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进击的打工人——大龄青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研指南(进击的求职者)

考研,还是不考?
2022年的年初,在新年计划的第一页,写下这句疑问后,犹豫了一会儿,我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不是个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长期在重点线上下徘徊,本科二本,毕业后进入体制内,至今工作十年,目前在四线小城市级部门上班,不是学霸也非学渣的普通打工人,对于考研这件事,算是下了不小的决心,也花了不少的努力。
一年之后,查完分的刹那,不禁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欣慰和自豪。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我报考的,是浙江大学的mpa(公共管理硕士),属于非全日制双证研究生,统考笔试总分222(满分300),管综143,英语79,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去年10月参加了提前面试拿到a资格,参照往年的国家线(180左右),不出意外是预录取状态。
在这篇浓缩了一年备考经验的指南中,我将以q&a的形式,罗列在职人士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时,普遍会遇到的十个问题。
我认为,任何学习的经验贴,如果贴满了“速成”“高分”“轻松”之类的标签,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意义,就只是在凡尔赛。因此,在这篇帖子里,我会以一个接近零基础起步的普通考生视角,梳理考研小白从报考到入学的全过程。希望它对想要考研或正在考研,特别是对非全日制并不了解,但有意向自我提升的打工人,能有一个全面的科普和 助。


以下是正文前的一些tips:
1.这篇经验贴属于扫盲性质,偏整体和宏观,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不一定完全准确,如果有什么硬伤,还请大家 忙指出修改。
2.本文的主体,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的对象,是已经工作若干年的在职群体,对于想考全日制研究生,或者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参考意义可能不大。
3.目前,我还处于坐等录取通知书的阶段,并没有开学,对于入学后的一些具体问题,暂时还无法回答,等到正式上课后,还会继续不定期更新。
4.文中没有提到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尽力回答。
5.本文约1.5万字,篇幅较长,干货较多,每个问题最后会有简略的总结,可以先一键三连,后挑重点看。


以下是本文的目录:
一、要不要/值不值得/有没有必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与全日制的区别在哪?三: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四:考试考什么?难度大吗?五:报考条件和流程是怎么样的?六:学费多少?平时怎么上课?包住宿吗?怎么毕业?七:可以自学吗?要不要报培训班?八:有什么好的备考资料推荐?九:有什么备考经验可以分享?十:提前面试/复试该怎么准备?番外:大龄打工人考研的一些碎碎念以下是正文。


一、要不要/值不值得/有没有必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知乎搜索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最多的问题不是该怎么考,而是集中于“要不要考”之类的困惑。这反映了在职打工人对待非全的普遍心态:可以考,但似乎没必要?

相比于考研主力大军对升学与就业有明确的需求,考非全的动机就要模糊的多了。在备考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有报考的想法,有些也短暂地付诸过行动,但大多都是三分钟热度,几乎没有活着抵达考场的。说到底,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考非全,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很难在生活不易的成人世界中坚持到最后。
因此,我最想传达的一点是,和隔壁全日制的残酷内卷不同,对于打工人来说,怎么看待考研,比怎么准备考研更重要。想清楚了为什么要考研,并能把信念贯彻到踏入考场的那一天,就已经成功了。
大体来说,考非全的动机大概有三类。

(一)求职就业的敲门砖

在学历水涨船高的大环境下,对于还没有就业的人,考非全的性价比是不高的,虽然国家明确全日制和非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用人单位在招录的时候,还是不免会有区别对待。如果是单纯为了就业,能读全日制的肯定都去考全日制去了,也不太会考虑来考非全。

(二)升职加薪的加分项

对于遇到升迁的瓶颈,或者学历的硬杠杠,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职场的竞争力,或者是往高处跳槽的人来说,文凭当然是个加分项,但也不会是卷赢别人的决定性变量。而且加上备考时间,非全顺利毕业至少也要三四年的时间,所以如果在升职上碰到学历的硬杠杠,那么读个非全对长期的事业规划还是有 助的,但是想短期内靠文凭咸鱼翻身,也是不太靠谱的事。

(三)自我提升的磨刀石

圆曾经名校梦,拓展社会人脉,获取高校资源,业余充电补课,提升学术素养,开拓格局眼界,重返校园生活等等,都属于对自己的磨练提升,也是读非全最大的价值所在。
一方面,高校里有体系化培养,是职场之外提升能力素质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打工人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积累,回过头来重新回归校园,在将知识、人脉这些资源转化为成长的经验值上,是更有效率的。非全的含金量,主要就体现在这些自我投资带来的价值转换上。
也许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会动过辞职去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念头,网上也有一些大龄青年回炉再造的帖子,我觉得真没必要。不是说全日制不好,而是有非全日制这个更适合打工人的赛道,辞职去梭哈一个文凭,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种智慧,只是在转移和逃避当下的困境。

