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跨考经验分享
??大学学业基本荒废,那几年学校的经商创业氛围很浓,一批在学校里的“积极分子”都开始创业,大四的时候也和两个同学做了家智能硬件公司。
那年,一个创业的同学登上了青年福布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踏上了考研这条路。前几天拟录取名单出来了。2021,终于考上了国传,想想,突然有点恍惚了。
为何要考研?
每个考北电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每个梦想背后的痛苦也不尽相同。考研的这三年里,研友们也是人来人往,有人一战成硕,有人一直奋战。也有人失败后回家开了个洗车店,每次看到那个朋友票圈的广告,心里都不是滋味。
虽然四战成硕,没有什么速成的经验和辉煌的战绩,但是还是想给那些坚持的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2017年9月末,突然想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句屁话。布尔乔亚世界里的成功者们,到老了也依旧是副自信且浅薄的样子。在自我人生意义角度来说,我可以原谅自己临时之前“一无所有”但不能原谅自己“一无所知”。所以还是要“考研”。也不是为了某个研究生头衔或者拉康意义上的“专名”。学习艺术、哲学是“无用”的,它只不过是让你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第一次的短期突进,给了我某种盲目的错觉。三个月从一个纯粹的零开始学习电影史论和艺术史论。初试成绩还不错,英语55政治60 专业一118专业二113总分346,差了4分进复试。
第二次,因为国传竞争太激烈了,那么多大佬慕梅老师之名而来,我就自知之明能上北电就行的态度报考的中外(后来分成电影学和文化研究中心)。完全脱产,三个月都快差不多了,一年不就完了?这一年学的很开心,还把大量的经历放在了哲学的学习上,艺术概论的理论不明白的都从最本源的理论看起。在网上把戴爷的视频都看了一遍。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考试的时候专业二考第五代和《我不是药神》我居然写着写着就群情激昂开始对抗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果很惊喜,专业二99直接挂掉。
第三次,对,都第三次了,不报国传对不起自己了。不过这年没有抗住生活和家人们的压力,在线上做起了物理老师,上课给初中的孩子们讲声光热力电,下课拿出手机让考研给我讲政治。课上我说学生做过的题还做错,课下我发现我背过的单词还是不认识。考试的时候还挺心酸的,考前一天晚上到了北京的小旅店,打开笔记本给孩子上课,下课了又赶紧背起了肖四。连续两天精疲力尽,还是得把窜到晚上的课讲完。不过成绩出来还不错,那一年专业一考了《步辇图》大家分数都不高,我349。本以为过国线都能进复试了。结果那一年国传莫名的减了一点点进复试的比例。350那个同学进了,复试也通过了。复试正好卡到我,或许人生是想告诉我,命中无时莫强求吧。
第四次,
先讲一下心态问题:28了,还要不要考呢?为什么要考呢?
这都不只是我个人的纠结了,今年复试的时候,老师拿着我的简历直接就这么问我这个年纪为什么会选择考研?
