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15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2015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二、名词解释

1.日书

古代占卜时日吉凶的数术之书。《日书》曾广泛流传于战国、秦汉之际,但内容依其地域、时代而各有不同,主要是因为古代日者流派众多,其推算时日吉凶的方式亦不一致。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有《日书》甲、乙种,内容十分丰富, 有建除、裁衣择日、五谷择日、丧葬择日、出行择日、见官择日、动土择日等内容。其中大部分为后代已失传者。《日书》保存了不少珍贵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历法、风俗、宗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护乌桓校尉

汉代主管乌桓、鲜卑少数民族事务的职官名。简称乌桓校尉。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奴役乌桓的匈奴贵族后,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遂置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专门负责有关乌桓的事务,其下属官员有长史、司马等。王莽时乌桓降匈奴,罢置。东汉光武末年班彪建议复置。

3.参军戏

唐宋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源于秦汉的俳优。关于参军戏的具体形成时期有东汉说、后赵说、唐说等观点。参军戏有一定的角色。由参军(被戏弄者)和苍鹘?(执行戏弄职务者)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或动作,见于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参军戏表演时主要是引人发笑,借此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本是仅有科白的戏剧表演,但后来在民间也渐渐结合了歌唱,到中唐时参军戏已由纯科白的滑稽表演,发展成为有白有曲的戏曲了。宋时参军戏也称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4.驱准保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瓦剌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派遣部将大策凌敦多布率领蒙古兵,从新疆南部的和田出发,翻越荒无人烟的昆仑山山脉,取道后藏阿里,一举攻占拉萨,袭杀拉藏汗,乘机控制西藏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新出现的边防危机,清军两次入藏“驱准”,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合青海蒙古诸台吉,分兵两路进藏,逐大策凌敦多布,命拉藏汗旧臣治理前后藏。清军两次入藏“驱准”,结束了漠西蒙古挟持达赖割据自重的局面,开创了清廷直接控制西藏地方政权的新时期。

5.梁方仲

近现代著名经济史学家。广东番禺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34-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1948-1952年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1952-1970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明代财政史,更是鞭辟入里,多所创见,成绩斐然,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明代粮食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等。

6.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7. 忠王李秀成自述

1864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供词。李秀成在“自述”中自称“罪将”,并提出“招降十要”,表示愿为清朝招降太平军余部;但以较多篇幅记述了金田起义、天京内讧、六解京围、反侵略斗争、天朝十误等太平天国历史和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原稿七十四页,约三万六千字,有曾国藩亲笔删改多处。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于李氏所述之讹误有所订正。

8.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9.国民会议运动

1923-1925年以召开国民会议为目标的政治运动。1923年曹锟贿选宪法制定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予以抵制,并呼吁召开国民会议,重新制定宪法。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大计。11月7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传》,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反帝反军阀的主张。在国共两党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形成了国民会议运动。段祺瑞为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于1925年2月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国共两党为同善后会议作斗争,于3月1日在北京举行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然而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会议未能如期召开。

10.四清运动

1963-1965年在城乡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到1965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前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规定(草案)》 (“后十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作为指导运动的文件。起初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小四清”为主,后来发展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四个方面,统称四清运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三.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

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无论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还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都意味着天下不再是皇帝一人的,比君主独裁无疑是进步的,适应了历史发展,应予肯定。同时还应指出,这是皇帝与士大夫集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共同统治、共享富贵的关系,利益一致,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人民。宋神宗与文彦博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在讨论变法时,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士大夫与百姓是对立的,士大夫的利益是第一位的,皇帝应首先考虑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这就是共天下的阶级实质。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安史之乱、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跨区域毛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唐王朝。该问题可以与市民社会相结合。

唐代以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城市中阶级等级差别明显。城市中,大部分居民为政丵府官员及其随从,产品经济在人民生活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商品经济,有限的工商业者被“坊市制度”严格束缚,缺乏活动的自由。这种情况下,政治在城市生活中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这种社会难以形成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中下层居民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增强,原来属于城市生活的下层——工商业者逐渐演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

【榷盐法】唐中期实行的食盐专卖制度。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建议实施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立盐院,居民凡以产盐为

业者,可以免除徭役,隶属于盐铁使;所有盐业由国家统一经营,私自煮盐者判罪。宝应六年(761年),刘晏为度支盐铁使,对以上专卖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专卖与征税兼用的制度。其具体做法是:撤消非产盐区的盐官,只在产盐区设盐官;统购亭户(产盐户)生产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食盐的流通税包括在盐价之中;商人缴纳盐款后,任其运到各地出售。榷盐法的推行使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长。

唐中期(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纳税,赋税按户等高低征钱,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舍人税意味着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生控制有所松弛,行商也要纳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近现代地方自治起源,演变,影响?