考研人数一路狂飙,但录取率普遍在30%以下
说白了,在学历不断贬值的大环境下,对于业已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打工人来说,期望靠一张文凭就能改变命运的心态,说的好听些,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说的难听些,是一种包治百病的懒惰。
一纸学历,终究只是工具,是手段,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不是要追求的目的本身,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文凭能够代替你自己,能成为改造人生的魔法棒——要不要考非全,关键不在于学历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要不要考非全,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这也是我最希望传达的一点。

总结

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有就业或升职刚需的人来说,性价比不高,适合读非全的,是工作比较稳定,想在兼顾读书和上班的前提下,有志于在学历、知识结构、人脉资源等方面进一步自我提升的打工人。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与全日制的区别在哪?在2017年之前,研究生的教育市场是比较混乱的,硕士的获取方法有5月的同等学力申硕、10月在职研究生联考和12月的考研,很多所谓的硕士其实并没有研究生的学历,这种单证硕士入学和毕业的门槛都很低,因此有很多“花钱买学历”的说法。
因此,在教育部对研究生统考制度进行改革后,10月的在职研究生联考和12月的考研进行了合并,在俗称的研究生类型上,取而代之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因此要弄清楚非全是什么,需要对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有大致的了解。
简单来说,国内的研究生分为两种,统招和非统招,统招的硕士分为学硕和专硕,专硕又分为管理类和非管理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统招下的两种授课类型。下面分别解释。

(一)非统招

即同等学力申硕(意思是证明自己有和研究生同等的素质能力),类似以前俗称的“在职研究生”,可以理解为考研的临时工。特点是不用参加全国统考,只允许在职人士就读,2年毕业,但只能拿单证(硕士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因此对就业和升职的价值比较小。

同等学力申硕报考流程

(二)统招

即俗称的“考研”,需要参加每年12月的全国统考,2-3年毕业拿双证(学位证+毕业证),受用人单位承认。

(三)统招里再细分

有偏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学硕,均为全日制),重视实践和应用的专业学位硕士(专硕,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两种。
注意,只有专硕才有非全日制,因此打工人只能读专硕!

(学硕与专硕的更多区别请看这里:https://yz.chsi.com.cn/kyzx/bkzn/202209/20220913/2038750758.html)

(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两者都属于考研的正式工,都要参加12月的统考、都要划线录取、都是学院的老师上课、毕业都要过论文答辩、拿到的都是法律效力一样的双证,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每天呆在学校里上课,一个是在周末等时间灵活上课,同时非全的毕业证上印的是“非全日制”。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更详细的区别请看这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460201/answer/2479505228)

(五)非全日制的专业

还有管理类和非管理类之分,会在后面的专业选择里讲到。

总结

对于想兼顾工作和读书的打工人,有两种读研的方式,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只有单证(学位证),只要想拿双证(学位证+毕业证),就必须参加12月的全国统考,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打工人拿双证唯一的方式。全日制(全脱产)和非全日制(非脱产)只是两种不同的读研方式,他们的招考方式、毕业流程、所获证书与法律效力等等都是一样的。


三: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一)报什么学校?

要综合考虑知名度、学费、距离、分数线等因素,985、211等在教学质量和平台资源上会有明显优势,但分数线和学费也高,每周往返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也要考虑在内。对于打工人来说,也不一定非名校不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拥有自主划线权的34家高校,代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头部市场

(二)报什么专业?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目录数量要远远少于全日制,主要分为管理类和非管理类两种。
1.管理类
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就是平时经常能看到的mba/emba,主要面向企业商界人士)、公共管理硕士(mpa,适用群体主要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工作的)、工程管理硕士(mem,建筑、it、工业等行业)、会计硕士(mpacc)、旅游管理硕士(mta)、图书情报硕士(mlis)、审计硕士(maud)七大专业。

管理类七大专业
管理类专业是读非全日制的主流选择,招生的学校和学生数量多,社会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高,总体泛用性强,适合大部分打工人。
2.非管理类
主要包括心理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
这类专业主要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开设,开设的学校和招生数量都相对较少,考试难度也更高,适合专精这几个行业的人就读。

总结

读什么学校要权衡自身条件,有条件的尽量选择名校;专业上,管理类(mba、mpa、mem、mpacc等)是主流选择。具体的专业目录上可以到研招网,或者学校每年10月发布的招生简章里查阅。


四:考试考什么?难度大吗?虽然都是参加12月的统考,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分开录取,考研考的也是两张卷纸,非全日制的难度和竞争要远远低于全日制,难度系数也是考研中最低的。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

(一)笔试(初试)

管理类联考的笔试考两张卷纸,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管综)与英语(二)。管综又分为三个科目,数学,逻辑和写作。

管综
1.数学(75分)
主要考代数、几何、数列、概率这些初高中的知识点,没有高数,难度大概是高一摸底考试的水平,属于死去的回忆突然开始攻击我,是需要重点复习的大头部分。
2.逻辑(60分)
管理类联考独家特色科目,但不涉及逻辑学的专业知识,属于对日常思维的抽象概括,这个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知识点比较少,保底分很容易拿。
3.写作(65分)
写两篇作文,论证有效性分析(600字)和论说文(700字),前面的是当杠精,批驳文章中的逻辑错误,后面是材料作文,跟申论类似,属于一“破”一“立”,只要中文水平在线就没太大问题。