考研是为了所谓更好的生活么?那我还不如继续工作做一个小布尔乔亚。还不如去考一个金融的研究生。学电影、学艺术、学哲学对于我只是为了解答自我存在主义式的困境。
而我回答老师的原话是:“40岁是一个电影理论家成熟的开始,我感觉我还挺年轻的,未来的路还很长。”话还没说完,全场就会意的笑了。
所以,我也想和那些挣扎多年的考生们共勉一下,也许北影考研不止是个举业,我们只是在挣扎的生活中选择了一条属于生命的路。
这一次我也认清了自己的问题,平时看的闲书也太多了,公共课成绩太差了。让我与复试门票这么多次擦肩而过。想一下我高中几个考了清北研究生的同学,政治英语起码70到80才有戏,我感觉自己政治英语打哈哈就是一种自我考艺术学虚假且慵懒的借口。
于是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我原本感觉就是为了应付教育考试的政治和英语上。9月份开始直接脱产,全身心投入学习。
政治76 英语62 专业一126 专业二109 总分373
初试第二 进入复试。
(不过我英语的确出了些系统性问题,阅读就错了三个。本来以为稳稳上七十五了)
4月14日 拟录取
第四年,命中无时莫强求的我终于求到了自己的结果。
经验分享
选择专业:
电影史论是北影考研最多选择的一个大方向。因为院系的调整和分化,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文学系理论方向)电影学系、基础部、中国电影教育研究院这些都是做电影史论的研究。考试的总体方向也大致相同。只是导师研究的方向不同而导致了,具体研究方向和考试题目的不同。
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
其实就是北影的文学系,和编剧同属一个大系。我爱上电影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喜欢戴爷(戴锦华老师),而国传其实就是当年北影三驾马车钟大丰、戴锦华、李奕明三位老师开创下来的第一批电影文学系理论方向。好像贾樟柯当年读的也是文学系的理论方向。包括现在国传的几位导师都是我很敬仰的学者。所以国传一直都是我心心念念之地。
国传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别电影,以好莱坞电影为主,所以在出题上也不同于普通的电影史论那种中规中矩。专业二的题目每年都让人眼前一亮又眼前一晕。
同学们在报考的时候都会考虑自己喜欢研究的方向是否和老师一致。我有朋友在考别的专业的时候成绩也很不错但是就是研究计划和老师方向不太一样被刷掉了。但是,考国传还,挺幸福的。。。。我今年准备的研究方向貌似就和所有老师没什么重叠。M老师是研究美国电影、法国电影、日本电影。P老师是研究意大利电影、L老师研究英国电影、明星学、酷儿电影。本来去年我准备研究的是美国电影导演吕美特,但是今年和学姐学长聊了聊,发现国传的学生的确不一定和老师的研究计划吻合。因为之前我就知道L老师收了一个会印度语的学生开始研究宝莱坞电影。个人感觉这么多年,国传老师也出了很多美国电影的相关书籍,该研究的大类都差不多了,有自己想法和个人特长的学生也比较受欢迎。于是我放弃了去迎合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因为我可能本身喜爱哲学都多过一点电影,考研的时候就很迷恋拉康的理论,而且发现拉康理论在电影理论中就存在很多的错误甚至一些老师都在误用。于是就下定决心做了一个拉康和现代电影理论谱系的研究。结果还算挺好。老师也不是很在意你研究的方向,主要学术的功底和知识扎实就可以了。
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电影学系
其实这俩专业我在第二次考研报考的时候还没分家。要报考这两个专业的同学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是否相符。
W老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电影以及香港电影,也带动了整个电影学院对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所以今年专业一也开始大改。(很多人也在抱怨,为啥专业一改成了这样,是不是ZZ任务?其实我想说句公道话,这么做其实是对的。是否过犹不及不清楚,但是从去年考完《步辇图》出来整个走廊那个鸦雀无声的样子来说,中国艺术、文化的确是在某种意义上的被缺失了。是个人可能都能说出来文艺复兴三杰是谁,但是问你中国美术的老祖宗,六朝三杰是哪几位可能都一时哑口无言。)
Y老师 研究香港电影
W老师 研究东欧电影、电影节
G老师 研究中国电影
等等
人文学部(原基础部)
原来的基础部,老师偏向北欧电影研究。考试题型和国传比较类似。
我就仅仅列一些我知道的方向,具体的还是大家多去知网看老师发表过的论文或者私信聊。
但是尽量在报考选择的时候,看好每个专业不同的题型和老师的研究方向。
备考
政治
都说政治是10月份开始就可以了,但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每个人的情况和理想的分数也不近相同。作为一名理科生当年分科的时候我文综成绩还不错,就是很讨厌政治这样强行“洗脑”科目所以选择了理科。开始考研的时候也感觉就是一门纯粹应试的科目,甚至感觉考艺术政治分数高是一种自我屈服。
但是,但是,但是。我想说别这么看政治。因为这两年我在空闲的时间(不务正业)的时候会看一些左派理论家的书和视频,尤其是戴爷在北大的中国电影史的讲解以及诸多西方哲学家基本都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之上。我开始对政治这门课有了重新的观感。。虽然很多人都感觉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导读。
