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迎新济我们与同济的故事刚刚开始(二)_研究生_专业_领域(迎新网同济大学)

“同济!我来啦!”

“希望在同济成为更好的自己”

“终于走进了我理想中的殿堂”

……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2023级的研究生新生们

充满着怎样的期许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即将开始的故事

听ta说

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范馨云

设计是引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同济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校,在择校时了解到同济的硕士教育在设计专业上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具有博彩众长兼容并包的学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报考的决心。而我在高中时就对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动画专业“心之神往”,后来在本科期间慢慢接触到了交互设计并对它十分感兴趣。选择专业的时候发现艺术与传媒学院也开设了与交互相关的专业,同时艺传以“全媒体+大艺术”为教学战略也与我原本所学有所关联,于是“一定要考上同济,一定要在艺传读书”的愿望也愈发强烈。后天失语症的我,也因此有了乐于面对生活中挑战的积极心态以及坚毅的性格。马上就要踏上我的同济之旅了,我既期待又紧张,我会时刻保持一颗好奇、求知的心,砥砺前行,努力让自己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过的充实,富有意义。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唐欣琳

研究生选择报考同济,源于高中时的向往。“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数也如左右手。”“同济”这样一个动听的字眼,无数次地浮现在脑海中;数学与管理学的交叉重叠、同济在管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也坚定了我报考本专业的决心。这于我而言,是一个艰难但果断的决定:选择同济,是为果断;决定跨考,方显艰难。暂时放下大部分原有的知识储备、去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我深思熟虑后开始的一场冒险。但随着对专业课的掌握日渐熟练,我对这一学科愈感亲切,一个全新的世界已在我眼前展开。如今终于成为同济大学的一名学子,我十分感谢本科院校西电对我的培养,也对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宋林怡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我对同济精神的初印象,从小到大我始终觉得读书的意义在于经世

致用,用自己所学让世界变得更好,真正做到同济大学一直强调的“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这也是让我在23届研究生考试时坚定不移选择同济大学的原因。本科期间我一直对公共管理领域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方向很感兴趣,在仔细研读相关书籍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同济大学在该领域出色的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成果,曾获“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我非常希望可以有机会在同济大学进一步研学相关知识,向老师请教,为未来的科研事业献力。非常期待自己未来在同济大学收获知识、结识朋友,继续追寻更好的自己。同济,我来了!我们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潘金海

回首往昔,四年前满怀热情来到同济,开启了我的本科学习生涯。在我度过的四年同济时光中,我选择了专攻机械专业,并深入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领略了传统机械的魅力和现代工业4.0的未来前景。在本科期间跟随学院老师们探讨传统机械与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让我受益颇深,四年同济本科生活的经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在同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继续深造的道路。研究生阶段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追求知识与成长的舞台。我深知研究生期间将面临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更广阔的学术领域,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研究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素养,能够在专业领域探索更深的知识领域。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袁理睿

我和同济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9年,那一年我认识了一个保研到同济大学的学姐,从她的口中第一次深刻了解到同济作为工科985雄厚的实力以及严谨的校风。本着对工科专业的喜爱以及对本专业就业的信心,我在读大学早期就励志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我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它给我的一种博大、宽容的感觉,让我觉得努力的人必然大有可为。而在魔都,同济是我最喜欢的学校,它的综合实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伴随着985光环的同济大学又是一个低调务实的学校。

考研的路途是孤独的,我甚至没有一个研友,因此陪伴我的只有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可以及书本封面上书写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标语。不过我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最终能够与同济相遇,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继续读书真的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这里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当年学姐的感受。同济的老师们都有着及其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我倍感压力,也倍感斗志昂扬。未来三年,我将沐浴着同济的优良学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茶元之

四年前,我考入同济大学智能制造工科试验班,经过分流来到了航力学院。在学院的这三年里,我努力学习专业理论,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其中便有我的导师付昆昆教授,并跟随他完成我的毕业设计。在此期间,付老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由衷敬佩,他的耐心指导给予了我很大的科研信心, 助我建立了初步的科研思路。航力学院采取航宇与力学双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可以增进我们对专业的对比认识,更好地 助我们进行长期规划与方向选择。同时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专家讲座、短期海外学术交流等极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此外,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定期举办丰富活动,诸如航天科技节,学院迎新晚会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正因如此,我与同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最终选择校内直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吴品鑫

十三年前父母带我来到上海旅游并参观世博园时,美丽科幻的中国馆舍、外滩浦东耸立天云的建筑,都展现着同济建筑的实力,从那时起,同济这个名字便深深刻入我的脑海中。

我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中国民航大学,在硕士一年级时,我的硕士导师邀请同济大 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黄争鸣教授来为我们研究生新生做学术讲座。因为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与黄老师的研究方向相近,因此积极参加了这次学术报告,有幸聆听了黄老师他自己针对复合材料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深受启发。通过学术报告以及后续查找阅读复合材料相关文献过程中了解到同济大学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颇具规模,下定了报考同济大学的决心。在报考同济大学过程中,得到了袁国青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今年4月份通过了复试,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同济大学博士生。

如今,我终于站在同济大学的门前。看着“同舟共济”越发熟悉起来的我,不仅眼前浮现出几年来在课题组协同努力的场景,同时也感悟到饮水思源的必要。我想,展望未来在这里的博士生涯,必将同舟奋进,共济青春!

我们相约同济

开启一场崭新的旅程

是科研路上的探索

也是人生路上的闯关

愿各位同学

潜心攻关,挑战科技高峰

矢志报国,不负人民期待

来源 | 各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研工部

整理 | 蔚承佑

责编|lin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