英语
4.英语(二)(100分)
那一天,人类回想起了被英语支配的恐惧……管理类考的是英语(二),跟隔壁考研的英语(一)比起来属于四六级的区别,题型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即使英语渣渣如我,背背单词刷刷题也是能搞定的。
非管理类联考和管理类不同,和全日制考试类似,要考英语、政治和专业课,难度要高于管理类联考,但低于全日制。

(二)面试(复试)

由学校自行组织,不同学校和专业的复试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主要有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一些复试还有套娃的笔试环节,具体要去报考的学校了解。由于疫情影响,我参加的是线上的结构化面试,今年各大高校都会恢复线下的面试,这里也是和前几年差别最大的地方。
划重点:很多学校,特别是985、211会有“提前面试”这个环节,在下面的报考流程中再细讲。

总结

非全日制的考试难度偏低,笔试考数学、逻辑、写作、英语四个科目,数学和英语是重点;面试比较常规。对于打工人来说,并不需要恐惧难不难的问题,如何在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一直保持好备考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五:报考条件和流程是怎么样的?

(一)报考条件

普遍意义上管理类专硕的报考条件如下,基本要求是本科毕业工作满3年,大专毕业工作满5年,但是不同学校也会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报考条件,这些在院校每年9、10月份发布的招生简章里都有明确说明。提醒一下,多看招生简章。

(二)正常报考流程

9月-10月:报名→11月:现场/网上确认→12月:考研初试→次年2月:查初试成绩→次年3-4月:复试→次年6月:发录取通知书→次年9月:入学。

(三)提前面试流程

很多学校为了自主挑选生源,会从招生计划中划拨一部分名额出来开展提前面试。

1.什么是提前面试?
顾名思义,就是把复试环节提前放到了12月的笔试之前,先面试后笔试(有些一流学校只有提面,没有常规复试)。提前面试的意义在于,提前获得优秀资格后,笔试达到国家线就能预录取,次年4月的复试也就不用参加了。

2.参加提前面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减轻笔试压力,正常的复试是要拿笔试成绩刷人的,而且复试线一般都会比国家线高,拿到提面的“内定”名额就大大降低了笔试的难度。
比如,浙大2022年mba和mpa复试准入资格分别为180分/195分,而国家线仅为170分/178分,过了提面相当于少考十几分就能上岸,也不用再到复试里去跟人家卷了。

近五年的mba和mpa国家线
而且,不同学校、专业的提前批/正常批录取比例不一样,提面批比例越高,正常批的竞争就越大。
还是以2022级浙大为例,mpa的提前批因为只占了不到3成,所以复试压力相对小,复试上线285人,拟招录252人,上岸比例接近9成;但mba的提前批则超过5成,相当于一半的坑在你去复试前就已经被占完了,剩下的231个坑有325人抢,你说卷不卷。

2022年浙大mba招生名额,提前批占了一半多
然后,是缩短备考周期,12月笔试完之后就可以坐等成绩了,也就不用再继续花心思应对4月的面试了。
最后,是可以在报名前参加多个学校的提面,为报考增加一点灵活性,比如过了a但没有过b的提面,报考的时候就可以倾向报a学校,对于有明确学校取向的可以忽略这条。
3.拿我参加的浙江大学mpa的提面为例
2023届计划招生315人,提前面试有100个名额,大概有600人报名,筛选后实际250余人参加,结果分a/b两类各100人。拿到a的只要笔试过了国家线就可以等录取了,但如果没有过国家线,那么拿到b的就可以按次序递补。比如a里有30个没过国家线,那么就有30个b可以得到a的同等待遇。没有参加提面的,就要等浙大公布复试线之后再参加次年的复试。
不过,不是所有学校和专业都有提前面试,提面的具体要求和应对会放在后面详细讲讲。

总结

10月报名,12月笔试,3-4月面试,9月开学。提前面试是将面试放在了笔试前,可以大大减轻笔试压力,有条件的一定要参加。


六:学费多少?平时怎么上课?包住宿吗?怎么毕业?

(一)学费多少?

学费是打工人选择学校时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毕竟非全日制的学费要比全日制贵很多。
从学校上看,名校与普通院校有肉眼可见的差距;从专业上看,mba又比其他专业贵了一个档次。一流院校的mba普遍在30万以上,其他专业也要10万起步,普通院校在两三万到十来万左右。
下面搬运几张全国和浙江省内学校的学费图,几年的学费加上吃住行也不算小数目了,还是根据经济水平量力而行。

(二)怎么上课?

周末授课加不定期的社会实践为主,对于打工人来说,注定要在两三年里牺牲很多周末的时间了。具体的课表可以去学校的官网上查。
这里贴张浙大mpa的课表供参考。每年分春夏和秋冬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大概3个月、8个周末的课程,周末上两整天的课,早9晚5午休1小时,加上各种社会实践和杂事,整体安排还是比较紧张的。

浙大mpa课表
浙大mpa课表
关于线上教学,疫情之后肯定都恢复线下上课了,即使有线上,我也不是很推荐,因为会失去很多认识同学、拓展人脉的机会。

(三)包住宿吗?