但是一方面,政治里马哲的部分基本是你作为一个学术基础的素养,马克思理论基本方法是在康德、黑格尔这种古典哲学中脱胎而出的,如果深入做学术研究的话,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是齐泽克这些当代的左翼哲学家,都离不开马哲。
另一方面,其实把政治当做一种应试学科主要是因为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准研究者,对于我们自身的意识形态还是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态度。尤其如果你要做中国电影研究,不要只单单被改革开放以来的某种极端右派的思想禁锢住。比如在讨论谢晋电影模式、中国十七年电影这些问题的讨论中,意识形态的探讨就无法避免。作为一个研究者,不要做一个无脑的排斥者或者小粉红。感觉建国后的主流电影过于“那个”。49年之后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兵形象从无到有再到今天某种意义上的消失,如何用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理性探讨的问题。所以真的把政治学好不是简单的在于纸面,而是深入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更好的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和各个时期社会思想脉络的途径。
所以啰嗦那么多,我认为政治学习最好的方法还是兴趣和感受其背后的逻辑。当然,作为考试,不是看政治觉悟有多高,和辩证思维有多好。刷题和巩固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也是比不可少的。
客观题
我是七月份就开始做好每天听课做题的准备了。很喜欢考研老师的课,讲的很有逻辑。然后基本按照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刷完题之后整理错题本。按照遗忘曲线及时进行复习。考研的题考前刷了两遍,考研1000题刷了两遍,临考前考研、考研、考研的模拟卷都尽量刷了,的确很有用,没记错的话考试还碰到了很类似的题。
主观题
很多人孤注一掷背肖四,还是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研一年只有一次,我希望把主动权把我在自己手上而不是看听天由命的概率问题。所以我还是跟着考研的30天背诵,把各个章节的重点主观题背下来。当然,我根本不会背书,我只能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过这基本就够了。除了个别的专业名词你不要弄错,文科考试还是看你核心逻辑的表述是否正确。背题的时候要做减法:肖四也好考研的小黄书也好,去理解核心逻辑然后背框架,每年公众号都会把肖四做这种精简,大家搜一下就好了。答题的时候做加法:政治背后的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当然是我党和中国人民,当今形式来说关键词就那些。就像考研说的一样,在政治考场上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领导人,高屋建瓴把各个大方向把握好写上去,不会太差的。
真不会很差,结果我都挺意外,今年政治考了76。客观题40分(估)主观题36。
英语
今年英语成绩虽然表现的不是很理想,总分62,但是我这次英语的确是出了状况。因为对完答案我阅读理解就错了三个(刷真题的最好状态),客观题估分48,本想着英语接近八十了。出成绩那天人都傻了。不过对于我这个从小英语不好,四级425的人,我还是想和那些感觉自己英语就是不行的人鼓鼓劲。
千万不要感觉自己英语就是不好,只要知道自己就是懒惰就够了。一点一滴好好学习英语,足够你不在考研的路上被拖后腿。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无非是一种约定俗成具有任意性的组合和表意方式。难点在于多,在于望洋兴叹,在于没有点滴的积累就感觉自己不行。
单词
我原来是那种看到machine和medical放在一起都会弄混的人。单词背了多少遍出现在文章也不认识。但是,英语这样的学习就是很漫长的。背单词就是每天的基本功训练,每天背完单词忘了接着背。一边背单词一定要边做题!一定把题里面每个不认识的单词都抠出来。真的,坚持下来,很多那些你背了又忘的单词在被抠出来一两回之后,会让脑子都真的受不了自己就自动把它熟记下来了
。(当然,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的方法只适用于我这种具有记忆困难症的人)当然,背单词学英语有太多的方法和技巧。但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技巧还是勤奋。就像朱伟老师说的,有时候慢一点比较好,这样更快。英语的学习就是一个没有很好感觉的(即时良性回馈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成就感多半在遗忘中烟消云散,只有坚持下来,突然会在一个阶段发现好多单词都认识了,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好了。
