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5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

古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其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同类符号作用相同,而表音符号在构造上与埃及的表音符号有所不同。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渐被人遗忘而变成一种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释读成功,由此诞生了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使用楔形文字诸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亚述学。

2.阿维农之囚

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波兹南事件

波匈事件是指1956年波兰波兹南发生的流血事件,简称波兹南事件,和同年匈牙利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大动乱,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发生原因是波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搬苏联模式,致使经济不景气,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要求政府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向市政当局请愿,部分示威者冲击政府机关,政府当局出动警察进行镇压。波兹南事件对匈牙利事态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布达佩斯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会和支援波兰的示威游行,并发生流血事件。波兰政府请求苏联军队协助恢复秩序,部分学生、工人、士兵同苏军的武装冲突,苏军在镇压动乱中,枪杀了许多无辜群众。

4.北部湾事件

美国为扩大印支战争而蓄意制造的届际*******年8月2日,美国“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侵入越南领海进行挑衅,结果被驱赶出境。美国利用这一事件声称其海军遭到挑衅,于8月3日宣布将其舰只在位于越南北部和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之间的北部湾巡逻和集结。8月4日夜,美国海军又制造了其舰只遭到越南鱼雷袭击的事件,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8月5日,美国总统约翰逊以此事为借口,悍然下令美国空军袭击了越南的义安、鸿基和清化等地区,并把侵越的战火扩大到越南北部地区。

5.重农学派

18世纪法国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系统地表述了重农主义理论。主张:鼓励资本家向地主租地,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政府应该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只向地主征税的“单一税制”等。重农学派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并对以后的自由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7.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

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三、简答题

1.拜占庭帝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史古罗马时代人烟稠密、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发展,主要劳动者是隶农,奴隶劳动在生产中不占支配地位。一部分奴隶也得分一小块土地,可以独立经营,其他位接近隶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残留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因而在西方奴隶制大农业发生危机时,对东罗马冲击不大,这里不仅见不到危机,甚至经济还有所发展。

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西罗马出现奴隶制经济危机时,东方城市不仅没有衰落和萧条,而且还相当繁荣。由于拜占庭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与自由小生产者劳动并存,较少受奴隶制生产危机的影响,手工业生产能够在4到6世纪保持稳定和发展,各种手工业品行销国内外。

拜占庭的国内外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做基础,而且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庭大城市再转至欧亚各地。

拜占庭有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做基础,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国家的财政来源有了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拜占庭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按照古罗马的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对其所辖领土进行严密统治,因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和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容有: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

(二)积极作用与后果。(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由于政府实行粮食垄断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

3.德国落后四分五裂的原因

中世纪德国没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经济方面,德国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晚,到12世纪才完成封建化过程。但即使如此,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有些地区,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各公社之间几乎没有经济联系,更谈不上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德国城市兴起比法国和意大利晚两百多年,而且主要在边境地区,主要经营对外贸易,没有一个城市能像英国的伦敦那样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同盟主要是独立城市间的松散联盟,目的是保护局部地区的利益,并不关系国家的统一。

第二,德国封建主阶级所奉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没能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原因。其扩张的目标有两个对象,一个是意大利,一个是斯拉夫居住的东欧地区。皇帝和封建主都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国内,结果使得王权彻底衰落,一再断送统一良机。

三、论述题

1.二战后德国、法国和解的过程

法德关系的和解历程

一、50年代初期的努力

1950年法国提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法德的全体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以期通过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这样一来,可以从不涉及主权的经济入手,实现西欧的经济联合,并同时解决德国问题。1951年,西欧六国在巴黎签署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西欧经济合作开始,这也是法德和解的开始。