大部分学校不转户口、不转档案和组织关系、不安排住宿。

(四)怎么毕业?

和全日制基本一样,2-3年的学制,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修不满学分或者论文不过关的话,也可以选择延毕。所以不要抱着“混”个两三年反正都能毕业的心态,不然很可能被导师教做人。

总结

考试只是读研第一步,对于打工人来说,入学之后还会碰到很多实际问题,包括周末上课要来回、吃喝拉撒要自费、毕业论文要头秃等等,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七:可以自学吗?要不要报培训班?有考试的地方,就有培训的买卖,有培训的买卖,就会有自学还是报班的问题。
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自学能力、备考周期、时间投入都不一样,我的情况是,笔试跟着免费课程自学,面试报了个线下班,上了几堂课,搞了几次模拟。但事后来看,面试花的这笔钱其实也没啥必要。

报的线下面试培训班,大部分只有我一个人到现场
所以,我对报班的态度是:备考时间充裕的前提下,面试可以报,笔试必要性不大。
对打工人来说,边上班边备考的成本摆在那儿,从决定考研起,就可以从几个维度来估摸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基础好不好,偏科有没有,时间够不够,自律行不行。

(一)先说基础

考试的内容不难,大多都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知识,备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唤醒记忆的过程。底子好的学霸有老本可吃,学起来会轻松一些,比如日常还用着英语的,基本就可以裸考。像我一样没什么基础的也不需要担心,自学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必须摆正笨鸟先飞的态度。

(二)其次是偏科

笔试不说了,这里主要是面试问题。面试的模式和考公差不多,如果觉得面试会哆嗦,或者对面试内容不熟悉的,建议去报个班。比如mpa考的是类似申论的时政问题,对于不从事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会比较陌生。如果有面试经验和知识储备,不报班也问题不大。

(三)然后是时间

从大的考试周期来看,每年12月笔试,从6月份之前开始备考,都算黄金时期;如果早早就打算考研的,从1、2月份就可以开始自学打基础了,完全不需要报班。过了七八月才决定考研的话,还是更推荐跟班学。

(四)最后是自律

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备考的成年人,能想着来考研的,自我管理能力肯定都不差。除非真的是5+2、白+黑全年无休轮轴转的岗位,就不要说没时间复习,我身边就有把家里事情安顿好之后,每天晚上十点之后再开始复习的。所以时间这东西,挤挤总还是有的。真觉得没人监督和规划就学不下去的,果断报班。
这里再多说几句。无论什么考试,网上都会有类似“两三个月零基础上岸”的帖子,培训机构也会搞搞心态、打下鸡血。这些所谓“经验”不能说错,但问题是,他们不是数学随便拿捏、英语躺平裸考的学霸,就是把精力压榨到了崩溃边缘,它对多数普通人,是没有太大参考价值的。

这类帖子,鼓鼓掌喊喊牛b就好了,别当真
考试这东西,永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千万不要迷信那些躺着轻松上岸的毒鸡汤,更不要寄希望于抱佛脚冲刺一百天就能一战成硕!每年在提前面试拿到内定资格的,照样有一大群人过不了国家线,这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呢?
所以,我向来反感抱着“试一试”的半吊子心态来参加考试的,既然决定了做一件事情,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踏踏实实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备考,时间永远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总结

觉得自己基础不好的,备考时间不够的,不太自律的,面试不行的,懒得规划备考的,都可以报班。在备考时间相对宽裕的前提下,纯自学没有任何问题。但无论自学还是报班,合理评估自身、摆正备考心态都是最重要的。


八:有什么好的备考资料推荐?考研是门大生意,市面上的机构和资料既汗牛充栋,也鱼龙混杂。这里我只推荐自己用过的,必备的备考资料,不含任何广告,纯粹良心推荐。

(一)1个app

备考的一年里,我只用过一家的资料,因此也只推荐一个app——mba大师。

最初是看到别的帖子在吐血安利,亲身体验过之后,我只有八个字的评价:业界良心,考研之光。它有几个特点:
1.基础课程全免费
包含数学、逻辑、写作、英语四门课程的视频系统课,每门都是几十个小时的良心讲解,不要998,只要报个到,全部带回家。

免费良心系统课程
2.质量颜值齐双飞
课程主讲老师的颜值和水平一个比一个能打,知识点条分缕析讲解得非常清楚,即便是零基础,只要带着脑子学完,基础分都能稳定收下。
3.配套资料样样有
自带全套12本教材,app内有历年真题库、真题讲解、英语单词库、择校指南、错题统计等等参考资料。

他家的基础教材
4.氪金充值任君选
除了免费大礼包之外,各种收费项目也不含糊,有长线的跟团学、面试1对1辅导、协议班,临考还有各种冲刺班、押题卷、预测直播、免费模考等等,足够满足不同的氪金需要。

