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4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3.猛安谋克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4.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5.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亦称米诺斯文明。根据考古材料,克里特文明可分成两个时期;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和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还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公元前1400年,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入主克里特,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6.大名
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1573),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7.中美上海公报
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主要内容: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国方面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等;美国方面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认从台湾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维持其核优势;同时,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简答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政治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桿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简答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改革的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大增。权势阶层凭借政治和经济特权带头掀起了土地兼并的狂潮,使自耕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承担赋役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政府开支越来越大,只能加重平民的税负。
2.政府财政危机日渐加深。由于土地财政收入日少而开支日增,又加上因边患屡起而军费激增等现象,万历年间的财政异常拮据。
3.流民与起义严重。土地兼并与赋役繁重,导致流民日益增多,并且各地也爆发了规模不一的起义,严重威胁明廷的安危。
(二)内容
神宗即位后,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 “日宗室骄恣,日庶官瘵旷,日吏治因循,日边备未修,日财用大匮。”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1.政治改革。张居正加强官员考核,讲求工作成效。并且推行“考成之法”,“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套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查的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2.军事改革。整饬边防,在任首辅前即主张封扰边达30年之久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大同等地边外设立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加强内地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往来。又调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加强了边防力量。
3.水利整治。张居正起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以“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治水效果。黄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
4.经济改革。他不顾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万历八年(1580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并且包括贵戚田地在内的土地,一律丈量。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田赋折银征收;(2)徭役折银上纳;(3)赋、役银合并征收;
(4)赋役钱粮官收官解。
张居正清查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的直接结果,使明朝财政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和好转。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呈现出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减轻了人丁的负担。这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其改革措施除少部分留下来之后大部分都被废除。
3.解析普鲁士能够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原因
(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容克地主自17世纪以来就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他们不但独占了普鲁士政府、军队中的要职,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财力雄厚的统治阶级。与没落腐朽、暮气沉沉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同,容克阶级虽然在政治上极端反动,然而却是一个富于进取的阶级,他们有力量、有能力支持普鲁士王朝完成统一大业。
(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每年的军事拨款在预算总额中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而且,它的军队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因而战斗力很强。他们的军事统帅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因为普鲁士自从17世纪以来就不断靠对外战争扩大疆域。
(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源泉。
(四)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工作效率高的、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在康德哲学的熏陶下,普鲁士官僚都养成一种自觉的工作责任心,这不仅是普鲁士国力强盛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为它领导全德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容克作为普鲁士的统治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他们多年来就梦想把自己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而且,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和资产阶级一样,也迫切要求统一以便于自身经济的发展。
4.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一)内容。(1)在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2)在工业方面,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利用国内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发展工业,鼓励私营商业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实行了将国内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政策,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手段。(3)在流通方面,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在各地成立国营百货公司等机构,以活跃商业往来。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4)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
(二)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即是苏维埃政权在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尝试失败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5.简述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
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三、论述题
1.论述我们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个阶段。
(一)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
(二)察举制。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故景帝以前,有“吏多军功”之说。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因此,新儒学的代表董仲舒提出正式建立察举制度的主张。他建议由列侯、二千石郡守,每年从地主阶级中推举茂才、孝廉各一人。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之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三)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 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1)内容。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 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六至 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官对 士人德才的评语。(2)影响。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用,其本意“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是中正官往往被大族所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于是九品中正制变成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四)科举制。(1)演变过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 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 (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2)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极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基础。科举制 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
2.论近代中国宗藩体制的瓦解及其原因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制。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秦汉之后,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发达,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时期,朝贡制度发展至巅峰,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程度。然而,进入清代之后,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弱,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1371年,明天组朱元璋明确规定安南、占城、高丽、琉球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他还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
清朝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贡体系,将与周围部族的往来交由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琉球等国被视为独立的外国,与他们的往来,由礼部管辖。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两国建立对等关系,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3.?试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1870-1913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8.1倍。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1860年的8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3300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1.2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200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50万桶,1910年突增至20 960万桶。1895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年创下了生产56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
2014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初税亩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史学界对初税亩中土地税的性质及税亩制本身的历史意义存在着不同看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3.猛安谋克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4. 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5.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亦称米诺斯文明。根据考古材料,克里特文明可分成两个时期;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和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统治克里特岛,还建立了海上霸权,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公元前1400年,讲希腊语的亚该亚人入主克里特,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6.大名