语法
这种法则已经被深远的遗忘在了中学时期,但是对于一个想要考好的人来说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尽量还是跟着网课重新踏实的学习一遍,收获总是在很久之后意想不到的。比如,你在之后的阅读中发现长难句不再是天书了,在翻译学术论文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分析出一个具体意义的表述关系。
阅读
技巧性还是很关键的,但是要在你单词和语法的基础上来讲。我英语基本是跟着伟林的课走的。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很重要,要找到关键词和关键的信息表述。很多题型都是固定套路,网课基本都会有一些总结,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反复的刷题去体会那种出题的感觉。十年真题尽量要刷两遍以上,而且不要只追求速度。好好的把自己做过的阅读的单词和做错的题进行总结和思考。我在临考前的快乐居然就是每天做两篇阅读看正确率。
总的来说,英语和政治的分数千万不要拖后腿和不重视(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因为对于北影考研来说,专业一和专业二对于高手来讲也不一定有一个稳定的输出环境(政治英语起码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北影的专业课才是一门玄学)。我这几年考试的研友,一年分高一年分低都很正常。但是总分才是你进入复试的门票。想想那些努力考清北逆袭的同学,最低的门槛英语政治都是七十多分。总分的压力都在接近400分。而且你的初试总分越高真的还是会让老师的
第一印象越好。公共课是进复试的保险,有条件的话,多费点心。毕竟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因为公共课求中得下而无缘复试的例子太多了。
专业一 艺术基础理论
艺术考试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政治还是有考纲和范围,那对于无穷无尽的艺术来说,北影官网列出来的参考书目还不如写上没有范围。毕竟如果真的去把十三本书参考书目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也考不了高分。因为艺术考试或者说北影的艺术考试就不同于其他学校那种把一本教材拿出来做考纲,随便抽几道题来让学生背出来。
这个考试背后的逻辑在于教育考试改革。前几年北影自己出的艺术概论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学教学,赵斌版的艺术概论和考试的方法就很北影。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真正的要对艺术有认识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这两年因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立,赵斌版的艺术概论直接被砍掉了换成了十三本书。但是!这里最为重要的两个字都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参考”。
北影基本不会死考书里板上钉钉的知识点。因为这样考艺术真的是可笑的,只能培养很多知识点在脑子里游荡而脱离艺术创作思考的匠人。
从去年到今年的考试北影的专业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艺术概论中既体现了电影史论的考察,也将出题面覆盖到美术之外的文学、戏剧和较为深入的艺术理论考察中。考到你要“学贯中西”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千万别去背书!去理解,去感受。艺术或者人文学科本来就不应该有一个板上钉钉的本质和同质化的表述方法。作为一个反本质主义者来说,艺术本身
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种流派和思想对艺术的理解都各有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反本质不代表没有本质,学习艺术史论重要的是掌握整个艺术学科的背后历史理论逻辑脉络而培养一个有感知能力有通识素养的人,而不是做一个教材的复读机。不是哪里不会背哪里,而是哪里不会要去搜论文、去查书、在众多的视角中理解“哪里”。
落地的讲,学习专业一首先要准备好中西艺术史论的纲要。
几大类艺术的历史起码要有一个通识的认识,其背后艺术发展的脉络和逻辑要清晰。比如今年的大题考的是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很多人就蒙了,莎士比亚成为了考场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如果稳下来仔细想一想,虽然莎士比亚成为了一个盲点,但是借助整个西方文艺史的脉络来讲就可以很简单把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先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对应用平时学习过的艺术理论去分析那些你看过但已经忘了的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北影的考试就是这样,总会有这种以外的惊喜,因为其背后的本质就是艺术的范围是无穷的,但是整个学科背后的逻辑脉络是共同的。你不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但是整个史论的框架会让你有恃无恐。相信我,学到临考前你都会觉得艺术是学不完的。想要追求高分是好事,但是扎实的框架才是让你在出题范围的概论玄学中保持稳定输出的基石。
