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天价考研“保过班”你信吗——防范考研培训乱象风险…(2023己更新)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visibility: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人考取功名,并非靠机缘巧合,而是源于厚积薄发的努力。再看如今,考试同样成就了很多人,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提升学历上,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进入“门槛”。
近期,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刚刚落下了帷幕。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对考研抱以极大热情,一些资深打工人为了拓宽职业生涯,也加入到考研大军中。
这侧面反映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市场上针对研究生考试的培训机构纷纷出现,不过授课质量差、难退款等问题成为很多学员投诉的焦点。不少培训机构也瞄准正在备战复试的考生们,推出了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有的机构甚至开设了万元复试“保过班”,宣称有“优良师资”“内部资源”,可以保证通过复试,这样的“保过班”靠谱吗?同时,近年来,随着考研持续升温,落榜生增多,“N战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没有正式工作,已从学校毕业却没有真正走入社会,年纪不小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常常在振作和挫败中反复“拉扯”。
27岁的王心悦从2017年到2021年共考研5次。“考研前3年没有收入,全靠家里支持。我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母亲平时打零工,父亲一直从事体力工作。”王心悦说,“父母对我一直考研不够理解,所以时常发生争执。”
“经济压力大,第4年我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为了省钱只能住在地下室。”王心悦说,不少一起备考的同学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或是家里不愿意支持,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学习,有些人甚至直接住在24小时营业的共享自习室里。
23岁的钱银银也表示,“二战”时家里并不支持。“妈妈觉得我‘一战’时那么辛苦还是没能考上,没有必要再浪费一年时间,希望我先去找一个工作,等工作稳定之后再去考一个在职研究生,我却想一鼓作气考上研究生。”钱银银说。
有相关媒体调研发现,难从家庭获得支持的考生,普遍面临着缺乏经济来源问题,同时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相对较少。即便能获得家庭支持的考生,跟家庭的联系也多关于金钱,普遍缺乏情感沟通和交流。
“父母很希望我再考一次,在他们的推动下,我参加了‘二战’备考。”考生王鑫表示,家人的期待让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即使备考中遇到困难和压力,也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害怕再次落榜辜负家人的支持。
据了解,部分考生为了完成学校的升学率指标,向学校提交虚假的就业协议后继续留在学校备考,吃着学校的食堂、住着学校的宿舍、用着学校的教室,却成为学校管理的“盲区”。
“毕业时考研失败,又没有找工作,但学校要求提交有单位盖章的就业协议。我和室友就在宿舍楼下的打印店打印了一份就业协议,打印店再帮我们盖个章,一共只花了几块钱。”东北一所高校工商管理系2021级毕业生吴双说,学生提交了就业协议说明已就业了,学校就不用为该学生再操心了。
也有学生表示,为节省生活开支、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学生备考期间仍租住在学校宿舍,在学校食堂用餐,在学校教室学习。
记者发现,近年来“考研热”持续,报考人数逐年递增而院校扩招幅度较小,面临高强度学习和同辈竞争压力,“N战生”容易滋生多重心理问题,如孤独感、焦虑感、挫败感、失衡感等。
“二战”备考的钱舒婕表示,每当手机里刷到“考研报名总人数超过500万”这类信息,她都会感到非常焦虑。“考研群体是一个大圈子,看着别人学得起劲,就总是感觉自己学习效果不好,跟不上进度,一整天胡思乱想。”
同时,年纪越考越大,与同龄人脱节,更让“N战生”感到压力山大。
考研培训市场:有序or无序
尽管考研的考生面临问题重重,依旧抵挡不了他们考研的决心。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和报录比屡创新高,2022年报名人数达457万人。根据研招网官方统计,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74万,相较2022年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57万人,同比增长17万,增长幅度为 3.72 %,报录比将扩大至4:1。
考研持续升温,催生出了一个考研培训产业链,也催生出了一个百亿级规模的大市场。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研究生培训客单价4883元,参培率为33%,随着考研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参报人数有望进一步扩大。2021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为60.94亿元,同比增长28.1%,预计未来三年将会保持增长趋势。
易观预计,未来几年考研培训市场将会保持约12%的年化增速,到2024年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将会增长至100.39亿元。
考研市场一片火热,在前几年教培行业热潮下,社会资本纷纷涌向考研培训市场。
从2019年至2022年4月,考研培训共发生了21起融资事件,其中包括多家知名教育机构。2021年8月,考研辅导机构“征辰教育”宣布完成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那么,火爆的考研培训市场有哪些“玩家”和“赢家”呢?
