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引争议,“双一流”考去“双非”为哪般
什么是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指的是以考研学生本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的身份、等级,作为判定的依据。从“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到“双一流”高校,这是“正向考研”。而从“双一流”高校到普通院校,则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流”,就是这里说的“逆向考研”。
文仔认为所谓的“逆向考研”并非是为打破唯名校论,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能考985/211的研究生谁愿意去考双非的呢?你自己破除“名校崇拜”也改变不了社会企业对名校学生的青睐呀?
“逆向考研”最具影响力的消息之一,就是去年年底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显示,不少来自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考入该校;广州大学公布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也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许多“双非”院校也成了考研的“香饽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
当时,上述消息
一出,也引起了一波热议,还有同学对这些考生表示惋惜。
然而实际的原因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为了更快获得一张研究生学历,当然不排除即使身在985/211院校却不上进混日子考不上好学校的研究生只能去双非的人。这种“逆向考研”更多的是有自知之明的明智之选,你惋惜也没用,不是所有的重点学校考研的同学都能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因为名额有限!
1
哪些情况会选“逆向考研”?
大家可能会想,是什么人或者什么情况下会选择“逆向考研”呢?
1、某些双非院校虽然不出名,但是专业办的好,就业有优势。
2、考上研究生成为部分报考者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
3、在职人员或多战学生无法考上双一流高校,为降低考研难度,准备“考公”或就业。
4、学校是双一流但自己的专业不是,想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考研的。
5、受“不看学校看学科”理念影响。
文仔觉得“逆向考研”这个看似“妥协”的选择,其实更有可能是自己对学科和学校的理性思考。
虽然的确有一些“逆向考研”的学生,但这些考生做这样的选择从理性上说也是更务实的想法——能力,专业,所在城市以及就业。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研生还是会考虑“正向考研”。
2
“逆向考研”与考研“内卷”
“逆向考研”的背后其实是考研的严重“内卷”,一方面是疫情与就业的艰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下的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高校部分专业研究生复试线逐年攀升。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进复试标准成为了普遍现象。要知道新传专硕满分500分,4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意味着该专业竞争形势极其激烈。而类似“卷”的考研专业还有很多。
即便“逆向考研”还有一重积极意义在于打破唯名校论,但这与满足个体发展意愿并无太大关联。名校的招生人数有上限,与其过度努力冲刺名校,不如选择匹配个人能力的目标院校。
3
“逆向考研”与专业为王
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
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主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那这么看来,这些“逆向考研”的优等生可能并非只是为了确保考上,更向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
看看那些双一流学校的天坑专业生化环材的本科同学就业处境,其实就不难理解大家对热门专业的追求,对现实就业的选择。
当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用脚投票,势必向热门强势专业靠近。“双一流”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角斗场”,比如计算机、电子、金融等。为了保险并“避开未来在所谓冷门专业上就业”,逆向考研很多是向“难度相对低的热门专业集结”,学校名头多大甚至是退而求其次。毕竟有些一流的高校它也不是所有专业都很强,那势必会在院校和专业上有所侧重。
4
“逆向考研”与人才焦虑
至于那些说“逆向考研”的学生挤占了他们的考研机会的说法,与52岁大爷考上大学被批“浪费教育资源”如出一辙。
人才焦虑,本是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忧国忧民思想。它以大学生稀缺的那个年代为坐标,并“妄图”以个人的“正确意志”去规划出更好的人才流动模式。然而,人的选择与人才的流动是尊重人才市场的。在个别高校无序扩招、技能人才资源紧张的当下,这种焦虑是盲目的。
换个角度看,这种“逆向”流动,对于加强“双非”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益。也能倒逼着“双一流”高校居安思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逆向考研”只是综合考虑得失后作出的个人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逆向考研”,我们竭力奔赴的,不过都只是一个“正向人生”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