(二)1套真题

最少是管综和英语近10年的真题,淘宝上也就十几块钱,有余力的可以做更早的真题。

(三)1个背英语单词的app

mba大师里有考研必备800词,其他的如百词斩、沪江、扇贝等都有考研词库。
备考全程,我只用了mba大师这一家的app,开销上,也就花400多买了他家的教材和一套真题。备考资料这东西在精不在多,而且别家的我没有用过,也就不打广告了。
大部分的备考资料,书有一半是用不上的

总结

良心安利“mba大师”这个app(非广告,自来水),一套教材,一套10年及以上真题,一个背英语单词的app,自学基本就够用了。


九:有什么备考经验可以分享?关于具体怎么备考,以及关于考试的一些方法论,我把自己的经验都放在这里,主要针对自学,仅供参考。
再次说明,我是接近零基础起步。高中成绩就是勉强上重点线的水平,数学高考完就完全扔了,英语考完四级后十年都没碰过,逻辑大家基础都差不多,作文稍微有点文字功底,但影响不大,总之基本没有什么起跑优势。

(一)什么时候开始备考?

越早越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领导会给你什么惊喜。
我从年初决定考研,2月开始听课,6月开始刷真题,9月差不多一轮结束,考前最后的三个月,时间已经变得很宽裕,再有什么天降的“惊喜”,影响也不大。
如果不想把命运交给别人,那么在看到这篇帖子并决定要考研后,不要犹豫,尽快动手,并留足提前量,把最紧张的窗口期放在中期,千万不要挤在最后的“决战100天”上,这样才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时间怎么安排?

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大概都能分成三个阶段。
1.打基础
以学习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知识为主,报班听课、看教材、刷视频都可以;英语背背单词就可以;写作也是了解下考什么就行了。
这个阶段,尽量主攻数学和逻辑这两门课。我用的是mba大师里的免费系统课,跟着老师一轮听下来之后,自己再对着教材从头到尾消化一遍,顺便做点课后练习,就可以上手真题了。

这段时间主要听免费的系统课
2.刷真题
这是最累的阶段,主要就做两件事:刷真题,消化错题。
不要做奇奇怪怪的模拟题,20多年的真题够把你做吐了。最少把数学、逻辑和英语(主要是阅读理解)近10年的真题做一遍,不一定要掐表,但一定要完完整整做完。
刚开始做的时候,错的再多,心态也要稳住。但是不要做完就扔一边了,要对着讲解(mba大师有免费的历年真题讲解,再次感叹下业界良心),把错题一道道捋过去。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回头再去补系统课。
这个阶段,学习的强度是最大的,但只要足够坚持,真题消化的足够有质量,最后一段时间就会轻松很多。

3.冲冲冲
决战考研100天,除了对着错题查漏补缺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抽空模拟考(可以用mba大师的综合能力强化8套卷)。尤其是管综,务必严格掐表3个小时模拟几次,适应好考场的节奏。
至于每个阶段花多长时间,每天复习多久,还是视实际情况而定,但一定要对自己的节奏心中有数。还是那句话,越早备考越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交给老天爷。
这里贴一张mba大师出品的上岸规划表,供大家参考。

(三)每门课有什么技巧?

备考很重要的一点,是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短板。比如已经过了提面,目标是国家线的,就不用追求全部会做,有保底基本分就可以;有英语基础,但作文写的不太利索的,就多往作文上使劲。你要是六边形战士,就当我没说。
1.数学
数学的特点是知识点多,非常多,而且没啥套路和模板可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需要花时间精力,性价比也是最高的科目,在课程表上从始至终都要在线。但它复习起来也没什么秘籍,跟中学的时候一样,背公式,记知识点,多刷真题涨经验,还需要练解题速度,不然一道题目读题十秒种,列公式半分钟,算要算五分钟,拉到考场上就直接gg了。
不过,数学有个特殊题型,条件充分性判断,这个可以不靠实力靠蒙猜,技巧性还是比较强的,mba大师有这方面的黑科技教学,在考场上也建议放到最后做。
2.逻辑
逻辑是一门即使啥都没学过,但靠常识也能蒙出来七七八八的课。它跟数学刚好相反,看似又臭又长花样又多,但知识点却很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招,所以套路感极强,就像国产的那些换皮手游,再怎么搞的花里胡哨,本质上都是一个娘生的。
所以,逻辑的复习重点在前期,后期没必要投入过多时间。它的几种题型模型都一样,关键是熟悉考点套路,提升做题速度,尽可能快地在不同的故事表述里,捕捉到的同样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千万不要跟做不出来,但感觉花点时间又能做出来的题目死磕,那样很容易把自己心态搞崩。
3.作文
作文可以放到备考的中后期再开始上手,属于保证基本分,争取加分项的科目。
600字的论证有效性分析是全新的题型,跟肚子里的墨水无关,模板不影响大局,关键是理解怼人的逻辑,多听系统课和真题讲解,其中的思维方法,在日常中也很实用。
700字的论说文本质上属于高考作文,背点模板,多练几篇,也拉不开多大差距。
4.英语
背单词,背单词,背单词,从入门背到入土,语法这东西比较鸡肋。尤其是四六级之后就没碰过英语的,100分里有50分的阅读理解和10分的完形填空,没有词汇量就是送人头。但也没必要把大纲里的几千个单词全部囫囵吞枣,核心词汇也就千把个(可以用mba大师的核心800词),有余力的可以用其他app多背一些。
翻译,本质是在考语文,练几篇找找语感,没啥技巧。
大小两篇作文,不要怕,找真题,用模板,背句子,但一定要上手写个十来篇。尤其是15分的大作文,套路非常死板,英语基础跟我一样垃圾的,考前死命背句子,基本分都可以保证。