二、法德政治上的和解

法德两国政治上的和解也在发展。50年代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撇开西欧国家,包办世界全局性问题的行为使西欧国家十分不满,深感政治上紧密合作的必要,以提高西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德法两国只有加强合作与和解,才能担负起推动西欧联合的重任。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又将法德和解推向全面合作。戴高乐对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思路己很清晰,同时他要使法国成为大国的思想也很明确,他也从现实中领悟到要发挥法国的作用,使欧洲成为第三种力量,法德和解并走向合作是必由之路。他上台,就在第四共和国建立起的法德关系的基础上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正式会晤,双方宣布法德合作是建设欧洲的基础,从而拉开了法德友好关系的序幕,德法关系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两国领导人开始频频接触,从1958年秋季到1962年期间,阿登纳与戴高乐通信达40多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一百多个小时的会谈。联邦德国在某些问题上坚决站在法国一边,对法国的赞同与支持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诸国中只有法国力主在苏联的压力面前不能让步。德法在交往中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和解与合作不断发展。

三、法德和解的实现

六十年代,法德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1963年1月,阿登纳访问巴黎,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两国政府必须就有关外交政策的重大问题,首先是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磋商,以便尽可能达成类似的决定,法德友好合作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和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后完成,德法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论述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政治演进趋势

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政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第一,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官僚军事和警察机构,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并加强国家的干预职能。第二,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加强。19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第三,政府结构日趋完善。为了适应大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清除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欧美国家都对政府结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文官制度改革。第四,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欧美各国在加强国家机器、稳固自己统治的同吋,也逐步放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第五,两党制与政党政治的正式形成。在此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多党制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它与议会制度共同协调,保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

(二)成因:第一,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更加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更趋严重,国民财富的剧增使两极分化更加悬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劳动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列强加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国家承担的军事事务和职能日益加强。第三,19世纪后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单靠社团或私人力量无法解决。第四,在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专业性更强了,但旧的政治体制弊病很多,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丛生。第五,由于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在政治上必须要更加宽容。第六,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家用他们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产阶级进行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

2015华中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

古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其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同类符号作用相同,而表音符号在构造上与埃及的表音符号有所不同。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公元前后,楔形文字逐渐被人遗忘而变成一种死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释读成功,由此诞生了一门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使用楔形文字诸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亚述学。

2.阿维农之囚

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波兹南事件

波匈事件是指1956年波兰波兹南发生的流血事件,简称波兹南事件,和同年匈牙利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大动乱,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发生原因是波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搬苏联模式,致使经济不景气,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要求政府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向市政当局请愿,部分示威者冲击政府机关,政府当局出动警察进行镇压。波兹南事件对匈牙利事态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布达佩斯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会和支援波兰的示威游行,并发生流血事件。波兰政府请求苏联军队协助恢复秩序,部分学生、工人、士兵同苏军的武装冲突,苏军在镇压动乱中,枪杀了许多无辜群众。

4.北部湾事件

美国为扩大印支战争而蓄意制造的届际*******年8月2日,美国“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侵入越南领海进行挑衅,结果被驱赶出境。美国利用这一事件声称其海军遭到挑衅,于8月3日宣布将其舰只在位于越南北部和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之间的北部湾巡逻和集结。8月4日夜,美国海军又制造了其舰只遭到越南鱼雷袭击的事件,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8月5日,美国总统约翰逊以此事为借口,悍然下令美国空军袭击了越南的义安、鸿基和清化等地区,并把侵越的战火扩大到越南北部地区。

5.重农学派

18世纪法国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和杜尔哥。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系统地表述了重农主义理论。主张:鼓励资本家向地主租地,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政府应该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实行只向地主征税的“单一税制”等。重农学派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并对以后的自由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7.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9世纪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在埃及推行的改革。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掌埃及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清除马穆鲁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建设近代化陆、海军。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制,发展近代工商业与教育。阿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阿里改革在英国军事干预下失败。

三、简答题

1.拜占庭帝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史古罗马时代人烟稠密、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拜占庭的奴隶制经济不像西罗马帝国那样发展,主要劳动者是隶农,奴隶劳动在生产中不占支配地位。一部分奴隶也得分一小块土地,可以独立经营,其他位接近隶农。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还残留着一定数量的自由农民。因而在西方奴隶制大农业发生危机时,对东罗马冲击不大,这里不仅见不到危机,甚至经济还有所发展。

