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精准聚焦,匠心打磨梦清清美考研陶瓷设计手绘课程教学总结(匠心打造)

教学理念
自2020年美院全院统一命题后,陶瓷艺术与设计系对考研专业二的要求也从原来的拉坯和制作镶器改为手绘创作,相较于更注重陶艺手工基础的拉坯和镶器制作,手绘则更加侧重“创造”。
而众所周知,清华美院陶瓷系的教授与老师们,更多着眼于陶瓷领域中的造型,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将陶瓷这个门类拆分为陶艺与陶瓷设计,其中又将陶艺细分为传统陶艺、现代陶艺及当代陶艺,陶瓷设计中分为日用器设计和其他门类设计,这些都将从造型入手,将质感、形态、色彩、功能等融入其中,更完善和全面的对其掌握。
我们与许多非常不负责任的机构不同,将学生塞进其他班学习,并跟学生说已上岸的学姐学长都是这样考上的。我们有陶瓷专业的学姐学长进行授课,为求做到专业,对每个选择我们的学生负责。?
课程内容
?陶瓷设计的学习中,日用瓷的功能是否完整、装饰是否具有趣味性和现代的美学精神、是否合适于批量生产及生产是否具有合理性、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陶瓷拥有上千年作为的日用器皿的历史,更多的是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和便利性,很少触及到产品的文化性、创作性和手工艺性,并且,在物质条件不充足的时期,设计活动的空间相当大,但当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时,设计工作又该如何进行,人与物的关系从根本上又应当是如何理解?
传统陶瓷是陶瓷文化中的璀璨的一页,在传统陶瓷中,工艺技术的因素极为重要,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构筑了辉煌的陶瓷文化,而在当代,传统陶瓷文化的活力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化,怎样学习和提取传统陶瓷的造型、形态、颜色、肌理与装饰进行表现。
八木一夫作为日本陶艺界划时代的巨匠,也在世界陶艺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前卫陶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曾说“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要果敢地、干净利落地从中解脱出来,陶艺要像绘画与雕塑一样去创

造,首先要忠实干自己的内心。”而在前卫陶艺中,纯粹的工艺与绘画,雕刻是一样的,应以鉴常为宗旨,它只是借用实用品的形骸表达内心世界,必须认识到在体、面、线、色这些因素,但实用不是第一位,这是与过去传统观念中作品完成在于实用性思维的方式截然不同的。
前卫陶艺中,必须理解材料限定的意义,把自我表现的出发点放在从土到陶的过程中,从创作过程中探索和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陶艺创作经过特定的工艺程序才能得以实现种种类似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享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手绘方面,如何达到陶瓷独有的质地?如何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是课堂的重点。
梦清学员陶瓷质地手绘练习
一位前辈老师曾说,“科班的要求就是要有巨大的图片的储存量在大脑里,没有储存量你就无法辨别这些作品它们属于什么流派,它想传达什么,用的是什么技巧,用的是什么材料。”因此,积累海量作品图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在手绘课堂上,我们想打造优秀的陶瓷作品为特点的课程,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典型代表作品,引导大家树立对于不同陶瓷作品的评判及感受,并且对同学们收集的素材进行分析优劣势,进而在之后的自我学习和创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在作品图片的选用上,首先,保证数量的丰富,其次,关注作品的典型性以及图像的高分辨率,为了高清晰地进行还原,我们的图片来源主要是选自权威出版社的图册进行扫描,以及从在各个陶瓷艺术家的个人网站上撷取高清的图像资源。同时,为了更好的视觉呈现,我们会对它们进行适当处理,使之与我们的课件更为协调。
严选课件图片质量
严谨的备课是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有逻辑和条理的进行学习,因此我们非常看重重不同种类陶瓷作品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讲述方式上以直白和平实的语言,让大家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新的知识,既收获满满,同时生动有趣。
课堂上不只有欢声笑语,在一些陶瓷历史讲解中也伴随着深思和感动。比如,在讲到日本传统与现代手工艺进行转换时,1926年高村丰周就撰写了题为《工艺和工艺美术问题》的文章,他曾在文章中提出“产业工艺与纯粹工艺,具有相同的形骸,但是实质不同,必须将实用放在第一位,观赏不是主要的。观赏可以与实用平行,但不能超越实用。这两种工艺关系,是不即不离的关系。如果混同两者,将会有碍于双方的发展,前者应属美术领域,后者是应属产业领域。如果国家要给予奖励,那么在现在的日本行政机关中,前者属于帝国美术院,后者属商工省。但是,但是,现在帝展中没有工艺美术,商工省的工艺展览会又不对二者进行区别,这是制度上的欠缺,必须改变。”正是这样的呼吁与发声,才使得日本陶瓷艺术的转型得到来自更多方面的支持。
写在最后
最后,作为考研的过来人,我们深知考研学子的不易,但现实中我们只能 助少数同学最终实现上岸的理想,不过我们确信,一门课程不能只让最终考上的同学获益,而要让所有参与的同学们都能真切的获得知识,感受陶瓷的灿烂与时代的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进而获得更长久的发展,这便是我们课程和教学的价值理念。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