记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有3种类型:
第一类是考研培训机构。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培机构为了寻找新的业务收入来源,纷纷瞄准考研培训业务。
2021年7月,好未来宣布推出轻舟品牌,整合了轻舟考研、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三大子品牌;9月,考研宣布回归大学生业务,升级考研业务板块;10月,昂立教育推出“昂立考研”,产品包含考研课程、伴学服务、1对1私教班等。
考研教育是国内考研培训机构市场规模较大的机构之一,也是老牌考研培训机构,考研教育2017年从新三板退市,根据其前三年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6年营收、净利润连续三年猛增,2017年考研教育营收为5.9亿元,净利润4821.9万元。
第二类是考研培训新势力KOL。
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为考研培训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当然也吸引了新玩家入场。
考研备考周期长,需要长期自主复习,要有超强的自律能力,然而在考研路上有很多人会为考研焦虑,甚至是感到迷茫。
所以在网络上出现了“过来人”,也就是成功考研上岸的学姐学长,分享考研经验、备考心得、复习方法、做题技巧等等,甚至是量身定制备考方案。
比如头部考研培训KOL“空卡空卡空空卡”在小红书上有18万粉丝,在B站上近200万粉丝,抖音上有16.8万粉丝,分享考研资讯、提供免费考研资料等。
这些头部考研培训KOL的月收入可以高达十几万元。据相关媒体报道,“空卡空卡空空卡”微信公众号广告价格已经在2~3万元,B站的广告要价则更高。
能很明显地看到,一些MCN机构也看到了考研培训的流量,正在“收编”市场上的考研KOL。
第三类是在职研究生考研培训机构。
考研培训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就是面向社会人士和职场人士提供在职研究生考试的培训市场。
其中以MBA等专硕备考培训业务表现得更为火爆,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MBA培训业务的培训机构,比如华杰专硕、华章、太奇教育等。
相对而言,职场在职人士为了提升学历,愿意参加报名备考培训班的人数有很多,他们往往也有着很强的经济支付能力,比如MBA备考培训课程费用便宜的几千元,VIP班费用高达数万元。
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考研培训市场还没有出现“独角兽”企业,因为考研培训业务有很高的分散性,而且名师化是考研培训行业的普遍现象,名师复制很难,费用也很高。
网红考研辅导名师考研就曾表示,考研学生地点分散,战线时间长,考研机构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天价补习班:视考生为牟利对象
然而考研培训热背后也暗藏着另一面,考研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宣传,承诺保过,违规经营等乱象愈演愈烈。
随着考研人数逐年递增,社会上涉及专业报考、提供线上线下辅导服务的各类考研培训机构也大量涌现。一些非正规培训机构利用考生“上岸”心切的心理,推出天价补习班,将考生视为牟利对象,不少考生被“套路”。
一些考研培训机构开设了“冲刺班”“名师班”“保过班”,甚至宣称有“内部资源”,向考生收取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培训费。
记者了解到,北京一考研培训机构推出的小班课和一对一辅导课,费用从2500元到35000元不等。其中收费较高的一对一辅导课根据收费价格,承诺保过基本分或保过初试,否则退还三分之一学费。
记者在网上输入考研辅导班,搜索结果多达几十家教育机构。进入这些机构的官网,记者看到形形色色的考研辅导班,有考研全年集训班、周末走读班,还有“金凤凰”特训班、VIP特训班等,价格普遍在上万元,其中最贵的“保过班”,价格高达近10万元。
据了解,央视记者曾暗访过北京的几所培训机构,每所机构都有自己招揽考生的特色。
第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上述记者,他们有着十几年的开办保过班的教学经验,在全国几十所高校的面试通过率都在90%以上。
第二家培训机构则以自己在高校的关系和人脉为亮点,声称自己的面试通过率能达到百分之百。然而,当该记者想深入咨询具体是怎样的“关系和人脉”时,教培机构的工作人员则故作神秘地说:“这种事没法说透。”
相比之下,第三家培训机构显得坦率了很多,直接向暗访的该记者直接亮出底牌:“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专业课我们是90%以上的通过率,会提前给答案”。
有内部资源,保通过,价格虽然贵,但是不过就能退。这套话术,粗看下来,似乎是相当的合理。因为有“内部资源”,所以能给你“保过”,但实际上,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它很贵。但是别担心,就算通过率是99%,也难保你不是那个1%。
“机构稳赚不赔,‘保过’只是一个噱头。”曾在该机构任教的谢颖表示,授课老师的课时费一般占1/3,即使考生没考上退费1/3,机构也有赚。
