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总论篇

  第一章 口语传播

  第二章 文字传播

  第三章 印刷传播与通讯社

  第四章 电子传播

  第五章 国际互联网传播

 欧洲篇

  第六章 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七章 法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八章 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九章 意大利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一章 东欧各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北美篇

  第十二章 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三章 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

 亚洲篇

  第十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五章 朝鲜半岛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七章 东盟及西亚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非洲篇

  第十八章 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九章 非洲其他代表性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大洋洲篇

  第二十章 澳大利亚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十一章 新西兰等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拉丁美洲篇

  第二十二章 巴西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十三章 墨西哥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十四章 拉美其他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终篇 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而斗争

  第二十五章 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每日纪闻》(Acta Diuma)[清华大学2019年研;黑龙江大学2014年研]

答:《每日纪闻》(Acta Diuma)又译作《罗马公报》,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手写新闻。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并将其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恺撒创设这种公报的目的是要把上层会议的内容公之于众,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展自己的政治影响。屋大维在公元前6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这一官方公报断断续续刊布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公报的内容有议事记录、帝国法令、战争消息、司法案件、官员任命、宗教活动,以及贵族的结婚、生育、死亡等等。公报除了缮写公布外,还抄写、颁发给各地驻军首长。这一公报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起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2华盛顿邮报[人大2014年研]

答:《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3刻板印象[人大2014年研]

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4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南师大2019年研]

答: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1557年,玛丽女王将行业出版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凡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都是这个公司的会员。女王在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禁止。对当局而言,通过皇家出版公司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利,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地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5“付费墙”[人大2014年研]

答:“付费墙”(Pay Walls)是指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和ipod touch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6《费加罗报》[南师大2019年研;人大2013年研;华中师大2010年研]

答:《费加罗报》是法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1866年改为日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柯蒂集团掌握。1949年售与普鲁沃斯特集团,1975年转手给埃尔桑报团。这是份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内容着重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及文学艺术,社会和体育新闻也很出色,是法国有名的“质报”。通常三十多版,图文并茂,逐日轮流出各种专版,周末出增刊《费加罗画报》。该报广告收入丰厚,读者对象主要是资本家、经理、政界和社会上层人士。

7《金字塔报》[南师大2019年研;社科院2003年研]

答:《金字塔报》是埃及出版的非洲第一大报,是一份国际性的阿拉伯文日报,1875年由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后迁至开罗。该报最初为周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商业化经营,模仿英美大报。海卡尔任总编后使《金字塔报》达到了巅峰,力求客观和深度报道,建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战略研究中心”,向此报提供新闻报道背景材料和研究性文章,60年代成立“金字塔报广告社”,出版《金字塔经济学家》和《国际事务》,并建立海外发行系统,1988年被“世界报纸指南组织”评为最佳国际报纸。

8知识沟[人大2013年研]

答:“知识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识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9世界新闻报(英国)[人大2012年研]

答:《世界新闻报》是富商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拥有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小开型日报,是星期日版的《太阳报》,创办于1843年。《世界新闻报》是全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章,2004年后期该报的每日发行量达320万份。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删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干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引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怒,在各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2011年7月停刊,默多克在英国的传媒帝国遭遇滑铁卢。《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从业者伦理底线的追问,不能伤害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被再一次强调。

10沉默的螺旋理论[华科2019年研;人大2012年研]

答:“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包括个人的孤立恐惧动机和意见气候。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③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支持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引向了以往研究忽略的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把民意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沉默的螺旋出现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效果也遭受了批评。

11公民新闻[人大2011年研]

答: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映。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12文化帝国主义[人大2011年研]

答: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指凭借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大力开拓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这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13默多克[人大2011年研]

答:默多克(Rupert 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

14普利策[南开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2003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研]

答: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报业家,出生于匈牙利,1864年来美开始其报业生涯。1868年担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记者,1878年,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又合并了当地的《邮报》,改名《邮讯报》。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廉价报纸成为报刊主体的时代。他在遗嘱中捐赠了250万美元建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普利策还留下50万美元设立“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耀,提升了报业和报人的地位。

15“热媒介”和“冷媒介”[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根据他的叙述推测为:热媒介是指传递明确清晰信息的媒介,如照片、广播、电影等。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其传播的信息。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不充分的媒介,如漫画、电视、电话等。其传达的信息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它主要启示人们: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

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16意见领袖[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实验中发现,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是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的后续研究成果《个人影响》和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二书中进一步发展。意见领袖的基本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7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南开

大学2011年研]

答:现实受众是指在现时状态下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现实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现实作用对象。他们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参与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潜在受众又称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或传播过程之中,有可能成为现实受众的人。潜在受众是传播者需要争取、发展的对象。对新闻传播媒介来说,可将接触某种新闻传播媒介而不接触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视为其他媒介的潜在受众。从传播过程来看,现实受众体现在现在时态,而潜在受众内含在未来时态。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今天的潜在受众会转化成明天的现实受众,昨天的现实受众又会转化成今天的潜在受众。

18霍夫兰[湖南大学2019年研]

答:霍夫兰是美国一位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学术重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主要是集中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他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①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②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沃尔特·克朗凯特[清华大学2019年研]

答: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人史上留下了不朽丰碑。其1916年出生于密苏里,在得克萨斯长大,并在合众通讯社(即后来的合众国际社)接受了职业记者训练并供职十余载。1950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并从1962年起,凭借其沉稳的声音主持新闻节目,开始报道并评论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1981年退休后仍活跃于新闻界,并且撰写书籍和到各地演讲。在职期间,克朗凯特报道过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前总统肯尼迪被杀、国内动荡、越战、冷战、太空人登上月球等事件,始终秉持用自己独到的立场和见解,对新闻事实真实、客观、负责地进行严肃报道,树立了新闻典范,在1972年美国的一次民意调查中,获评“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被公认为“美国新闻良心”。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