(四)考试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1.考试在12月底,管理类都是一天考完。
2。管综和英语的时间都是180分钟,管综在上午8:30-11:30,英语在下午14:00-17:00,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
3.不熟悉考场的话提前摸底,很多考场没地方停车,打车也不好打,中午不包饭,安排好来回。
4.管综的时间很紧张,每门科目控制在55分钟之内,以做完为第一目标,要学会战略性放弃;
分配好做题顺序,条件充分性判断适合最后做,作文尽量不要放在最后写,没写完的后果很严重;
英语的时间相对

宽裕,翻译和作文可以先打草稿,但也不要拖拉。
5.考试在冬天,多穿衣服,很多考场是没有空调的。

总结

备考永远越早越好,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短板,先学基础,再刷真题,最后模拟,保持阶段性、有节奏的复习;数学知识点多、题海伺候,逻辑知识点少、把握套路,作文和英语有模板可循,背单词不要停;上了考场分配好时间,只要做完就是胜利。


十:提前面试/复试该怎么准备?最后讲讲面试。
无论你参加的是提前面试还是常规批的复试,都要有一点基本认知:笔试的重要性是大于面试的。特别是对已经过了提前面试的,往往会逐渐出现半场开香槟、躺着就能赢的人生错觉,最后功亏一篑,很不值当。
还是拿浙大的mpa为例,2022年提面中,拿到a和b资格的有210人,但最后录取的仅仅只有83人,很多“天选之人”都栽在了笔试上。

过了提面的人有很多过不了国家线,100个提前批的名额往往都招不满
所以,提前面试虽然很重要,但考研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笔试上,笔试分数高了,正常批的复试也更有优势。
因为我参加的是线上的提面,所以这里主要针对提前面试谈谈自己的经验。分三个阶段,选学校,交材料,上考场。

(一)选学校

这个没啥好说的,时刻关注官网的通知,大部分的提面集中在5-10月,热门学校和专业特别是mba,每年会有很多批次的提面,及时报名就行。

浙大mba的提面场次安排

(二)交材料

报名成功后,就进入了材料评审阶段,学校会要求上交一些个人资料,比如报名表、个人简介、荣誉、推荐信等等。学校在这里已经开始行使生杀大权了,会刷掉一批人,留下自己认可的生源进入面试。
材料这关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你能不能进正赛,更直接影响了面试时,考官在现场翻看你的材料后,对你作出的yes or no的基本判断。都是阅人无数了,什么成分看两眼心里就有底了,道理和外边应聘一样的。
因为材料的重要性,加上对学校的要求写的比较笼统模糊,这里也是各种问题的高发区。比如报名时就有一些纸面门槛(浙大mpa要求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组织或著名企业工作,以及具有副科级以上职务,或任职重要岗位,或具有特别好的业绩),那没有副科可以吗?重要岗位和特别好的业绩怎么认定?个人简介里具体该写些啥?不在机关单位工作有影响吗?学生时期的荣誉算不算?
在问这些问题前,要明白的是,提前面试的本质,是从学生在选学校,变成了学校在选学生。之所以要搞提面,就是学校要从统考这个中间商的手里,提前挑点优质货源出来,自己搞厂家直销,免得“低分高能”的好苗子都被大锅饭给炖糊了。
搞清楚了这点,那就试着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院的领导和考官,你会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对这几百号人,该怎么靠提前面试来筛选和优化生源结构?你挑出来的这批学生,会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有啥好处?
说白了,对咱们这批有点社会资本的打工人,既然学校明着不以分数论英雄,那它看的是啥?无非是有能力的,有前途的,以及有背景的。再回头过来,你就知道需要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了。
所以,材料这关,最重要的就是写好那千把字的个人简介,向考官塑造好、展示好自己的独特人设。即便没有很多光鲜的履历和成就,也不打紧,因为学校不仅要找些个大头圆光泽好的鸡蛋,也需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最重要的就是类似这样的一张报名表这里根据自己的经验,讲几点写个人简介的重点和技巧。
1.层次要清
千万不要不分段、不分层,一坨字坨到底,工作几年的人,这点基本的文稿素养都没有,换哪个考官不头疼?分好工作经历,研究经历,学习经历,未来规划,等等,写哪些内容没有固定格式和标准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来,标好标题,分好段落,弄好格式,上传电子版的时候,每个文件打包、归类、标注好,保证卷面分,给考官一个靠谱的印象。

