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追光”人生 被王大珩亲自点将,50岁转战西安

??1956年,我国光学事业开拓者、奠基人王大珩看中了他的潜力,亲自点将,将刚毕业的他招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1981年,他又在王大珩的安排下,前往西安光机所工作。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全身心投入光学事业,作出了很多开拓性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专家薛鸣球。

薛鸣球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研究,是我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主持或参与了1958年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我国第一台大倍率军用观察望远镜、地形一号光学经纬仪、中国第一台长狭缝光栅单色光计、“6711工程”(中国的第一代遥感卫星)光学系统设计等几十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他参与的“150-1”大型电影经纬仪中的“折反射望远系统”研制工作,为长春光机所后来开展的电影经纬仪光测设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入西安光机所以后,他领导组建了空间光学研究室,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相机研制工作,提出了可实现普查与详查两用的新型摄影光学系统的学术思想。

业精于勤,好少年风华正茂

1930年10月18日,薛鸣球出

生于宜兴丰义的一个普通中医家庭。少年时,恰逢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空袭,母亲经常带着他四处逃难。

一次,年幼的薛鸣球同母亲一起藏在树林子里躲避飞机,他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老是被轰炸,我们自己的飞机呢?

母亲的回答是:我们不会造,也买不起。

母亲的答案让薛鸣球深受触动,他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实业报国。

1948年9月,薛鸣球考上了著名的之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专业。然而,刚入学没多久,薛鸣球就被诊断出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回家养病。在家养病期间,他也没有无所事事,身体刚有好转便外出工作,在离家乡一百余里的江苏吴江县平望镇税务所充当征税员,一边补贴家用,一边积累社会经验。

1950年8月,薛鸣球病愈后重返校园。1952年5月,之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在院校合并的浪潮中被并入浙江大学,薛鸣球得知仪器光学是我国的紧缺专业,而这又是他的兴趣所在,已经就读大三的他便毅然选择转入浙江大学新开设的光仪系从头学起。

课上,薛鸣球如饥似渴聆听老师的授课,课后抓紧时间认真复习,课余时间还积极参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出色的表现得到了时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的前身)馆长王大珩的青睐,王大珩亲自点将将他招到仪器馆工作。

光学设计,“两弹一星”显身手

薛鸣球到仪器馆后跟随王大珩、王之江从事光学设计工作,不久便展现出在光学设计上的才华。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受国家测绘局委托研制的“地形一号”光学经纬仪项目,这也是我国独立设计研制的第一台光学经纬仪,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全所上下为这台仪器的问世雀跃不已,都说:“我们登上了大地测量仪器的最高峰!”

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专程到中国科学院参观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走过这台高精度经纬仪时欣然留影,这张照片也成为中科院的历史珍藏之一,一直陈放于中国科学院机关大楼二楼大厅。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大部分研究所都参与到“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中来,长春光机所也及时调整了研究方向,承接了大量与之有关的光学任务。

这段期间,薛鸣球主要参与的工作包括:用于核爆观测的高速摄影机改装任务,该仪器在核爆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有价值的核爆数据;用于跟踪测量飞行器飞行轨迹的“150-1”大型电影经纬仪光学系统研制任务,主要参与了项目总体组的论证工作,着力于高级色差的校正方向,促进了我国各种大型靶场光学测量装备顺利研制;“6711”工程中卫星相机研制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长焦距半复消色差设计,解决了高级色差校正、中心遮拦、杂光防止、工艺实现等难题,该系统在中国第一颗地面回收卫星侦察相机中得到应用,所摄图形清晰,效果良好。

在“两弹一星”这段艰难的科研攻关岁月中,薛鸣球和无数科技工作者一样,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圆满完成了国家各项科研任务。

能够将所学用于国家所需,也是薛鸣球感到最高兴、最自豪的事。有了这段经历的锤炼,薛鸣球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光学设计思想。

遨游太空,空间光学谱新篇

1981年的一天,王大珩找到薛鸣球,告诉他说,西安光机所所长、光学专家龚祖同希望调他去西安工作。慎重考虑之后,已经年逾五旬的他决定放弃在长春的事业,服从组织安排,前往西安协助他一直很尊敬的龚祖同开展工作。

1984年,薛鸣球成为西安光机所的第二任所长。1986年,国家确定《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随着该计划的实施与展开,中国进入到了高技术领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薛鸣球凭着多年科研一线工作经验,敏锐地意识到,空间光学将是一个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1992年,薛鸣球担任了可见光普查相机项目副主任设计师。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他提出了采用非球面代替球面光学系统方案,带领项目组完成了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其设计成果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成功应用,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空间光学仍然是西安光机所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学科。薛鸣球提出的有关空间光学学科发展的系列思想和关于非球面光学设计的创造性见解,在空间相机轻量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推动了我国空间光学的跨越发展。

教书育人,培养光学接班人

除了参与相关科研工作,薛鸣球最重视的就是为光学设计专业培养后备人才,他的目标是要带出一支能够独立钻研、攻关光学设计的人才队伍。

在长春光机所早年举办的光学设计培训班上,薛鸣球从带学员、进修生开始,手把手教会了一批光学设计人才,包括蒋筑英、姜会林、翁志成、韩昌元等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为了光学界的科研骨干。

期间,薛鸣球还参与整理、编辑、出版《光学设计理论基础》《光学设计论文集》两部专著,为光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实施途径,这些工作对促进我国光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到西安光机所后,薛鸣球同样重视研究生培养,他常常参加在各地举办的招生咨询会,为光学事业寻找好苗子。

1999年,应苏州大学的多次盛情邀请,薛鸣球来到了苏州大学,准备在这里继续发挥他的余热,为培养光学人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除了为研究生上课,还亲自为学生们修改研究论文和报告,指导他们在相关单位实习,带领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们犯了错误,他也不批评人,学生们形容薛鸣球的育人方法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般的言传身教。

薛鸣球爱护年轻人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他喜欢朝气蓬勃的面庞,真心实意认为青年人就是祖国的未来。只要一有空,他都要去参加开学典礼,每一次都要精心准备讲稿,告诉学校和青年人,他是多么希望年轻人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将来都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薛鸣球对苏州大学光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不仅帮助苏大引进了余景池、余建军等光学界的中青年人才,还请来了他的老搭档、老朋友,曾一同在长春工作过的光学专家潘君骅院士为苏州大学助力。通过他的努力,苏州大学的光学学科与全国光学界的联系更加紧密。2002年,苏大光学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3年,学校获得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闲暇时间,薛鸣球还把自己在长春光机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和西安光机所授课心得整理成册,形成了《仪器光学》讲义。这本讲义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被誉为光学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影响了一大批光学设计从业人员,许

多受过薛鸣球指导的光学科技者,在教授学生时也常将这部讲义作为重要参考。

薛鸣球院士把毕生奉献给了中国光学,我国光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他的贡献,他的学术生涯也成为我国光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很深造诣,能独立解决国家需要的各种实际光学系统的设计,对国家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作出了相应的重要贡献。他在光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上有创见。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代光学设计学科代表人物之一”,王大珩对薛鸣球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文:胡晓菁,中国科学院大学,薛鸣球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项目负责人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