飞强调,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紧抓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开创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新局面,为努力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名单

《人之初》杂志主笔|宋炳军

编辑|方羊 苏海宁 责编|周颖怡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