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同济工业设计考研心得(同济大学工业设计考研)

写在开头最近陆续有一些学弟学妹或是学工设的朋友,问起考研的事情,几次答复下来,发现一是大多问题类似,二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的关系吧,反倒没有问到。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下来,一点经验,希望能对这些朋友们有些许 助吧。其实之前,也有过写些什么的打算的。一是有感于自己坎坷的考研路,二是更感念于潘迪师姐的雷锋精神(到了复试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都是受过她的 扶和点拨的)。直到前几天王sir托下的学妹问起了,才觉得似乎确实有些必要了,也有些紧迫了。好了,开始吧。我自己的考研过程中,潘迪和顾雪茜两位师姐的文章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潘师姐的人人里就有那篇被广为传颂的日志,而在顾师姐的博客里可以看到她的大作。她们都写的很翔实,所以相同的内容,我将不会论及,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正文如下:报考专业:工业设计报考学校:同济大学初试成绩:政治60;英语67;专业课一设计史128专业课二设计分析120;总分375复试通过,录取为工业设计学术硕士规划我认为这是考研中最重要的部分!毕竟考研夸张点说也算得上是一件长期且艰巨的事情,策略上的正确与否远比单纯的努力来得重要!选定目标以后,就要开始针对性的规划了,针对学校,针对考试,针对时间,针对自己的各种状况,以及其他,这一刻矛盾论和辩证法神马的就威力无穷!总之,是要有一个总体的复习进度安排和布局规划,其下再做细化的安排,并认真执行,一边执行一边调整,时间或科目之类的可以作为贯穿并厘定其间繁芜的维度。系统化,可操作性好,针对性强,调解空间适宜就算不错。做一次下来,收获的相信不只是考研的成功!我因为种种原因从北理到清华,到了十月下旬才选定同济,所以我的规划没什么普适意义,而且也远没有做到以上的标准,再者见仁见智的部分,各位自己多用心吧。研友研友很重要,其一,消息资料上可以互通有无,其二,技艺上也可以互相切磋,第三,有人共苦,心里爽些,再者可以互相开解,作用不可小觑。总得来说,这是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康庄大道,最少也能 你节约大把的时间,对于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生来说更是如此。回头看,我从研友那里就得到很多,不仅 我收获考试的成功更拥有了相担共递的友谊。最直接的就是初试的快题,我是完全copy的一位大号叫大佬的研友的资料,只做了很少的改动,拿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当然,也遇到过甚至是窝里横的家伙,但是这种人大可以不必在意,一个不能团结大多数向前看的人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关于“双跨”“双跨”难度较大, “不幸”属于这一类的,大可不必太过担心。我的感觉是,对于“双跨”考生,重中之重的是信息,之后是对策,这两样就看你自己了。其实某种程度上“双跨“也是一种优势,无论在我们还是老师看来都是如此。疏远本专业和本学校的东西,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想想如何把这些和将来的考研以及设计师生涯结合起来才是上算。拿我自己来说,我是湖大机械院出身,本校的工业设计和车辆专业较好,于是基于我在机械方面的一点优势,我就选修了交通工具设计和车辆工程的相关课程。复试时,像我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设计作品和履历的学生,导师对这段经历就较为满意,并表示了对我在结构设计方面的期待。而事实上,还不止于此,对于理工出身,透视理论便不再艰深,严谨的分析手到擒来,进入哲学更是快人一步,对于很多人都无法体会的设计史和马列主义的那点暧昧,当然可以了然于胸。。。。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说到底,工设终究是工科学位。在我接触过的同行中,从清华到三本,从菜鸟到在职设计师都有。常有人喜欢将理性、严谨、哲学、古典抑或传统文化之类的挂在嘴边,而实际上他们大多并不真的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你能对一个连《红楼梦》都没能熟读的人做的“中国风”设计有什么期待呢(中国人做自己民族的设计为什么叫中国风呢,真tm费解)?相反真的了然的人们知道其中深浅,更会用他们的作品说话,而不是口若悬河。“棒子精神”如今流毒中华,而所谓“大韩民国”者,试问他们何时真的大过?我想,踏踏实实的看本几何光学,流体力学什么的或许更有益处吧。英语和政治这两科基本是从十月以后开始正式复习的,之前都仅仅是听讲座,只是英语单词一直背着的。英语开始的实在是太晚了,到最后也只研习了真题,而且还没做完,我只能说真题很重要吧。政治还是有必要说的,虽然我考得很挫,但身边的逸飞同学考了90分的高分!实际上他的方法就是从考研复习之初就开始反反复复的在零碎时间读那几本,直到滚瓜烂熟,最后冲刺的时候连“20天20题”之类的东西都没怎么看,自己发挥下就很牛逼了!