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0西北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20西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同年四月,尔朱荣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改元建义,以“入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后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屠戮殆尽,死者达两千多人,北魏诸王皆遇害。通过此次军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2.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故以当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以后《目录》亦亡佚,志也残缺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3. 版本目录

版本目录是记载图书版本特征,考辨版本源流的目录。查考古籍版本主要使用版本目录、善本目录、善本提要。版本目录对学术研究、整理古籍及版本学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宋代以后,由于雕版印刷事业繁荣,同书异本的现象比较普遍。《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是较早记载有版本情况的目录。明代版本目录较多,如晁瑮《宝文堂分类书目》、周弘祖《古今书刻》等。清代考据学和版本学兴起, 私人藏书、 刻书普遍。版本目录中较著名的有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人的《天禄琳琅书目》、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等。

4. 章京

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在满族官员中,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官员或不专任的官员叫做“行走”。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就是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临时到职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

5. 交通系

交通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包括以梁士诒为首的"旧交通系"和以曹汝霖为首的"新交通系"等的总称,既是一个金融财团,又是一个政治派系。1905年,梁士诒被任为京汉、沪宁铁路总文案。后又担任邮传部京汉、沪宁、正太、汴洛、道清五路提调及交通银行帮理,因他到处安插党羽,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形成了交通系,并在扩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其重要人物有周自齐、叶恭绰、汪有龄、朱启钤等。交通系在国内以袁世凯的政治势力为庇护,在国外以英、日帝国主义为后援,掌握铁路、轮船航运、电话电报、邮政等事业的领导权,同时还控制着交通银行、金城银行、中华汇业银行、盐业银行、正丰煤矿、中兴煤矿、北票煤矿、六河沟煤矿、龙烟铁矿、戊通航业公司等大银行、大企业。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显赫一时。梁士诒既被称为“五路财神",又担任着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长,被称为"二总统"。交通系与北洋军文武合璧,成为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支柱。

6. 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官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继住后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pī)为翰林学士,和宰相韦执谊及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等八人共谋打击宦官势力,罢宫市和五房小儿,罢免贪官京兆尹陈实,启用范希朝夺宦官兵权的计划失败。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王伾贬为开州司马后病死,王叔文贬为渝州司马后赐死,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贬为边远州司马。此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曾预定当年改元永贞,所以又称“永贞革新”。

7. 元丰改制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宋初名为沿袭唐代中央官制,但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实行差遣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宋神宗着手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主要内容有: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改革铨(quán)选制度;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元丰改制,基本上只限于中央机构,而且许多地方不彻底,但与宋初比较,原有的机构体系做了一定的整顿、调整,并且确立起一套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体系,职司也趋于归位。这一体系基本沿用到宋亡。

8. 科道官

明清设立的监察官员,是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的合称。明代在都察院下按省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属正七品;监察御史对王公大臣都有权加以弹劾,尤其监察御史在外稽查州县时,则称为巡按,代表天子出巡,权力极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另外,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查六部事务,拥有封驳权、劾奏权以及论事权。

二、论述题

1. 宋到清赋役制度

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 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 (1711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 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盔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2. 南朝化研究评述

南朝化,或言唐代的南朝化趋势,即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向南北朝时的南朝元素倾斜的趋势。这一观点最早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论述财政制度时指出,唐代财政制度存在河西地方化与江南地方化两种趋势,此后,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对“南朝化”问题做了系统性的阐释,并为牟发松等学者所发扬,故集中体现“南朝化”思想的当属《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的相关内容。

在对唐代的南朝化理论的阐述中,唐长孺先生将重点放在了南北朝时的比较,意在说明南方是魏晋轨迹的继承,而北方则是一段非必然的过程,到唐代部分论及变化时,则多与南北朝时比对,于北朝部分,则说明唐代北朝元素渐渐淡去,于南朝部分则说明唐代的变化,能在南朝特色中找到痕迹。

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样一些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这些变化从北朝传统来说,是十分巨大的,其中一部分也的确是新的变化。而另外一些部分,应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却只是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唐先生所指的南朝化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3. 清代同治和关系边疆危机(略)