而关于理论来说,参考的书目还是要看的,第一是给自己一个放心。第二是同我上面讲政治的逻辑,重在理解、理解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和艺术的逻辑。
《中国美术简史》太全了,要抓住重点,千万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看。美术史关键是要梳理理解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这三大科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看起来中国历史很长,其实唐宋朝之前的画存世的都屈指可数。秦汉的画基本都是墓葬,且只有人物画,山水画是隋朝才发展出来的。这种通识的理解即便会让你即便在考试考了一副你不太清楚都没看过的作品,但是根据这个作品的年代和这个年代的变化来讲你这道题也能写出来一多半了。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 《艺术概论》 王宏建 《艺术学原理》 王一川 。这三本书我大概讲一讲。因为直接入手会很抵触。彭吉象老师是朱光潜的学生,也是中国第一批艺术学的学生。他的《艺术概论》基本是大部分院校的参考教材。读起来也比较通俗晓畅,多读几遍做好整理,可以当做自己理论框架的基石。王宏建的书可以当做彭的补充。不过这本书会让你有种回到戴爷讲的他们年轻时“八大文艺理论家是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的时代感。但是一般会对初学者造成一种困惑,就是用王补充彭的时候会有撕裂感和挫败感。因为艺术的分类和讲述方法不同,很多东西没法在不同的体系一一对应。这里的关键就是,理解且不要尽信书。因为用马哲讲艺术会产生一种形而上学的效果。尤其是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解,你可以在书里找到一种艺术是艺术式的表述。
关于艺术本质论一定要去把西方文艺理论史的脉络把握清楚,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席勒、黑格尔到克罗齐、苏珊朗格以及现代后现代的众多理论家对于文艺理论的阐述有一个通识性的理解。艺术的表述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从不同视角做出的合理解释。而这些不同视角都会成为你今后去思考艺术的方法。而王一川老师的《艺术学原理》可能更加让人崩溃。但是崩溃的我也理解王老师这种用古汉语去重新书写中西方艺术理论的初衷。就像我前面说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主流现况基本上是完全西化的。中国自己传承下来独特的艺术观被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略显式微。但是一码归一码,如果真的去把这本书啃懂下来真不是一日之功。况且如果北影真的出了这样直接把这套系统的题出来也不是大家都能答出来的。所以保险期间还是要看一下,然后大概把他几个艺术系统的分类背一背。其实背后逻辑是通的,只是装上了中国文论的底子。
其他的就是真的要去梳理好别的艺术门类,尤其是文学、戏剧和电影史。无论专业二是不是学电影史论,考北电的话,电影史论还是一个最为基本的知识素养了。
今年稍微有点压分,基本平均分在110多。我今年专业一的成绩对比下来还有点超常发挥。主要可能还是在于在答题的策略上,注重题目知识点的细节,我前面答的都很满,尽量给阅卷老师展示基本功扎实和知识面的拓展。简答论述的话我基本没有按照书上来,都是自己理解之后用尽量有逻辑的阐述写下来的。(因为有的题在两本参考书就是有两种答案也不差我这第三种)。很多人感觉自己不会答题,或者对自己的表述不自信。其实对于艺术理论来讲只要你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对于艺术史的作品,知其先后再分析其本身,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专业二
国传的考题每年都不会让人失望,一定会有让你有吾生有崖,而知也无涯的感觉。
电影学系和文化研究院的题会更加中规中矩一点(稍微偏一点的需要去积累老师研究方向,比如朱石麟和瑞典学派这种)
但是,即便有很多盲区,专业二的备考最关键的还是有一个清晰的电影史论的认识。
先说说书目
很多入门的书,就不一一推荐了
《认识电影》《荣誉》《电影艺术:风格与形式》这些都是基本的了解电影视听语言的书目,闲暇的时候可以看一看。
对于电影史来说
北电的两本小白皮中国电影史和外国电影史一定是需要精读和整理的。这是最基本的知识框架,但是两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比较厚,尽量整理一遍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别电影,为自己知识框架做更好的补充。
李少白老师的《中国电影史》杨远婴老师的《导演的谱系》也一样,内容更加详细作为知识框架的补充。