而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他基本不怎么理解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考研本身就有很多操蛋的地方,而这种优势的占有就是所谓的针对性!这两门其他的什么方法之类的,我这种分数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论坛里高人多得是。而纵观我的整个考研过程,只有学习马哲的部分让人激动的夜不能寐!这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且充满乐趣,我几乎是每天盼着这个学习时段的到来,所以即便在考试结束之后我也会继续对它的学习,当然,真的马哲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那种。史论史论的题型有填空题,画图题,偶尔会有简答题。我的史论也是从十月中旬开始看的,一直到考试,基本都保持每天闲暇或者累了这样的时间当小说读,到考前也大体上烂熟了,这样填空题基本就没问题了;画图题的话,指定书目上的图都画过两遍,问题也不大;往年还考过简答题,这两年都没考。还有就是一些靠平时积累的内容了,像我这种“双跨”的,积累太少,所以也就只有128分了,只知道有一个校友是考了140多的。卷子很简单,会得话,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真题顾师姐处有售,除此之外还包括辅导笔记,视频,考试相关素材,快题例卷!看了历年真题就什么都明白了,卷子结构简单到不需要分析,复习方法看了卷子就了然的地步,没什么好说的。快题1、我的经历这应该是工设考研中大家最关心的部分了,我是从大概快大三的时候有过断断续续的自学,之前只学过不到半个月的素描。8月之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和探寻方法,可终究收获有限。练习只停留在线条和基础的线稿上,而又因为不知道该怎么练,练什么,所以只好练了大量的线条,而这后来也成为了唯一我的手绘拿得出手的部分。整个8月,参加了一个名叫“黄山手绘工厂”的暑期班,可实际上这是一个组织松散,管理混乱,教学也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机构。主讲是罗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滴,此外的恐怕主要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吧。回来之后,十月去北京考察清华耽误了半个月,其余到考试前一直保持每天练半天手绘吧。其间,常常陷入焦躁,不知道画什么,怎么画,又该如何练。质和量都不尽如人意,直道考前一个月大致形成想法,加以实施,最后幸运考上!2、应对方法同济的快题初试和复试考法有些不同,规律虽不稳定,但大致如此。即初试试题,会要求在一个主题下,完成设计,只要贴题就行;复试,会是多重要求下对特定门类产品的设计。初试针对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分专题进行训练。大致的思路是,分成材质、功能、组件、门类、主题、特定人群和重大事件相关等等专题来强化练习,最后进行组合。这样应对初试非常有效。今年考得主题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关爱”,我所押的4个方案对全部都适用,初试是一点没想直接照搬的。举例来说,我的其中一个押题方案,是电子健康检测仪,造型脱胎于一款手机,分别练好屏幕、键盘和机身等组件再组出一个“万金油”形态就行。材质没要求当然选自己拿手的;功能除了健康状况,改成测个温度湿度,有毒气体,恋爱心情之类的各种有什么不一样;既然是电子成品,只要你组合得当,那绝大多数电子产品能干的事情它都适用;至于温暖啊、和谐啊之类的主题,那更好贴,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吧;特定人群更方便了,是老人就测个血压,是孩子就测个生长发育指标,是女人你们懂得(应该为了公平也不会考),其他糖尿病恋爱的残疾人一个道理;重大事件嘛,要关注下,有可能会考,这个产品是一定用得上的,不用多说了。最后,组出的方案,细节上也最好进行深入些的推敲,表现也要力求精益求精,设计责任、文化底蕴等之类的命题最好也要有所考虑,不是说“万金油”就一定是平庸的作品!我一个爱好者尚且可以,本专业的同学如果做到这些,相信130以上应该才是目标(去年最高分是135)。如果,今年没这样考,或是准备的方案都没押着,只要准备得当,考场上将练就的各种元素加以组合,相信也非难事。复试初试和复试考察方式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多少反映了同济选人时的考虑,初试更为开放,复试限制更多。而限制反而让人自由,因为它人为的 你规避了过分自由带来的风险,缩小了和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考生间的差距,同时在相对收敛条件下来检视了一个学生的积累和综合实力。所以我们不妨初试才情毕露,复试稳中求胜。初试的策略在复试阶段依然有效,只是打了折扣,更看平时功夫了,否则,只能自求多福了。全程在整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单纯的绘画表现,线条、透视、排版、色彩之类的也非常非常重要。线条天天要练;艺用透视相对简单很多,理论部分几天之内就可以突击搞定,剩下的就是练习;排版压几套;色彩练习就自己看着办吧。其他的嘛,高手众多,我就不胡说了。其他注意事项考分是按档次来分的,基本是130及以上,120、110、100。。。