三、材料题

隋书·经籍志

2020西北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故名。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同年四月,尔朱荣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改元建义,以“入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先“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后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屠戮殆尽,死者达两千多人,北魏诸王皆遇害。通过此次军变,尔朱荣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从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2.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总志。李吉甫撰。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故以当时年号为称。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目录》二卷,总四十二卷。以贞观十三年(639年)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佚于北宋,故宋人改称《元和郡县志》。宋以后《目录》亦亡佚,志也残缺不全。今存三十四卷。

3. 版本目录

版本目录是记载图书版本特征,考辨版本源流的目录。查考古籍版本主要使用版本目录、善本目录、善本提要。版本目录对学术研究

、整理古籍及版本学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宋代以后,由于雕版印刷事业繁荣,同书异本的现象比较普遍。《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是较早记载有版本情况的目录。明代版本目录较多,如晁瑮《宝文堂分类书目》、周弘祖《古今书刻》等。清代考据学和版本学兴起, 私人藏书、 刻书普遍。版本目录中较著名的有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人的《天禄琳琅书目》、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等。

4. 章京

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也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在满族官员中,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官员或不专任的官员叫做“行走”。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就是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临时到职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

5. 交通系

交通系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包括以梁士诒为首的"旧交通系"和以曹汝霖为首的"新交通系"等的总称,既是一个金融财团,又是一个政治派系。1905年,梁士诒被任为京汉、沪宁铁路

总文案。后又担任邮传部京汉、沪宁、正太、汴洛、道清五路提调及交通银行帮理,因他到处安插党羽,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形成了交通系,并在扩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其重要人物有周自齐、叶恭绰、汪有龄、朱启钤等。交通系在国内以袁世凯的政治势力为庇护,在国外以英、日帝国主义为后援,掌握铁路、轮船航运、电话电报、邮政等事业的领导权,同时还控制着交通银行、金城银行、中华汇业银行、盐业银行、正丰煤矿、中兴煤矿、北票煤矿、六河沟煤矿、龙烟铁矿、戊通航业公司等大银行、大企业。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显赫一时。梁士诒既被称为“五路财神",又担任着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长,被称为"二总统"。交通系与北洋军文武合璧,成为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支柱。

6. 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官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继住后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pī)为翰林学士,和宰相韦执谊及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等八人共谋打击宦官势力,罢宫市和五房小儿,罢免贪官京兆尹陈实,启用范希朝夺宦官兵权的计划失败。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王伾贬为开州司马后病死,王叔文贬为渝州司马后赐死,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贬为边远州司马。此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曾预定当年改元永贞,所以又称“永贞革新”。

7. 元丰改制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宋初名为沿袭唐代中央官制,但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实行差遣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宋神宗着手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主要内容有: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改革铨(quán)选制度;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元丰改制,基本上只限于中央机构,而且许多地方不彻底,但与宋初比较,原有的机构体系做了一定的整顿、调整,并且确立起一套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体系,职司也趋于归位。这一体系基本沿用到宋亡。

8. 科道官

明清设立的监察官员,是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的合称。明代在都察院下按省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属正七品;监察御史对王公大臣都有权加以弹劾,尤其监察御史在外稽查州县时,则称为巡按,代表天子出巡,权力极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另外,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查六部事务,拥有封驳权、劾奏权以及论事权。

二、论述题

1. 宋到清赋役制度

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

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 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

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 (1711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 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盔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2. 南朝化研究评述

南朝化,或言唐代的南朝化趋势,即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向南北朝时的南朝元素倾斜的趋势。这一观点最早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论述财政制度时指出,唐代财政制度存在河西地方化与江南地方化两种趋势,此后,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对“南朝化”问题做了系统性的阐释,并为牟发松等学者所发扬,故集中体现“南朝化”思想的当属《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的相关内容。

在对唐代的南朝化理论的阐述中,唐长孺先生将重点放在了南北朝时的比较,意在说明南方是魏晋轨迹的继承,而北方则是一段非必然的过程,到唐代部分论及变化时,则多与南北朝时比对,于北朝部分,则说明唐代北朝元素渐渐淡去,于南朝部分则说明唐代的变化,能在南朝特色中找到痕迹。

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样一些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这些变化从北朝传统来说,是十分巨大的,其中一部分也的确是新的变化。而另外一些部分,应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却只是东晋南朝的继承。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唐先生所指的南朝化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3. 清代同治和关系边疆危机(略)

三、材料题

隋书·经籍志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