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导师论导】包国宪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的一点体会

3月30日收到学校的邀请,希望我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导师论导”专栏写一篇小文章,谈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教训。说实话,指导研究生二十多年,经验不多,教训不少。但要讲经验教训,又难以及理。这里针对导学团队建设谈一些体会,或许有借鉴的地方。

这里的团队指以师门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一个以学习和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集体,是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组织资源。这种组织的性质有点像很多高科技企业构建的一种组织形式,即阿米巴组织(Amoeba organization)。阿米巴组织是适应外部巨大挑战和内部创新目标要求而演化成的,具有多中心、网络化、包容韧性、高弹性和广泛开放的特点。长期运行会形成一种自组织机制,并主动与包括其他阿米巴组织在内的一切组织交换要素、能量和信息,以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与创新功能。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的组织模式,经由几代人的努力,使大部分由原来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迭代为具有阿米巴特征的研究生导学团队。

在研究生导学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导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全人转变为教学相长的一极和多中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研究生由学生变成了研究者和创造者。实现这一转变后,研究生导学团队不但能创造性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自动承载起研究生教育的多种功能,包括知识体系的构建、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发展等。因为这种组织还是一所大学、学院、学科、专业文化的最基础载体和优秀导师立德树人思想与方法的传承平台,也因此而成为一所大学创造知识、服务国家、教化社会的发动机和大学声誉的源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的科技革命和 大变局催生的社会科学范式转换,使传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由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更为多元,类别更多,研究生的专业、社会、知识背景繁杂,社会需求更为广泛,规模比其他专业更大,这个问题就尤为突出。而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做好团队建设,使研究生导学团队充分发挥阿米巴的组织功能。

我指导的研究生团队主要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集体活动等方式实现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并从中培养研究生的归属感,孕育出团队文化的基本特质。

课程学习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以概念和理论背景溯源着力,到理论联系实际落地。按照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前沿动态和方法工具的结构安排课程。课程学习要帮助研究生完成两大核心任务:一是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自身基础的诊断补短板。第一项反映的是共性任务,而第二项则反映的是个性化任务。对于管理专业而言,第二项任务更繁重、更复杂、也更有挑战性。我自己招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有理工科专业的,如数学、物理、大气、计算机等,有农学的,人文社科的更为宽泛,如历史、教育等,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就更普遍了。因此,这也成为我们指导研究生的一个难点,难在“一人一方案”,难在专业转型,难在如何利用大学的知识基础,难在如何尽快找到管理的学术感觉。所以,补短板也是一种方法。除选修研究生课程外,很多同学还要选修本科生课程。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团队内部充分发挥阿米巴功能,在成员之间进行积极、主动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这短板如果整体拉长就会变成无以取代的专业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逐步取消管理本科专业招生的缘由。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团队的核心功能,是培养研究生科研体验、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型学习的核心方法。科研的关键是拉长板,我们一直倡导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关键要放在识长板、拉长板上。像兰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都是高层次人才,是解决棘手问题的人才,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型人才,包括本科、硕士和慱士三个层次。根据毕业后的职业倾向,每个层次又分为学术型和实务型,据此必须分类因材而施教。

我每学年开始,差不多用最少一学期时间,有些要用一年或者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谈沟通,了解其专业基础、学习背景、兴趣爱好以及理想与职业目标等信息,识别出长板和兴趣这两个关键因素,与研究生本人达成一个共识,从而使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学术导向者,多安排参加国家基金项目,多给争取一些与学者接触交流的机会,包括与境外的交流交換和合作培养机会,实务导向者多安排参加一些横向项目,多争取一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调研、交流沟通的机会。 另外,十几年来探索

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安排研究生担任项目的学术秘书,一般一个项目2-3个秘书,大一些项目秘书人会更多一些,本身就是个小团队,中间因毕业、项目进展还会调整。但大多数项目的核心秘书会从设计、申报、签约、实施到结项全流程参与,对横向项目而言,还有谈判等环节。这一指导模式非常有效,不但对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助益很大,而且对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以及提高领导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非常有效。团队里毕业到高校从事科研教学的博士生在2年内大都拿上了国家基金,从事实务管理工作的其能力也非常突出,我想这种简单办法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对从事学术的博士毕业生,在团队期间,根据自己的工作积累还帮助策划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回头看看,但凡坚持了的,发展都不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阿米巴组织功能的释放,使师生常沉浸在团队的科研心流状态中,享受着创新团队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红利。

除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之外,因研究生班级功能的弱化,研究生导学团队还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承担着很多服务工作,主要以集体活动形式履行。通过高质量集体活动完成团队任务,是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迎新、组织学术会议、工作会议、学习和研究汇报会、论文进展分享会、开题会、预答辩会、项目调研、节假日文体活动和毕业生欢送会。从前年开始还举办学科视角下的时事与政策研讨会。可以说是小平台、大世界,应有尽有。这些活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三提升的团队宗旨,从每个活动、活动的每个环节、活动中的每个角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每个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同学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友谊和温暖,找到自信和力量,找到释怀和绽放。每个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在这些活动中当过主角和主导者。每年的迎新和欢送毕业生活动中还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现身说法,为同学们进入新的环境做辅导。每年新生入学还进行较为简单的生死教育、挫折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说,集体活动对强化研究生学习研究,健全人格,学会认知、沟通和领导,从而学会做事做人起到了其他方式都难以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年尝试探索,我们团队建设中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比如进入团队后,高年级对低年级,老生对新生,博士对硕士, 兰大生源对其他学校生源,兰州生源对外地生源负有引导、帮助、解惑的义务责任。在校生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迎送义务责任,活动负责人对活动执行全部事务的义务责任等等。在专业方面形成了研究型的课程学习和学习导向的课题研究创新模式。总之,有这些行之有效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导学团队学习、研究和生活一体化价值空间,并成为专业文化的基础载体。

  作者简介:

包国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在政府绩效治理等领域产出了系统性和引领性研究成果。

来源: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文:包国宪

图:包国宪

编辑:王瑛

责任编辑:彭倩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