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专业学位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肖瑞平)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人口教学科研机构之一。2015年,人口研究所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五年间,人口研究所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以老龄和残疾领域为培养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也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实践。

一、学习实践结合,育人育才并举

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度挖掘提炼专

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格外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将课程内容与同学线下实践结合,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每学年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平均分配到燕园街道7个社区参与为期一学期的社区实习,针对社区整体服务模式、无障碍环境建设、志愿服务以及老年教育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实地调研为方式,紧扣社区需求与民生热点,开展体验式教学;每个暑期组织全体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与海峡两岸老龄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暑期专题研习活动,实地了解台湾地区乐龄教育、长期照护、辅助器具等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并与相关高校专家、学者展开座谈。同时,在专题研习与社区实习实践教学中,增加能力提升培训环节,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将“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相关成果以“案例集”形式呈现,至今已制作4期电子期刊,形成“案例集”十余万字。

参访第二届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引导同学在实训中树立意识,实践所得反哺综合素养发展。在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锻炼方面,除了每年的燕园街道对接实习外,还形成三大实践创新平台:

依托在全国率先设置的《辅助器具与福祉科技》等专业课程平台,已经累计开展了数十次老龄生命体验活动,促进学生直观了解衰老的过程和表现,激发对老龄化生活状态的同理心与感知力,以亲身实践激发对辅助器具应该如何更好服务于高龄人群的思考。在几届社会工作专业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立了体验穿戴设备以及体验流程等环节的标准及规范,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模板。其中,老龄体验视频上传至优酷等媒体平台,播放点击量累计达到近千余次。

同学们在辅具课上体验老龄生活

依托人口所多学科融合的博士生论坛,鼓励社工专业同学积极参与,提供交叉学科学习和对话的平台。论坛以北京大学人口与健康交叉学科为依托,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坚持问题导向,选择老龄健康研究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鼓励多学科融合,展开深入研讨,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依托基金会合作平台,为社工专业同学增强实践环节能力进行专业培训。目前人口所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形成了以“前期调研-问题聚焦-问题诊断-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反思”的步骤,通过双周实习汇报要求,引导实习工作内容,通过累计需求清单,引导同学着眼实际,从可解决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增加复盘培训、记录培训等,引导学生加强对实习实践内容的回顾与总结。每两周进行实习反思,并邀请孵化器、懋德、人民日报等专业机构的老师参加进行指导,配合培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与至美基金会共建,开展实习实践能力培训

二、思政融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致力于推动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授课教师带头开展专业实践,积极做好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带领每届选课同学去往实践基地、社区等开展实习交流,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坚持问题导向,选择老龄健康研究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努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结合,产生协同效应。

历年来,定期组织社工专业同学参观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台湾照护大展等活动,以行业内先进的福祉辅助器具引导社会工作硕士生关注弱势群体,运用专业知识聚焦与建言社会热点;以多项合作项目,如北京大学校园及燕园社区“无障碍调查”及适老化改造,引导社会工作硕士学生关注社区基层工作,本着“为民服务解难题”和“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理念,发动同学建言献策,以专业方向和专业能力为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思路借鉴与思考。

社区实习实践后形成的老年社区服务案例库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专业课程中更要有润物无声的思政引领。在人口所社工专业课程中,同学深入社区党支部开展共建、到河北南皮县进行扶贫工作实地走访,与至美基金会合作积累老龄需求清单等等,在实地走访调研和深入社区的一次次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与扶贫榜样人物的带动引领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深同学对国家政策、党团引领、基层真实样貌的感知和理解,促使同学自觉关注社区需求与民生热点,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思想,落实到行动。

三、专业服务社会,践行国家战略

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积极探讨专业教育新模式,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关注宏观与微观层面“人”的问题,引导同学始终以专业视角与实践视角关注中国老龄现状、老龄产业发展及养老政策、人口政策等方面,一方面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不断增强同学们以专业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现实关照。

紧扣社区需求,推动时间银行,探索社区治理服务新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定,探讨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时代命题。人口所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状况调查,累计调查机构38家,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18个地市,编写完成“中国特色时间银行案例集”“国外时间银行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

时间银行志愿项目湖南组工作中

此外,人口研究所与燕园街道办事处深度合作,建设成立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学基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够更深入开展社区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老年人乐龄活动等,在基层社区探索高校学生参与的时间银行为老志愿服务模式。同时,社工专业同学们也根据社区实习掌握的一手资料,撰写了当前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痛点”、“堵点”及对策的理论文章,协助开展破解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为相关部门探索基层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出了有利方案,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北大方案。

关注民生热点,创新养老模式,服务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人口研究所在全国率先设置辅助器具课程,开展老龄生命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对未来老龄福祉科技产品与服务的创意和潜在的消费力的思考与探索;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的七个社区为调查客体,选取坡道、无障碍电梯、轮椅席位与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等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实地调查并提出针对化建议。此外,在燕园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燕园街道七个社区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形成《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并在承泽园社区试点建设养老服务驿站,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服务北大发展、满足老人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社区居家机构一体化发展、医养康养融合、智慧养老、老龄友好社区、老年教育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相关成果被《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及《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一定程度采纳,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专业智慧。

承泽园养老驿站开业

开展残疾调查,着力改善民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两不愁、三保障”任务的突出短板又在贫困老年人及残疾人群体。依托中残联等对接资源,开展地方扶贫调研工作,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围绕“贫困老年人与残疾人护理与照料需求”进行了扎实的实地调查。此外,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同学长期关注残疾人发展与脱贫攻坚,推动同学积极参与 “残疾人基本服务需求动态更新”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撰写了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相关的研报,研究成果被中残联、卫健委等多部门采纳,其中建议相关的“两项补贴”制度成为直接惠及千万残疾群体脱贫的重要政策工具。

人口研究所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依托学科优势,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的主线,始终将人才培养与专业实践、思政实践结合,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和价值观引导,积极打造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同学们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调研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为群众解难、为民生助力和和为人口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和能力,让专业学位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在学习实践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