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人大教授坦言“比起给研究生上课,我更愿意给本科生上课”

随着人才市场中本科生“存量”的增多,许多刚毕业的应届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这是因为许多学历尚可的本科生,并不如专科生那般将就业预期目标放得比较低,容易找到工作,但也不如硕士生那般拥具有职场竞争力。久而久之,“不上不下”的本科“倒霉蛋”就成为了社招中就业的“困难生”。

于是,不少学子就选择了考研这条路,以期待通过更高的学历增加就业机会。但硕士,甚至是博士,就一定比本科生吃香吗?对此,就业市场上的部分企业已经给出了答案,毕竟“金本银硕”不是说说而已。

江湖上一直流传着“金本科、银硕士”的说法

“金本银硕”出自于人才市场。一直以来,用人单位很看重求职者的“第一学历”,即使研究生就读院校是一流大学,但用人单位还会要求应聘者填写其本科院校情况。

在企业看来,高考成绩和考入院校,是很能说明求职者个人能力及水平的。

因为每年高考考入“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只占参加高考人数的6%,更多的

学生只能考入“非双”大学。

而考入一流院校的研究生则相对容易很多,所以研究生院校再好,也不太能够说明同学的实力。

此外,在“僧多肉少”的就业大环境中,同学们报考研究生要么是为了进行学历提升,要么是为了在就业中更具备些许优势。这就意味着,部分考生一旦考研成功上岸,就不会再如备考时那般努力学习,有些同学们甚至出现了混文凭的情况。

所以研究生虽然具备了更高的学历,但高学历的含金量却并不高,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时,又时常将学历与工资挂钩,这也让许多用人单位觉得付出不值得

不过,存在类似想法的不仅是企业,包括部分研究生导师也同样如此,比如网上就有一位人大教授直指研究生们的学习问题。

人大教授吐槽:研究生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能够考入人大的研究生想必是非常优秀的。可是在这位人大教授的眼里,研究生们仿佛没有对于知识点的基本探索欲望,更没有专研学问的动力。

这位人大教授坦言:比起给研究生们上课,他更愿意给

本科生们上课。因为不管是从上课的认真程度,还是回应互动程度上来看,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的确,同学们在本科阶段,还延续着高中时的学习劲头,加之专业课学习的新鲜感,让同学们对大学学习充满热情。

但是当学生大学本科学业结束后,这份热情随着即将步入社会时的迷茫也渐渐消退了,等到读研期间,大家更多的是将继续求学变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因此,读研变成了被动应付,同学们只求修满学分,而不想潜心研究学科内容。

为啥学生只想修学分却不愿“扎根”于科研?

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读研时的状态,其实也不难理解同学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方面,受求职现状影响,同学们读研的初心已经不一样了,他们考研要么是为了逃避就业难,要么是为了在就业应聘时增加砝码。

另一方面,象牙塔里的安逸无法带给他们步入社会时的安全感,而钻研学问也不会在生活或经济上带给他们成就感。

所以,这届学生的现实与理性也使得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精力投放在职场技能的提升上,而非课程的研究上。

此外,从研究生课程内容上来看,也的确不能完全与社会应用接轨,有些甚至出现了学得再好,工作后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笔者寄语:没有能力空有学历在这个社会上也难以行走

现今社会,特别是就业市场,学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能力的学历只不过是“空架子”,虽然令人们羡慕,但没有实际运用价值。

就业市场也是如此,当同学们凭借着学历优势闯过面试关,迈入职场门槛时,并不代表站稳脚跟,更不代表从此顺风顺水、事业一路高歌。

一个人能够在职场站稳并发展,还需要其拥有过人的能力,强大的内心,解决问题的智慧,不断学习的动力,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而这些都不是在学校里就能够学习得到的,需要同学们在社会中、在职场上不断打磨和精修自己。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金本科,银硕士”的社会现象?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