谢颖说,如果经济困难,机构还会诱导学生分期付款,目的就是把课卖出去。曾兼职于某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培训机构的王宇透露,其供职的机构每年大课班学生人数约600~800人,每年盈利近80万元。
高昂的培训费用给不少考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考生王心悦表示,自己连续两年分别找了两家培训机构上课,花费约8万元,相当于家里一年的收入。
尽管收费高昂,但部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并未得到保障。王心悦说,缴费前机构宣传授课的都是名师,但后来授课的其实是前一年考上的学生。王宇也表示,培训机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讲课水平全凭老师自己的理解。
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得到高分考生信息,简单修饰后作为自己机构的学生进行虚假宣传,这些套路也让考生防不胜防。
首先,考研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考研培训机构数量约为1000家,而成规模的考研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仅有近100家。
所以整体上来看,考研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小型考研培训机构有的更是打着擦边球,提供免费考研复习资料,随便找一些兼职的在读研究生来讲课,敷衍了事。
一些中小考研培训机构的入场只是为了赚快钱,媒体报道称,有考研培训机构老板只用了4年时间,就在浙江买了套房,存款也超过了200万。
其次,考研培训机构广告虚假宣传。
为了吸引考生,各大考研培训机构都会在线上线下投放各种广告,以名师、高通过率,甚至是保过等噱头来吸引考生报名培训课程。
可当考生真正花钱报名了课程才会发现,与当初宣传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的考研培训机构提供的复习资料居然和一些公众号免费公开的资料一模一样,就这样被割了“韭菜”。
同时,虚假教培机构成为“割韭菜”工具。
一些考研培训机构会宣传称自己有校内资源、复试提前给答案等等,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天价保过班,课程费用居然高达10万元。
一些培训机构打着“不通过就退费”的噱头进行推销课程,可当考生真要退费时,却面临退费难,退费时间超长等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考研保过班无法退费的投诉有几百条,其中不乏集体投诉。一家名为跨考教育的机构仅在长春一地就有100多名考生投诉。
在一些中小型的机构退款时,对方往往声称自己的资金链断裂,目前不足以支付退款,“不是不退,只是暂时无法退”。一拖再拖之下,事情往往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而在大型机构退款,也是困难重重。不少考生找到总部要求退款时,都被总部以“没有责任担负加盟机构的退款”等理由拒绝退款。回头去找分部,分部又推脱说没钱,或者干脆就找不到人了。
针对考研培训,社会上也有着多方观点,甚至有观点认为:考研培训是交“智商税”。
最后,部分考研机构存在“虚把式”。
“考研的人太多了,不敢不报班。”某高校大三胡同学说,“剧场效应”在考研群体中普遍存在,虽然录取人数变化不大,但参加考研培训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形成了“焦虑传递”。
市场“野蛮生长”,考生和考研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能够帮助考生填充信息盲区,另一方面也给一些“虚把式”问题留下了死角。
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出于此,高校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一位机构老师表示,培训机构老师大多使用化名,很少透露个人信息。
“从授课老师到助教,几乎都是兼职,流动性很大。”北京某培训机构老师透露,自己并没有考研经历,但也在机构讲授专业课。相比授课老师,其他岗位则显得更为随意。一名考研机构负责人表示,负责批改作业的多是从学生群里临时拉来的,招聘时几乎没有门槛,“要求很低,批改快速简单即可”。
“现在机构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了争夺生源,甚至会互相举报各自存在的问题。”一位考研机构负责人表示,有些机构为了吸引考生,会收集整理研究生导师的私人信息。
从职业经历到性格特点,一些机构整理的导师“资料”会在统一汇总后出售给考生。一位研究生导师表示:“在面试阶段,不少考生尽管没有见过老师,但对面试老师已经非常熟悉。”
记者了解到,一些机构宣称在学校内部有“人情网络”。一名考生反映,有的机构老师上课直播时称“学
校招生办老师也在直播间”,这让她觉得这所机构“很靠谱”。多名受访人士表示,一些机构打着“与学校关系好”的旗号,实际上并不会提供有用的信息。
