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民族学考研汶川羌族志书与档案文献整理述要_内容_研究_县志(民族学考研院校排名)

汶川羌族志书与档案文献整理述要

邓 杰

[摘要]文献资料尤其是志书与档案资料,对于廓清事物的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整理的川西羌族文献档案资料来源地为汶川县档案馆和雁门乡档案室,时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汶川大地震”后的汶川重建基本结束为止。这些档案文献资料是阿坝羌族自治州,尤其是汶川县、雁门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规划、措施采取、成果展现等内容的直接体现,是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政府意志体现,是川西羌族地区发展变迁缘由、路径、内容、结果、影响等诸多方面原貌立体呈现的直接依据,是羌族学术研究最直接、最可信的史实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献价值。

[关键词]羌族;文献;档案;汶川

文献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对于廓清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梳理学界研究成果及既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界有关羌族的研究多采用田野调查数据作为支撑,几乎没有利用过羌族档案。而这些档案较为详细地反映了羌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理上的区域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资料上的真实性等特点,是羌族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阙如了这些原始档案,羌族研究中历史现象的补充、论证,历史事实的描述,历史规律的分析和总结,都可能会有些不严肃、不深入,甚至谬论流传。可以说,对民国以来羌族的居地范围、地方建置及历史沿革、社会习俗、生产经济、民族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学界一块接近荒芜的园地。

笔者从事羌学研究经年,有幸接触到了有关川西羌族的大量原始志书与档案文献资料,并对该批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现呈现如下。

一、汶川县相关志书考辨

作为羌族聚居地的汶川县,自西汉建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汶川县志相关志书涉及羌族及羌区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等历史文献资料,是羌族及羌区官方的文献资料。

史料显示,汶川县曾多次撰修县志。据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县

知事李锡书撰修《汶志记略》4卷,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郭伍贤撰修《汶川采访册》1卷,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经县长祝世德撰修《汶川县志》7卷,《汶川图说》7卷。二十世纪90年代后,《汶川县志》由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撰修,分别于1992年和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上述县志,记载了汶川县自古以来的疆域、建置、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情况,是汶川县历史得以清晰的重要文献资料。如李锡书撰修的《汶志记略》4卷本。①其卷一记载了汶川县的“疆域、建置、城邑、关隘”等基本概要,附有职官、桥梁、驿站、铺遁、营汛、塘遁烟墩哨所等详细内容。卷二有“赋役、榷法、学校、祀典”,附有仓储、乡里、书院、寺院等名录。卷三有“选举、孝义、风土、山川”,附录物产。卷四有“古迹、艺文、瓦寺土司”,附录八景、西路土司。

李锡书撰修的《汶志记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汶川县志的最早资料,其内容完善、体例齐全,大量的附录足见作者所费功夫之巨、所蕴功底之深,是汶川县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文献资料。

祝世德撰修的《汶川县志》7卷②,卷一有“疆域、建置、城邑、山川”,附录有建置沿革表、沟渠、地势、地质、气候。卷二有“职官、乡里”,附录有职官的司法、党部,乡里的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保甲及乡镇图5幅。卷三有“赋税、役法、学校”。附录有赋税的榷法、仓储以及捐资置买尤溪山场茶园土庶姓名。卷四有“交通、物产、荒地”,附录有桥梁、邮电、驿站及普处、关隘、营汛、塘遁烟墩哨楼以及物产的植物类、动物类等内容。

祝世德撰修的《汶川县志》体例借鉴了李锡书的《汶志记略》,但内容上做了大幅扩展,由4卷扩充为7卷。祝氏的《汶川县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正文叙述体量较小,附录内容却大量扩充。有意思的是,祝氏还将县志内容进行了“图说”,将县志图说内容扩充为7卷。“图说”7卷不仅使文字内容生动活泼,更为可贵的是,保存了当时汶川的山川地貌特征和物品丰富等特点,给人清新明晰的感觉,在史志的撰修格式和体例上予以了创新和丰富。

新中国成立之后,汶川县志编修体例和编撰内容依照新时期史志撰修格式、按照时间段予以编撰。如由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1992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汶川县志》共计31卷,由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综合经济、农牧业、林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科技、文化、体育、医药卫生、社会风土、人物以及附录组成。[1]该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历史评介客观中肯,是当时汶川县志最为完善的一部志书。

2007年,汶川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再次编修了《汶川县志》。此次的编撰工作是在1992年版的县志基础上,进行了时间的延续,因而其内容编撰的上限时间为1986年,下限时间为2000年。该志采用中编结构,除概述、大事记、专题记述、附录外,设有31个篇目,分别为“政区、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综合经济、农牧业、林业、国土、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名胜、体育、医药卫生、社会风土、人物”,另加附录。该史志的篇目按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按篇、章、节、目的结构体系编撰内容,门类分配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既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也有鲜明的时代特性。[2]

此外,其他志书也包含有上述内容,如汶川县旅游局、汶川县史志办编纂的《大禹志》以大禹的故乡汶川为专修内容的专门志书。汶川县建设和环保局、汶川县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汶川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以新时期汶川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③。汶川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的《汶川县抗震救灾志》是汶川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抗震救灾专志,以2008年“5.12”地震发生到2011年底,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汶川重建为主体,分灾情、抢险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社会赈灾、受灾群众生活、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恢复生产与劳动就业、精神家园重建等篇章,全面记述了汶川县13个乡镇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情况。[3]

上述志书文献,是梳理汶川县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羌乡雁门乡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照查阅,对于廓清汶川县的历史史实重建、羌族及羌区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汶川县档案分类整理

档案是记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原始文献资料。羌族发展的记录也需查阅和梳理档案。笔者曾多次前往汶川县档案馆、雁门乡政府查阅档案文献,积累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羌乡雁门乡和羌寨萝卜寨的大量档案材料。兹罗列如下:

(一)汶川县档案馆馆藏档案

(二)雁门乡档案馆馆藏档案 (三)其他档案文献

包括:(1)萝卜寨户数及人口统计(截止时间:2015年12月)。(2)四川省汶川地震雁门乡萝卜寨致残人员名单。(3)萝卜寨传统村落档案。

上述档案资料对于廓清汶川县、雁门乡党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典型羌寨萝卜寨的档案文献整理尤其重要。上述档案是羌乡雁门乡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规划、措施采取、成果展现等内容研究的直接资料。特别是萝卜羌寨本土文化变迁的政府意志体现、发展变迁缘由、路径、内容、结果、影响等诸多方面原貌立体呈现的直接依据,是羌族学术研究最直接、最可信的史实资料。上述档案因属新中国成立后的未开放档案,是首次面世和使用,史料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之高不言而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