材料像这样归整好,浙大的招生工作人员就在群里吐槽过上传资料乱七八糟的问题
2.内容要准
不要只堆流水账,以及漫无边际地扯淡,每个部分可以用陈述+感悟的写法,着重结合报考专业,表现出我来你公司应聘的强烈意愿和经验优势。比如报mpa,在写完个人经历和实绩后,就可以写写,它们对于你选择我们专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公共管理领域有什么 助?这样既能凑字数,又能把自己摆进去,方便提前入戏。
3.重点要明
你是工作能力特别强呢,研究方面有经验呢,还是岗位前途特牛掰呢?不管是没东西写,还是有太多可写,都要有重点地白描好自己的人设,加粗加黑,让考官看到你的优势,和把你招进来的价值所在。
4.规划要细
大学的目的,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实操能力,特别是一流高校,人家不是让你来当烟酒生的,包括在面试的时候,你要是对入学后的打算一问三不知,混子的人设就这么尬住了。考研的目的,为什么选这个学校,三年时间怎么计划,主攻哪个领域,论文的初步想法,毕业后的努力方向,自个儿先琢磨明白,这些不一定很明确,但一定要有所体现。
5.附件要够
工作后写过的文章,获得的荣誉,参加的活动,有的都打印成附件塞进去,学生时期的就没必要了,你报的不是全日制,别跑错赛道了。
这里贴出我的个人材料的基本框架,供参考。

(三)上考场

因为我参加的是线上的面试,今年大概率都会恢复线下面试,所以面试的内容或许会有较大变化。
先说下我参加的线上面试的情况。结构化面试,自备设备,在家直播,五六名考官,内容是1分钟左右的英语自我介绍、一道英语问答(正常问题和专业问题都有)、三道中文问答(两道专业问题,一道随机提问),一共20分钟。
除了英语问答翻车了之外(纯纯的听不懂问题,连问了三个都听不懂,把老师都整笑了),其他都比较顺利,中文问答问的是城镇化中的人口流动问题,如何开展绩效评估,以及我个人材料中挑出来的如何深化山海协作工程。

在恢复线下面试后,无领导小组讨论、现场笔试等形式应该会重新回归,这方面我没有经验,也就不误人子弟了。这里就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建议。
1.虽然问的是专业问题,但回答得专不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条理的流畅表达。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大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思路去应对,重点永远落在怎么办上,就算碰到知识盲区,也要一二三四条分缕析,即使对策提得狗屁不通,关键是让考官觉得你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些问题可以提前准备一下,比如自己的优缺点,对未来的学习规划,读过的一本书等等,考官从你的材料中挑不出什么问题来问的话,就有很大几率问这些常规问题。
3.英语属于加分项而非扣分项,口语不好影响不大,不用担惊受怕,自我介绍要提前背好,英语问答环节能说多少说多少,听不懂能换题,实在不行就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记住,考官永远不会因为英语蹩脚而拒绝一支潜力股。
4.一些学校会提前列出复试科目和参考书目,虽然比较笼统,但对这些领域一窍不通的,尽量浏览一下。
5.政治几乎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不熟悉的,把二十大报告和所在省的最新党代会报告放在床边,翻到烂为止,没有什么比正确更正确。
6.仪表,坐姿,眼神,表情,经历过面试的应该都懂,有条件的,尽量报个线下班,考前模拟几次。

总结

参加提前面试的,注意官网,及时报名,花心思写好简历、备足材料;如果有考公之类的面试经验的话,可以直接套用,有靠谱的线下辅导班的话,可以花钱买经验。


番外:大龄打工人考研的一些碎碎念最后的最后,说说考研这一年来零零碎碎的想法。

冒出考研这个念头,其实比较突然,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毕业后,波澜不惊地考进了体制,回到包邮区边缘的四线小城,十年一晃而过。期间有过满足,有过怀疑,有过挣扎,有过妥协,但一直没有变的,是不安分、也不知足的心。
如果说,大城市的主题,是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小城市的日常,则是一个被确定性缓慢而窒息地淹没的过程。特别是小城市的体制之内、高墙之中,是一片内循环着的舒适同温层,也是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当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随大流安定下来,并学会了“知足”,不可避免地,会慢慢丧失掉主动向上生长的内驱力,沦陷在庸常的日子中。
说到进体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眼就看得到头的生活”,我倒不否认这点,但说得更准确些,应该是“一眼就看得到顶的天花板”。因为你的出身,你的阅历,你的习惯,从踏进体制一开始,的确很大程度决定了你在这个城市,这个环境中成长的顶点。
但是,这个天花板真实的样子,爬向天花板过程中看到的风景,以及能否突破这个天花板,去见到你所未见的世界,却远远不是还在平地上的你,现在能一眼望穿的。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其实,真正有区别的,不是城市大小、岁数高低、体制内外,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
因此,考研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求生本能激发出的必然反应,也是在寻找撬动生活的人生支点。