美国电影是国传老师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考国传的同学一定要看看《古典好莱坞读本》、《电影创造美国》以及托马斯·莎茨的《好莱坞类型电影》《新好莱坞·旧好莱坞》这几本书。学有余力的同学推荐看一看《低俗电影》、罗杰·科尔曼的《剥削好莱坞》。因为除了类型电影,独立电影也是美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一部分,(我面试抽到的题就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和影响,去年也考了卡萨维茨)。
电影理论的话
入门先看陈晓云老师的《电影理论》。然后看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不过戴爷的文笔太好了,电影批评的使用也是深入浅出,看这本书基本就是先去画一个电影批评上限的标杆)然后多去刷论文吧。知网是每日必修,学校用不了可以淘宝上十几块买一个一年的会员。电影理论是电影批评的基础。(顺便说一下今年国传报名的人数被门槛活生生的卡住了,我感觉就是因为和编剧都在文学系,而每年考编剧、表演、导演专业的人数太多了。所以国传是唯一的史论中还要交副教授推荐信、电影批评和论文翻译的。不过就是个门槛,按照要求过了就行,即使感觉对自己写的东西不自信也没事,交了的都过了。)初学者就先把理论厘清,然后对照着论文学习就好。平时多看专业期刊,比如电影学院的学报、当代电影等等。
然后就是我极力推荐的杨远婴老师的《电影理论读本》。这是一部电影理论文献的大合集,不过要都吃透还是需要一定的基础。但是起码比如像近几年考的吸引力电影、特吕弗、齐泽克其中都有涉猎。即使没有理解很深刻,但是书中的大部分理论家都要有一个通识的了解。再深入的就是尼克·布朗的《电影理论史评》,一本小册子,不过很深入的对理论进行理论批评。如果不是对理论很感兴趣也可以不读。我个人是对后理论研究很感兴趣,所以闲暇时间看了很多理论和哲学的书,比如《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拉康哲学映像》。这种闲书还挺费时间理解,但是可能对于“分数上”的性价比不太高。但是对于自己的未来学术研究规划尽量还是有一个方向。我喜欢理论可能理论看的比较多,如果想考文化研究院研究港台电影自己要计划好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这里直接发一下国传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和片单作为参考
http://www.bfa.edu.cn/wenxue/info/1006/1014.htm
主要参考片单,书目肯定读不过来
复试
今年恢复了线下复试,国传的复试基本的流程没变。上午是影评,下午是面试。
影评基本都是列举十部经典或近期热门片目,挑选一个,在2个小时写三千字的影评。我当时写的是《日落大道》。基本就是按照我研究的拉康理论结合黑色电影发展两个方面来写的。只要思路ok就没问题。重头戏还是下午的面试。首先会排好号,一个个的等着进入教室。给你一个座椅,五位老师坐在你的对面。一进场还是会很紧张的。不过老师们都很nice,尽量放松,表现出自信且谦逊就好。
首先,是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简单说一下就好,因为考生比较多,老师们可能也不想耽误太多时间。所以关键信息尽量在简历里面写清楚。
然后,就是英语口语(全程英语)。在桌子上有一张英文杂志,老师会让你先读一下。然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抽题,我从一个信封里面拿出一张纸条。我一看是美国独立电影我心里就乐的不行了,因为我去年准备的研究方向就是美国独立电影。但是我还是和老师说能不能给我一分钟准备时间。我心里过了一遍各个时期的关键人物,基本就是rap了一遍独立电影史。老师看没什么问题就问了一下我的研究计划,我的研究计划基本就是探究现代电影理论拉康理论的误用以及后现代理论下精神分析理论的表述可能,把整个现代电影理论梳理一遍以及他们在拉康理论引用维度上的缺失和当下齐泽克理论的返回,然后讲一下我自己的研究方法。老师感觉没什么太多问题就过了。
可能是运气好,整个面试的专业问题我都没有什么太多的问题,老师都没进行深究。不过老师还是看着我的简历,比较好奇我之前创业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个年纪要考研,不过我感觉整个面试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不卑不亢、自信乐观且真诚谦逊的态度。和老师聊的都很愉快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最后分享一段话。来自于北影文学系已故的李奕明老师的电影文集《拉满生命之弓》
“我在那些伟大的灵魂中寻找真正的生命震颤,他们的灵性在我的内心中涓滴成泉,酿成一片深邃的生命之湖。
那是些在生命的枝丫上比别人多张出一节的天才。我愿意在那些伟大的灵魂沉睡的地方做一块墓碑,我愿意他们在我的心上镂刻墓志铭。”
愿屏幕前的你也能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生命震颤。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资料和辅导可以私信我或加我:pan777q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