有业内人士分析了上述“高价保过班”:表面上看,交纳高昂学费,就能轻松得到“优良师资”和“内部资源”,对考生们来说,考研复试的门槛一降再降。并且,如果录取不成功也会将高昂学费尽数退回,考生不用为此承担任何风险,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教培机构正是抓住学生的这种“占便宜”心理,给考生一种“占大便宜”的假象。教培机构根据以往的复试选拔经验和高校要求,优先选择符合要求的高分考生进入保过班,获得较好生源,通过率自然随之水涨船高。此外,就算有考生没有通过复试,需要将学费退回,那些成功考生们的高昂收费也足以让教培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考研复试是一场信息战,获取调剂信息是重中之重。各大高校每年都会有部分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此时高校就会发布调剂信息。由于没有一个集中的公布平台,部分考生消息闭塞,这就造成了不同考生之间的信息差。教培机构抓住这个机会,贩卖资源与信息,美其名曰“定向调剂”,其实根本就是智商税。
对于高校而言,教培机构大肆宣传“内部保过”“与院校有合作”,无疑是在高校脸上“抹黑”。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优秀生源的大幅度减少,而且还会对高校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对于考生来说,应谨慎选择考研辅导机构。他们能够提供的无非是一对一的辅导和复试的相关信息。通过复试,双方皆大欢喜;一旦没有通过,机构只是退回学费,没有其他损失,而考生则要面临是否要再来一次的选择,以及未来一年需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越来越多的考研学生选择考研培训,这必然会加剧考研应试竞争。但不能就此认为,这是考研培训机构的“利好”。考研培训机构为有培训需求的考研学生提供一定的考研培训无可厚非,但是,搞“全日制”“天价培训”扩大市场,以“协议班”“保过班”吸引学生报班,不但涉嫌违规经营,而且也会误导考研培训行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协议班”和“保过班”本就是有关法律法规不允许的。我国《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这种营销模式也不可持续,将会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中难以自拔。表面上看,“协议班”“保过班”会让培训机构快速获得生源,增加现金流,但在考研报录比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机构招生规模越大,意味着不能过初试关而退费的比例就越高,这很可能让机构因退费多而严重亏损。至于复试的“保过班”基本上属于收“智商税”赚概率钱,如果真有“内部资源”进行“内部运作”的话,这属于严重的招生违规行为。
整治考研辅导乱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教培机构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同时应完善监督举报机制,严厉打击做出“保过”承诺的教培机构。高校也应进一步推进复试调剂公开透明等举措,根据政策规定,规范调剂行为。
同时,如何遏制考研“应试化”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如加大研究生推免改革力度,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回归本身办学定位,加强本科课程教学管理外,还会加强对考研培训机构的监管。考研培训机构需要看清这一形势,顺应教育改革,规范机构的经营,关注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部分高校老师认为,考研机构“流水线式”教学,对高校选拔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有高校教师表示,批改考研试卷时,经常遇到模板化、套路化的答案,“有些试卷答案如出一辙,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考”。
“在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武装’下,考生笔试分数越来越高,但招进来后发现,专业素养并没有什么提升。”一位高校老师认为,研究生考试“应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多所知名高校也开始积极推进考纲改革,例如在考试中增加“主题写作”“人文基础”等灵活度较高的科目。此外,广东、北京多地教育部门也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如健全“申请-考核”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比例等。
相关人士指出,考研热潮持续,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更应做到量质并举,减少不合理的竞争形态,从招生就开始关注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维下,许多考生唯恐落于人后,不得不加入这场过度竞争中。”湖南科技大学教授黄洪珍认为,考研培训市场亟待有效的监管规范,进一步来说,培养高素质人才要警惕过度的考研产业化,多在学术教育上做“加法”,在应试竞争中做“减法”。
(《中国信用》杂志记者 岁正阳 )
(本文刊于2022年12月刊《中国信用》杂志)
END
“诚”市发现
乌海:一城揽尽“信”风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