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探索研究生培养新体系跨学科、项目化
??5月7日,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拉开帷幕。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0位专家陆续分享音乐与舞蹈、艺术学理论、美术等不同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让川音的师生们了解到国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建立跨学科的学术视野
在历时三周的活动中,央音音乐研究所所长贾国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许正龙等10位专家分别带来“民族器乐创作实践”“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思考”等系列高端讲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等多个专业的研究生们认真倾听了每一场讲座,提出了很多专业问题,现场互动非常热烈。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科际整合,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单一学科视角逐渐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学科之间的边界日渐融合,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融合、渗透的趋势。”川音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立云表示,研究生处举办跨学科的学术讲座,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院系之间的壁垒,整合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
他介绍,川音正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例如,依托学校现有“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音乐研究中心”“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等平台,构建以音乐与舞蹈学为核心、特色学科与优势学科(艺术学理论与美术学)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将“数字媒体艺术”建设成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型的新兴专业。加强巴蜀地方戏曲以及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路径及理论研究,研发、创作“数字媒体艺术”舞台作品、专利,设计、研究、开发相关的工业产品和文创产品。通过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促进人才队伍、研究平台建设等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汇聚。
课程项目化吸引师生参与
刘立云介绍,川音正实施研究生教育教研项目
,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以课程项目化为特色,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究项目。今年学校将重点打造一批研究生特色精品课程,比如,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国际化开放课程、双语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将学校两个校区研究生课程纳入一个公选体系中,让学生共享更多的课程资源。
“我们鼓励不同的院系联合起来建设新专业,鼓励教师开发新课程,使得新、旧课程之间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川音研究生处处长杨晓琴表示,本学期着力加强课程教材的建设,划拨专项经费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目前各学科老师正在积极编写研究生教育优秀教材;采用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的方式,突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屏障和壁垒,推动学术型和专业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强化导师管理
刘立云表示,导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今年研究生处通过大量调研,对《硕士生导师的遴选、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修订与完善,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同时,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制度及其执行效果的评价诊断。
目前,学院正在全面落实育人职责,严格把关导师的选聘、考核等工作,对导师的考核采取“保证质量,能上能下”的原则,形成动态的有效机制。将导师的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的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与培训。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杨晓琴表示,研究生处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努力从不同维度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双学位、主辅修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院系、跨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
例如,川音正在规划眉山新校区的工作,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四川区域战略之一,考虑在该校区与入驻的四川大学等其他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正在
筹备建立2至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生培养资源双向开放、优势互补。
研究生处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紧密合作,为研究生搭建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平台。目前已与国外的多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讲座、开设国际课程等方式,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
川音研究生处联合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计划从下月起开展“川陕鄂音乐学院优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展演活动”,旨在通过搭建艺术实践平台,组织专业技能比赛,加强校际之间观摩学习,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