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1573),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7.中美上海公报
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主要内容: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国方面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等;美国方面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确认从台湾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维持其核优势;同时,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二、简答题(每题20分)
1.简答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政治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桿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简答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改革的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大增。权势阶层凭借政治和经济特权带头掀起了土地兼并的狂潮,使自耕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承担赋役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政府开支越来越大,只能加重平民的税负。
2.政府财政危机日渐加深。由于土地财政收入日少而开支日增,又加上因边患屡起而军费激增等现象,万历年间的财政异常拮据。
3.流民与起义严重。土地兼并与赋役繁重,导致流民日益增多,并且各地也爆发了规模不一的起义,严重威胁明廷的安危。
(二)内容
神宗即位后,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 “日宗室骄恣,日庶官瘵旷,日吏治因循,日边备未修,日财用大匮。”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1.政治改革。张居正加强官员考核,讲求工作成效。并且推行“考成之法”,“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套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查的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2.军事改革。整饬边防,在任首辅前即主张封扰边达30年之久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大同等地边外设立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加强内地与蒙古族间的经济往来。又调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守辽东,加强了边防力量。
3.水利整治。张居正起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以“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治水效果。黄河得到治理,漕船也可直达北京。
4.经济改革。他不顾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万历八年(1580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并且包括贵戚田地在内的土地,一律丈量。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田赋折银征收;(2)徭役折银上纳;(3)赋、役银合并征收;
(4)赋役钱粮官收官解。
张居正清查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的直接结果,使明朝财政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和好转。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呈现出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减轻了人丁的负担。这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其改革措施除少部分留下来之后大部分都被废除。
3.解析普鲁士能够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原因
(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容克地主自17世纪以来就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他们不但独占了普鲁士政府、军队中的要职,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财力雄厚的统治阶级。与没落腐朽、暮气沉沉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同,容克阶级虽然在政治上极端反动,然而却是一个富于进取的阶级,他们有力量、有能力支持普鲁士王朝完成统一大业。
(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每年的军事拨款在预算总额中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而且,它的军队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因而战斗力很强。他们的军事统帅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因为普鲁士自从17世纪以来就不断靠对外战争扩大疆域。
(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源泉。
(四)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工作效率高的、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在康德哲学的熏陶下,普鲁士官僚都养成一种自觉的工作责任心,这不仅是普鲁士国力强盛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为它领导全德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
(五)容克作为普鲁士的统治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他们多年来就梦想把自己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而且,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和资产阶级一样,也迫切要求统一以便于自身经济的发展。
4.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一)内容。(1)在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2)在工业方面,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利用国内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发展工业,鼓励私营商业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实行了将国内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政策,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手段。(3)在流通方面,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在各地成立国营百货公司等机构,以活跃商业往来。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4)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
(二)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即是苏维埃政权在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尝试失败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5.简述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三、论述题
1.论述我们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个阶段。
(一)秦在商鞅变法时制定二十级爵。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
(二)察举制。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故景帝以前,有“吏多军功”之说。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而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因此,新儒学的代表董仲舒提出正式建立察举制度的主张。他建议由列侯、二千石郡守,每年从地主阶级中推举茂才、孝廉各一人。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之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三)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 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1)内容。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 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六至 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官对 士人德才的评语。(2)影响。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用,其本意“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是中正官往往被大族所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于是九品中正制变成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四)科举制。(1)演变过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 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 (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2)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极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基础。科举制 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
2.论近代中国宗藩体制的瓦解及其原因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制。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秦汉之后,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发达,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时期,朝贡制度发展至巅峰,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程度。然而,进入清代之后,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弱,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1371年,明天组朱元璋明确规定安南、占城、高丽、琉球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他还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
清朝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贡体系,将与周围部族的往来交由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蒙古、西藏等地与内地的往来,视为国家内务,由理藩院管辖;朝鲜、日本、琉球等国被视为独立的外国,与他们的往来,由礼部管辖。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两国建立对等关系,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3.?试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1870-1913年间,美国的发展速度呈跳跃式进行,工业增长了8.1倍。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191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4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主要的重工业产品中,美国的生铁产量由1860年的8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3300万吨。同期,由于新的炼钢法的采用,钢产量也大踏步向前,从原来的1.2万吨上升到1915年的3200万吨。此外,食品制造和加工、纺织、木材及木材制品工业也成为美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对新兴工业的重视,是美国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石油工业自始就是美国的天下,1860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还只不过50万桶,1910年突增至20 960万桶。1895年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发展更为神速,1914年创下了生产56万辆的水平。
(二)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除了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移民国家的优势、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之外,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值得一提。在这方面,工人出生的工程师泰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制”被普遍运用于工厂企业,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亨利?福特由于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福特主义”的问世使大批种类繁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为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