(一)内容: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嗣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

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 《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

(二)评价: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既体现了近代的民主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舞弊、刮民、铺张等现象,民众对地方自治事务的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的困难,使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或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因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成效。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一)1928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主要采用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种,不许土地买卖。1929年4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等。

(二)1930年冬,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阶级路线: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三)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根据地深入普遍的掀起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各解放区普遍的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农民则必须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四)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五)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

2015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二、名词解释

1.日书

古代占卜时日吉凶的数术之书。《日书》曾广泛流传于战国、秦汉之际,但内容依其地域、时代而各有不同,主要是因为古代日者流派众多,其推算时日吉凶的方式亦不一致。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有《日书》甲、乙种,内容十分丰富, 有建除、裁衣择日、五谷择日、丧葬择日、出行择日、见官择日、动土择日等内容。其中大部分为后代已失传者。《日书》保存了不少珍贵史料,对于研究古代历法、风俗、宗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护乌桓校尉

汉代主管乌桓、鲜卑少数民族事务的职官名。简称乌桓校尉。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奴役乌桓的匈奴贵族后,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遂置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专门负责有关乌桓的事务,其下属官员有长史、司马等。王莽时乌桓降匈奴,罢置。东汉光武末年班彪建议复置。

3.参军戏

唐宋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源于秦汉的俳优。关于参军戏的具体形成时期有东汉说、后赵说、唐说等观点。参军戏有一定的角色。由参军(被戏弄者)和苍鹘?(执行戏弄职务者)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或动作,见于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参军戏表演时主要是引人发笑,借此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本是仅有科白的戏剧表演,但后来在民间也渐渐结合了歌唱,到中唐时参军戏已由纯科白的滑稽表演,发展成为有白有曲的戏曲了。宋时参军戏也称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4.驱准保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瓦剌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派遣部将大策凌敦多布率领蒙古兵,从新疆南部的和田出发,翻越荒无人烟的昆仑山山脉,取道后藏阿里,一举攻占拉萨,袭杀拉藏汗,乘机控制西藏地方政府。为了应对新出现的边防危机,清军两次入藏“驱准”,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合青海蒙古诸台吉,分兵两路进藏,逐大策凌敦多布,命拉藏汗旧臣治理前后藏。清军两次入藏“驱准”,结束了漠西蒙古挟持达赖割据自重的局面,开创了清廷直接控制西藏地方政权的新时期。

5.梁方仲

近现代著名经济史学家。广东番禺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34-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1948-1952年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1952-1970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明代财政史,更是鞭辟入里,多所创见,成绩斐然,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明代粮食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等。

6.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7. 忠王李秀成自述

1864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供词。李秀成在“自述”中自称“罪将”,并提出“招降十要”,表示愿为清朝招降太平军余部;但以较多篇幅记述了金田起义、天京内讧、六解京围、反侵略斗争、天朝十误等太平天国历史和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原稿七十四页,约三万六千字,有曾国藩亲笔删改多处。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于李氏所述之讹误有所订正。

8.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1919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9.国民会议运动

1923-1925年以召开国民会议为目标的政治运动。1923年曹锟贿选宪法制定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均予以抵制,并呼吁召开国民会议,重新制定宪法。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讨大计。11月7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传》,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反帝反军阀的主张。在国共两党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形成了国民会议运动。段祺瑞为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于1925年2月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国共两党为同善后会议作斗争,于3月1日在北京举行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然而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会议未能如期召开。

10.四清运动

1963-1965年在城乡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又称四清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到1965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前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规定(草案)》 (“后十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作为指导运动的文件。起初以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小四清”为主,后来发展到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四个方面,统称四清运动。运动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三.论述题(4选3,每个40分,120分)

1.“王与马共天下”,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皇帝“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无论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还是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都意味着天下不再是皇帝一人的,比君主独裁无疑是进步的,适应了历史发展,应予肯定。同时还应指出,这是皇帝与士大夫集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利用、共同统治、共享富贵的关系,利益一致,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人民。宋神宗与文彦博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在讨论变法时,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士大夫与百姓是对立的,士大夫的利益是第一位的,皇帝应首先考虑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这就是共天下的阶级实质。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安史之乱、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跨区域毛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唐王朝。该问题可以与市民社会相结合。

唐代以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城市中阶级等级差别明显。城市中,大部分居民为政丵府官员及其随从,产品经济在人民生活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商品经济,有限的工商业者被“坊市制度”严格束缚,缺乏活动的自由。这种情况下,政治在城市生活中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这种社会难以形成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中下层居民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增强,原来属于城市生活的下层——工商业者逐渐演变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最终导致市民阶层的形成。

【榷盐法】唐中期实行的食盐专卖制度。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建议实施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立盐院,居民凡以产盐为业者,可以免除徭役,隶属于盐铁使;所有盐业由国家统一经营,私自煮盐者判罪。宝应六年(761年),刘晏为度支盐铁使,对以上专卖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专卖与征税兼用的制度。其具体做法是:撤消非产盐区的盐官,只在产盐区设盐官;统购亭户(产盐户)生产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食盐的流通税包括在盐价之中;商人缴纳盐款后,任其运到各地出售。榷盐法的推行使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长。

唐中期(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纳税,赋税按户等高低征钱,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简化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舍人税意味着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生控制有所松弛,行商也要纳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近现代地方自治起源,演变,影响?

(一)内容: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嗣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

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 《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

(二)评价: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既体现了近代的民主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舞弊、刮民、铺张等现象,民众对地方自治事务的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财政的困难,使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或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因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成效。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一)1928年12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苏维埃政府所有,主要采用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种,不许土地买卖。1929年4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等。

(二)1930年冬,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阶级路线: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三)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根据地深入普遍的掀起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各解放区普遍的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农民则必须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四)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五)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着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