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西罗马出现奴隶制经济危机时,东方城市不仅没有衰落和萧条,而且还相当繁荣。由于拜占庭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与自由小生产者劳动并存,较少受奴隶制生产危机的影响,手工业生产能够在4到6世纪保持稳定和发展,各种手工业品行销国内外。

拜占庭的国内外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做基础,而且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庭大城市再转至欧亚各地。

拜占庭有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做基础,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国家的财政来源有了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拜占庭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按照古罗马的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对其所辖领土进行严密统治,因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年夏至1921年春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和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容有: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

(二)积极作用与后果。(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由于政府实行粮食垄断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

3.德国落后四分五裂的原因

中世纪德国没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经济方面,德国生产力发展起步较晚,到12世纪才完成封建化过程。但即使如此,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有些地区,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各公社之间几乎没有经济联系,更谈不上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德国城市兴起比法国和意大利晚两百多年,而且主要在边境地区,主要经营对外贸易,没有一个城市能像英国的伦敦那样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同盟主要是独立城市间的松散联盟,目的是保护局部地区的利益,并不关系国家的统一。

第二,德国封建主阶级所奉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没能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原因。其扩张的目标有两个对象,一个是意大利,一个是斯拉夫居住的东欧地区。皇帝和封建主都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国内,结果使得王权彻底衰落,一再断送统一良机。

三、论述题

1.二战后德国、法国和解的过程

法德关系的和解历程

一、50年代初期的努力

1950年法国提出实现西欧经济联合的舒曼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法德的全体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以期通过对煤炭和钢铁实行共管,使一场新的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的事。这样一来,可以从不涉及主权的经济入手,实现西欧的经济联合,并同时解决德国问题。1951年,西欧六国在巴黎签署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西欧经济合作开始,这也是法德和解的开始。

二、法德政治上的和解

法德两国政治上的和解也在发展。50年代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撇开西欧国家,包办世界全局性问题的行为使西欧国家十分不满,深感政治上紧密合作的必要,以提高西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德法两国只有加强合作与和解,才能担负起推动西欧联合的重任。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又将法德和解推向全面合作。戴高乐对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思路己很清晰,同时他要使法国成为大国的思想也很明确,他也从现实中领悟到要发挥法国的作用,使欧洲成为第三种力量,法德和解并走向合作是必由之路。他上台,就在第四共和国建立起的法德关系的基础上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正式会晤,双方宣布法德合作是建设欧洲的基础,从而拉开了法德友好关系的序幕,德法关系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两国领导人开始频频接触,从1958年秋季到1962年期间,阿登纳与戴高乐通信达40多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一百多个小时的会谈。联邦德国在某些问题上坚决站在法国一边,对法国的赞同与支持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诸国中只有法国力主在苏联的压力面前不能让步。德法在交往中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和解与合作不断发展。

三、法德和解的实现

六十年代,法德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1963年1月,阿登纳访问巴黎,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条约规定: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两国政府必须就有关外交政策的重大问题,首先是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磋商,以便尽可能达成类似的决定,法德友好合作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和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最后完成,德法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论述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政治演进趋势

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政治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政治特点:第一,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欧美各国均加强了官僚军事和警察机构,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并加强国家的干预职能。第二,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加强。19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议会都享有很大的权力,然而到19世纪晚期,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第三,政府结构日趋完善。为了适应大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实现,清除腐败,提高工作效率,欧美国家都对政府结构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文官制度改革。第四,政治民主进一步扩大。欧美各国在加强国家机器、稳固自己统治的同吋,也逐步放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第五,两党制与政党政治的正式形成。在此期间,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两党制、多党制及其他形式的政党政治,它与议会制度共同协调,保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局。

(二)成因:第一,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更加突出,社会不公正现象更趋严重,国民财富的剧增使两极分化更加悬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劳动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伴随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的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列强加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国家承担的军事事务和职能日益加强。第三,19世纪后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复杂,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单靠社团或私人力量无法解决。第四,在工业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专业性更强了,但旧的政治体制弊病很多,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丛生。第五,由于资产阶级已牢牢掌握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稳定,在政治上必须要更加宽容。第六,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家用他们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产阶级进行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