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江苏海洋大学四协同·三融合提升涉海研究生培养质量教学教授…

原标题:江苏海洋大学四协同·三融合 提升涉海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中心、问题导向为核心,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耦合机制、学校资源与行业资源的共享机

制、自我教育和素质提升的融合机制,坚持“课内课外协同,教学科研协同,校企校所协同,研究竞赛协同”,探索出“三制融合四维协同”的涉海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支撑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端人才。

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契合

夯实科研创新基本功

“涉海类研究生应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海洋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其中更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许兴友表示,“经过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提出‘三制融合四维协同’的理念,就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着重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短板。”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协同,构建“教授+副教授+博士”教学团队,推广使用“科研成果案例化”的教学方式,实施省校两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焦明连教授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将多年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评价》,于2019年10月出版并发行,该教材融合了基于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的近海紫菜养殖区识别研究成果,利用无人船搭载单波束、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仪开展海底环境监测工程案例等多位导师的最新科研成果,从2019年秋季起被纳入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教材。

学校坚持校企校所协同,强化实践创新,构建“校企合作课程教材—企业进校实验培训—校企校所实践基地—校企校所联合培养—参与校企工程实践项目”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实践创新能力无边界培养,实现教学方式由“先理论后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同步”的转变,创新了实践教育新模式。

在导师的带领下,研究生积极参与海洋测绘、海洋渔业、海洋化学和海洋药物四大方向的各级各类课题1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工程实践项目130余项。2015年以来,近500人次参加了包括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内外重要竞赛,230余人次获奖,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人次,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74篇被SC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

学校资源与行业资源的耦合

提升兴海强海使命感

2019年6月,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成为我国第7所海洋大学,也成为海洋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作为国内较年轻的海洋大学,我们责无旁贷。”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表示,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海洋意识、创新本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保证海洋事业与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校不断深化与涉海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建立了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江苏省海洋工程技术综合实验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陆空”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实践应用平台,研究生在实践平台上进行实验实训、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平台之间相互支撑、互补开放,与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为提升涉海类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保障。

学校通过“校内导师入驻企业,企业导师进校培训”等方式,提高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企业导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了一批水平高、科研和工程素养强的教学团队。

学校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将海洋文化教育、海洋强国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类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构建“课内课外”协同课堂教学体系,实施涉海研究生海洋文化教育计划,推出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派导师和研究生团队入驻涉海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其研究项目,培养研究生的海洋保护意识和海洋开发意识,增强海洋使命感。

自我教育和素质提升的融合

塑造德才兼备栋梁材

2019年7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梦君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读研期间,她发表了18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6篇SCI英文论文,在童志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从一个调剂入校的“科研小白”到毕业考上博士,她体会到“做科研是一种幸福”,成为师弟师妹眼中乐于分享的大师姐。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研究竞赛协同,专业理论学习与学科竞赛并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与此同时,构建教学名师指导、“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研究竞赛小组,实施“教授有约、名师带队”计划,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同行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注重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建立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围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等内容举办学术道德系列讲座和师生主题讨论会,使每一名研究生都能自觉遵守科学研究规律,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学校还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每名研究生须完成1学分要求,学位申请采取一票否决制。(陈晓艳)(陈晓艳)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