这样给的,所以差一档就是十分,这样说不心疼的话,想想英语完形全对才挣这10分,有点感觉了吧,所以有可能提升的部分都值得花点心思。1、考前最好自己或找人出题,做几回模考。2、今年的初试和复试都对三视图有要求,以我机械出身的眼光来看,多数的考生画得都不规范。其他如结构图,运动示意图、剖视图之类的也是,要么不画,画就要画规范画正确。有一哥们儿画的用剖视展示的传动系统结构图,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若非要求,本也没有必要画,如果实在想画,那最好还是先看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工程图学什么之类的吧。3、细节,展现设计师修养的地方。基本的是完形能力非常重要,例如,刘欢式的那种没脖子的设计可不行,其余的,要说的就太多了,在此省略一万字。给个思路,就例如,我给我设计的产品,加了个配件,选用了和主体一样的比例和配色方案,以及相类似的有机形态造型,这样不仅统一了产品形象,还同时填充了版面,丰富完善了设计(当然这忽悠的成分居多,可处理起来十分简单方便,不妨一试)。4、卷面要干净,这个很重要,我是直接用的水笔,个人感觉彩铅和色粉容易脏,而且画得比较慢。练习的时候就可以这么干,不少人对铅笔有惰性,这个要克服。5、创意、理念、责任和文化底蕴之类的命题,这些最好有,实在没有也没什么太大关系,还有太离奇的不好懂的一知半解的慎用。6、设计说明,这个东西好,只要你会说!5中提到的不足完全可以说回来,甚至更出彩,另外,当时间紧,脑子钝的时候它还是控制版面的利器!复试鉴于两位师姐的文章,复试是我很想论及的部分。复试分为以下几部分:1、联系导师2、快题3、专业英语翻译、4选择导师、5面试1、这本不是复试的一部分,但鉴于它是如此的重要,我将它归了进来。事实是,正如我的导师在考试前一天见我时所说——他心里已经有数了!导师们大多都很忙,所以公开留的联系方式一些是唬人的,至于怎么找到真的,大家只有各显神通了。我大概是在考前一个月给导师发了第一封邮件,是自荐信。导师回复后又陆续来往了3封。简历啊,作品集啊,表达下心意啦之类的,导师基本一二十字就把我打发了,但据另一个教授说已经不少了,有个学生说想跟他,他就回了个“可以来”三个字,汗啊。。。然后就是见面,我找了另外一位教授引见,课间十分钟,亲切交谈了下下。。。总之,是要让导师对你有个印象,没留下好的不要紧,但千万别留下坏印象!今年有个哥们儿,打探朱老师的联系方式的手段不知道是什么,但反正搞得朱老师很不愉快,朱老师还为此批评了他的研究生们,估计这兄弟八成是悲剧了。。。。还有什么送大礼,父母带着见导师之类的慎用。2、今年考快题用的貌似是素描纸,吸水很快,马克画上去,比较干涩,各种纸张,考前最好都试试。考题大概记得,好像是要为一间环保房间里设计一张可供四位设计师使用的工作桌,另外再设计至少两个桌上小产品,今年时间由5小时改为3小时。3、专业英语翻译,这个挺简单的,比考研翻译容易,当时,有不少人都提前就翻完了,考前注意下专业英语就行。4、面试之前,会有填报导师的环节,每人可选3位导师。导师的信息还是要多做了解,譬如貌似今年的杨老师,刚开始招人,却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消息,结果几乎没人人报。另外,就是什么好恶之类的了,比如据说朱老师,就很烦草图下面的一道道阴影。5、根据不同的导师选择,会有不同的面试组面试你。一进去,先是汉语的自我介绍,导师会有一些常规的问题,譬如为什么考研,为什么学工业设计,为什么选择同济等。剩下的问题多是来自你的自我介绍,譬如,如果你说你喜欢哲学,就大概会被问到相关问题。所以,但凡提到的,一定要靠谱儿。其余的就是设计相关的问题了,今年问了几个类似你喜欢哪位设计师,为什么;你对工业设计是如何理解的之类的问题。中途,会有一位老师,问到一到几个英语问题,难易程度不一,简单的类似你将来想干什么,难的有类似用一句话概括设计史什么的,这就看命了。作品集什么的可以带进去,但老师基本不看。至此复试结束,接着就是等消息了,考上了就和导师再聊聊,没考上也发个邮件啥的,不管考得考不上,礼数不可少,格调不能低,接着就该再做打算了。写在最后考研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苦闷与焦躁,而出乎意料的是,当真的考上时,喜悦却非常短暂,不出一个小时便又再次沉沦苦海,更糟糕的是空虚、后悔和迷惑像拆迁办一样迅速且摧枯拉朽的将其他推平然后占据。回想一下自己的考研,我失掉了在球场上整整两年挥汗练就的身手,葬送了自己一手创立的球队,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原本亲密的朋

友被疏远,打给家人的电话少得可怜,糟蹋了多半年宝贵的大学生活。。。。牺牲了这么多,却发现自己并没能在成为一个设计师的道路上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人生本身也开始遭到自己的否定和怀疑,那么,除了颈椎病我还得到了什么?压力和困难并没有什么,一些重要的命题才让精神陷入困境,考研本身的操蛋让特异的身心状态下的思考成为可能,内心的困苦旅程由此开始。理想可以和现实讨价还价,但信仰必须坚持!考研,真是一件小而又小的事情,绝比不上带妞看一场好电影重要。真正成功的考研,应该仅仅只是在追求自我完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副产品而已,所以我的考研算是失败。今天写下这些,希望能为学弟学妹们考研成功 点小忙吧。2011年5月5日夜于长沙花敏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