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价值因人而异,需理性重估(2023己更新)
□席雨晴(郑州大学)
3月11日,考研国家线公布。由于考研人数持续上涨,分数线自然是“水涨船高”,许多专业的国家线已然高得惊人,微博热搜“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的词条更是让人感慨考研的“内卷”程度。
录取人数增长缓慢,报考人数却激增,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还要考研?在每年浩荡的考研大军中,也分为好几类人。有人纯粹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有人希望通过读研继续深造,也有人想要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还有人迫于形势压力盲从跟风。其实,所有应届生在做出考研这个决定之前,都应先审慎思考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考研?我适不适合读研?读研是人生必须的吗?我能接受失败和再战的结果吗?
这些问题如果未经思考或者思考不充分,考研的选择无异于缘木求鱼,成了一场用拿青春冒险的“赌博”。毕竟一旦“下注”,我们就要为它可能产生的任何一种结果负责。
须知,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决定考研,应受内因主导而不是被外因所迫。不管这个根据源于对学术的理想情怀还是对现实的利益考量,它需要经过全面的权衡,应该足够清晰和坚定。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出自主体的认同和需要。
诚然,应届生面临结构性的压力:就业环境,舆论导向,同龄人压力等等,许多人认为被外因“裹挟”着做出了选择。但如果支撑考研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内因,那这几个月的备考之路,将因为“被自愿”努力变得漫长而痛苦,还会直接影响复习的程度和效率。若是遗憾落榜,就抱怨空耗时间、精力“陪跑”一场,实则是自欺欺人;即便成功上岸,也可能会因为兴趣缺乏或者不适合搞科研,终是混了个“水硕”。与其如此,还不如把机会留给他人,让教育资源配置到对读研有真正需求
的人手中。
不可否认,研究生学历的确能提升竞争力,但这建立在考研对人生价值有助益的前提下,而人生价值依然是本位。找寻、实现自我价值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考研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之一,它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很多不适合读研的人,考研损失的机会成本很大,因为诸如出国、工作、创业等也许都是更有价值的选择。在本科期间甚至更早,年轻人就应该有探寻生命价值、确立存在感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以防患上“空心症”,把价值感寄托于一纸文凭。
近日,考研五次最终圆梦的沐沐在各平台大火,许多看过其访谈的人为之动容。她不服输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其经历并不具有普遍性的参考意义。五年的时间成本和脱产备战带来的家庭负担,对于缺乏经济基础的人是不现实的。加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她来说上岸是为证明自己、为求父亲认可,有独特的意义,对其他人而言却不适用。因此,要不要考研甚至再战,还需基于自身条件做出自我认知与合理判断。
无论成败得失,所有的奋斗经历都值得尊重。但
只有找对适合自己的方向,“好钢”才能用在“刀刃”上,努力才能显化为实际的价值。众声喧哗之下,年轻人更应把握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随波逐流。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理性重估考研对人生的价值,是我们做决定前不能逃避的事。
指导老师:魏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