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社会心理学主观题心理考研背背+Day19_腾讯新闻

主观题背诵

正式起航!

不会答题的关键是没记住

其次才是技巧和知识点的融合

跟上小思的步伐

背起来

态度转变的方法有哪些?

(1)信息影响力的提升。尽可能通过高可信度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

(2)态度防卫的回避。立场靠拢;分散注意;惠待。

(3)参照群体的引导。个人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成员必须按照群体规定去做的社会压力、群体的权威性、以及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等,都会促使个人选择与群体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5)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诱导服从。当个体作出了与内心的态度不相一致的行为时,如果没有其他附加的理由可以解释这一行为的话,个体就只能通过态度改变来减少自己的不协调感。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扭转人们日常生活中顽固态度与行为的很好方法。

简述说服的精细加工模型?

(1)陪狄和卡司欧伯的认知反应理论认为,说服可能会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当人们有动机、有能力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驳倒它。

(2)如果人们不花太多的时间去推敲信息的内容,这是人们所采用的是“外周路径”的说服,即关注那些使人不经过很多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本身是否令人信服。

影响态度预测行为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

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偶然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 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5)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6)行为的主动性

主动的行动一般指那些针对态度对象需要付出努力而且明显直接的行为,而被动的行动则指那些隐蔽、间接、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的行为。研究者认为,当人们的态度所指向的行为与被测量的行为在主动性上匹配时,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会升高。

(7)心境的影响

研究证明了在悲伤状态下,人们会采用更精细的加工方式,消耗较多认知资 源。而在高兴状态下,人们的加工过程则更多是自动的,不需要主动控制的。

(8)情境的作用

勒温曾指出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环境在态度影响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L. Festinger,1957)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个体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为了缓解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以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以戒烟为例,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

改变态度。改变戒烟的态度为“我喜欢抽烟”。

增加认知。增加更多一致性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可以让我放松”。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认知变得不那么重要“现在的放松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这样是因为别无选择,“生活压力态度,只有吸烟放松缓解”。

改变行为。使自己行为不再与态度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别人给也不抽”。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1)说服者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靠性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 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受欢迎程度: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2)说服信息的因素

要想说服别人,除了我们自身的特性,还与我们说的话里所包含的信息有关,与此相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说服信息中所提倡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来持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范围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超过上限,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说服信息唤醒的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 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那么人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措施,否定该威胁的重要性,无法理性地思考该问题,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 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在单加工模型中,先呈现的信息有可能成为评判后续信息的推断依据,从而影响说服过程。信息呈现顺序同样也会影响双面说服的效果。

人们首先依据知觉到的信息的专业性来对论据进行评判。当后面的证据模糊不清时,这些基于专家的评判可处于主导地位;当后续的论据能强有力地驳斥之前的信息时,这些新论据将会引导人们形成截然相反的态度。当然,前提是先前的信息能够激活人们用来解释后续信息的判断标准。

(3)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自尊;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在低动机水平下,学生将直接使用先行论据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判断;在高动机水平下,先行论据会影响之后的论

据加工过程,而这个过程再影响最后的态度;

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个体差异,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年龄差异等。

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有研究者认为人们是不可能说服他人的,除非他人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起着主要的作用。

(4)情境因素

说服时的情境也会影响说服效果。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预先的警告会使人产生抗拒,但这仅限于讨厌的信息;二是分散注意,分散注意能够减少抗拒,这样更有利于改变态度。

背诵完成的小伙伴

可以点击【在看】打卡

在评论区记录

打卡天数+背诵心得

— END —

提前了解考试要点

为后期冲刺做好准备

需要跟着勤思系统学习的小伙伴

想要跟上今年最新的背诵活动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