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有何背景
陈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有何背景[EB/OL].(2022-12-21)
https://mp.weixin.qq.com/s/qOo9w2uX7368hOv2DkGMxw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有多种背景。跨考生增多的现实、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才类型的调整、个人研究的兴趣等,构成该研究选题的多重背景。
生源分化:研究生教育规模的
扩大促使跨专业考研成为常态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其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1]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7.23万人,在学硕士生17.95万人,[2]至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105.07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3]让人惊叹的是2022年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57万人。[4]招生人数的倍增反映出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促进良好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其中选择跨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已不是个别现象。有学者于2007年对某综合性和某工科类大学两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达47.7%。[5]2020年10月,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就大学生考研话题调查了77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90%学生有考研意向,40%选择跨专业考研。[6]可见,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研究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被关注的。
质量问责:高质量发展要求研
究生教育关注跨考生学习质量
本研究有选题的时代背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于描绘经济发展的新表述,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确立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随后,“高质量发展”被迁移到高等教育政策话语体系中。2020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7]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既为高校学位点建设提供新的要求与目标,又为整体教育生态圈进化提供策略与思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各级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旨归在于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8]库恩说:“如果你只根据学校的资源和学校的声誉来评价一所大学的质量,就遗漏了大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方面——学习,而这才是高校和学生真正做的,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的重中之重”。[9]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质量与其学习适应是密切相关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所必需关注的部分,对提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目标: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符合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有选题的政策背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符合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其研究的兴起不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厢情愿”,它是知识综合化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提升其服务效能和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12]这些文件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成为一种独立的研究生层次人才类型有了较为明确的政策依据。复合型人才具有跨学科的特质,需要在不同阶段学习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融合,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硕阶段接受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国家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高校在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上仍采用相对粗放的培养方式,并未根据跨考生的情况制定相应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与管理措施。对于跨专业研究生而言,更多的只能通过自身努力去弥补本科缺失的专业知识,并没有更为针对性的指导和考核制度。因此,跨专业硕士研究的能力能否在研究生阶段得到充分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个人志趣:笔者跨专业读研的
经历与兴趣促使开展此项研究
本研究还存在选题的个人背景,跨专业读研经历与兴趣使然促使研究的开展。作为一名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拥有文学背景(本科专业为英语专业),跨考进入教育学,两个学科虽同属于人文社科类,但在理论基础知识、学科思维话语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其学习环境是开放式的,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这种转变或多或少对笔者产生影响,让笔者以及身边一些跨专业读研的同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学习适应问题。但笔者深知一个好的选题不能只是个人感兴趣的,也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被社会关注和认可的“真问题”。研究“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既是源于笔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兴趣和思考,也源于社会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完善的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关注。因此,此研究既是符合研究者主观意愿,也是满足现实客观需求的。笔者在本研究中立足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一群体,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教育现实来开展研究,这既能凸显笔者作为研究者的个性,又能满足对教育实践的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tnull_841.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2/t20211228_590672.html
[5]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08):18-22.
[6]中国青年网.大学生考研意愿调查[EB/OL]. http://edu.youth.cn/jyzx/jyxw/202010/t20201019_12535624.htm
[7]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9):1-9.
[8]王战军,常琅,张泽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2):8-15.
[9]张晓鹏.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总体框架的若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2):3-11.
[10]祝爱武.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意义和机制[J].高等理科教育,2020,(03):35-4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