备考的这一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说考研的主场主要检验的是应试能力,那么非全日制这支考研的偏师,考验的则是广义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它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自我的认知,对未来的规划,对时间的分配,等等。应试的水平,并不是最核心的能力。
所以,考研时的起点,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终点。这个起点,就是我开头写的一句话,对于打工人来说,怎么看待考研,比怎么准备考研更重要。
相信大部分人考研,都是冲着学历来的,学历重要吗?它当然重要,2023年了,就业,升职,相亲,吹逼,户口本可以不查,但哪个不查你毕业证?
但它又不重要。一方面,它解决不了什么,学历只能给你更好的起点、更好的平台,但不可能为你的人生困境提供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答案。
而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不了什么,就像人民公园里的相亲广告,家庭、身高、收入、学历、职业、相貌……那些婚姻市场中衡量商品价值的量化指标,只是我们身上一些随时可以撕下来、贴上去的便利贴,它不代表,更没有办法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一纸学历终究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自个儿支棱起来之前,没有什么文凭能够成为改造人生的魔法棒。
对打工人而言,考研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稳赚不赔的长期投资。现实点来看,随着学历贬值速度加快,研究生会越来越难考,而非全日制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早上岸就是早受益。

考前做核酸

投资大佬总喜欢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曾经逛比亚迪的4s店时,接待我的销售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现在就算是头猪,都能把比亚迪的车卖出去。
当年因“退网门”被经销商集体堵门掀桌子后,比亚迪整整沉寂了十年,还被马斯克戏谑为“目标是别在中国死掉”。但王传福期间潜心死磕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大风一来,才终于成就了躺着也能有业绩的猪。
人人都想争做风口上的猪,在那些成功的故事里,我们关注的都是起势与成势时的声量,而会忽略他们蓄势时的隐忍。那些撞上风口的人,吃到红利的人,原地起飞的人,相比普通人而言,不一定多出些什么,但一定做了些什么。
小时候读三国,先是铁杆蜀汉粉,到了中二期,开始崇拜曹操,但年纪越大越能理解,后世把曹刘并称,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刘备才是更值得参照的榜样。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有太多无法掌控的因素,天赋,家庭,运气,健康,贵人偶尔的赏识,平台给你的流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好像都是老天爷的垂青,跟努力不努力没多大关系。
但是,时间永远是公平的。刘备和他的这群蜀汉英杰,大多是白手起家,成分又低,身上没有多少筹码,也碰不到爆棚的好运,但平时一直努力修炼自己、默默蓄势,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和事,就算被命运撵得满世界逃窜、被失败毒打得体无完肤,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终于在知天命的时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
到了最后,即便刘备、关羽与诸葛亮们的努力敌不过时代与宿命,落幕得那么悲壮,那么惨烈,那么无奈,但无论过了几千年,都没有人会觉得他们是失败者。
三国里,历史里,现实里,有的人胜天半子,有的人棋差一着。不管是风口上的猪,还是潜渊下的龙,几乎所有的大佬,都是认认真真地,不浪费生命地活着,并倔强地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尽人事,听天命。所有的风口,都不是在代替努力,而是让你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
考试当天

老实说,这届年轻人确实挺苦的,普遍过着卷又卷不起、躺又躺不平的45度人生,被kpi掏空,被高房价压榨,想的是早早实现财富自由,聊的是什么时候提前退休,就算我所处的四线城市体制内,也很少有过佛系生活的空间。
但是,在这些鸡零狗碎、蝇营狗苟的夹缝中,我们还是得努力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人生支点,去一点点撬动生活的棋局。
我很喜欢许倬云在《十三邀》里说的一句话,教育使人养成一个远见,能超越你的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世界还有很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去扩展可能性,可能性是无穷的。
学历不一定有用,但教育一定有用;教育的结果不一定都会成功,但受教育的过程一定会有意义,那就是培养人的一种远见,能够超越自己的所见,最终抵达日常之外的未见。
这种远见,说得俗一点,叫格局,叫视野,叫境界。但在我来看,这只是一种出于人类本能的冲动,纯粹来源于想拥有一段更丰富、更充沛、更精彩的人生,最终能成为萨特口中“除了我决定要成为的人之外,什么都不是”的人,能实现克思笔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在临终时微笑: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高考如此,考研如此,人生这场大考,也是如此。不只是为了卷赢别人,也是为了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4年前,纯粹出于兴趣,我同样是自学日语,花了3年从零基础磕磕绊绊地考出了n1。在同样的经验帖里(从0到n1,自学日语的这些年(日语自学基础问答九组)),我引用了漫画《一拳超人》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这里,我依然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眺望着的、奔跑着的考研人——
“能够自我改变,才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新的一年,考研大幕又已升起,提前祝你成功上岸,一战成硕。

-end-

个人公众号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