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2020鲁东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 哔哩哔哩(2020鲁东大学录取分数线)

2020鲁东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 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 拿破仑法典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4. 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击败罗马军,征服北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相丕平篡位,开创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疆域东至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国势大盛。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从而形成近代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5.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近代英国一次重要的议会改革。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议会的席位分配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在资产阶级和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推动下,英国议会于1832年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有选举权;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及其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对143个代表名额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额。
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民主。但是从中获益最大的仍是资产阶级,广大工人仍处于无权地位。
6. 凯末尔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曾参加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1921年8月出任国民军总司令,领导土耳其人民打败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捍卫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总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维护土耳其政治、经济和外交诸方面的独立。其政治经济思想被称为凯末尔主义。1934年11月被国民议会授予“土耳其之父”称号。
二、简答
1. 古希腊文化繁荣的表现
(一)早期希腊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公元前8—前6世纪)主要是在哲学上

取得了进展。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主要有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是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
(二)希腊古典文化。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
(1)德谟克利特奠定的原子学说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最高体系。苏格拉底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倡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两者之获得皆有赖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2)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古典史学家。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
(3)文学。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时产生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爱斯奇里斯是悲剧体裁的奠基者^皮奉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利斯的剧作则在艺术上最为完美,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幼里披底斯特别注重写实和激情,代表作《美狄亚》。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也和当时的悲剧一样,被后世视为难以超越的杰作,他的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云》等。
(4)天文学。古典时期天文学的研究已开始探索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恩培多克勒首先正确解释了日食形成的规律。阿那克萨哥拉斯又正确解释了月食。此后 天文学家更热衷于用几何数学和物理原理解释天文现象。到公元前4世纪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约公元前408—前355年)便根据实际观测和几何原理,尝试构想宇宙的几何模型。尽管他以地球为中心的模式是错误的,他却第一次在人类文化史 上提出了天体运行的全方位的科学概念。
(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1)哲学。由于城邦理想的破灭和现实世界的扩大, 人们的思想走上了两个极端,即都脱离城邦相背而行,一方面进而拥抱广阔的世界; 另一方面却对这个世界厌弃失望,退而只顾个人。当时流行的斯多噶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就是这两种思潮的反映。
(2)史学。这一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公元前271-前213年)的回忆录(30多卷),埃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
(3)天文学。亚里斯托库斯(约公元前310-前230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希帕库斯(公元前160-前125年)错误地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地理学家厄拉托斯 梯尼在埃及实测了子午线,主张“地圆说”。波赛东尼厄斯(公元前135-前51年)著有《论海洋》,提出五带的划分,把潮汐之因归于月之盈亏。
2. 西欧庄园的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3. 布匿战争对罗马的影响
(1)对外征服的胜利,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奴隶。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各种庄园出现,开始排挤小农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集中现象。
(2)大徒弟所有制的增长和小农的破产在意大利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一般来说,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发展的比较迅速,奴隶制庄园占据着优势。北部特别是波河流域发展较为迟缓。
(3)罗马的海外交易以及高利贷、金融活动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对于促进地中海区域的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罗马的海外扩张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罗马的商人因经商、包税、信贷活动而富裕了起来,在罗马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新的骑士阶层。随着骑士阶层的兴起,他们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罗马政坛悄然兴起。
4. 东欧剧变的原因
1.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深刻复杂的,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内部原因来看:
(1)东欧国家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影响了人心的向背,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2)东欧各国政治上长期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又盲目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结果反对党利用共产党长期“左”的错误,通过竞选把共产党赶下台。
(3)东欧各国执政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4)在思想文化领域,东欧各国长期受“左”的教条主义危害,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严重脱离实际,逐渐丧失在国内的主导地位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终至抛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求助于社会民主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滑向全面西化的道路。
从外部原因来看: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欧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
(2)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既为东欧剧变提供了外部条件,又对其演变产生了导向和催化作用。
5. 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的原因
在公元6-7世纪,阿拉伯人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处在与拜占廷、波斯两大强邻对峙的夹缝之中,建立起了阿拉伯帝国。这一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因素:
(1)军事因素
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吸收先进武器,使帝国军队更富有战斗力。为应对拜占廷人使用的希腊火,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其中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享有盛名;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它们更适合在沙漠中行进,也具有更强大的运载能力,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军队能在暂时得不到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也能出色地完成战略穿插和转移,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相当的战斗力。既可以随意发动进攻,又可以撤回沙漠中的安全地带。阿拉伯人还巧妙的利用其天然的气候因素。
(2)经济因素
对财富的渴求促使许许多多贝都因部族离开荒凉的故乡,到北方肥沃的地方去征战,此外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国的舒适和奢侈,对于很多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编写出征史最审慎的史学家白拉左里曾说,为招募新兵去参加叙利亚战争,阿布·伯克尔“曾写信给麦加、塔伊夫和也门的人民以及纳季德和希贾兹的全体阿拉伯人,号召他们参加‘圣战’,而且鼓舞他们参战和希腊人手中夺取战利品的欲望”。
(3)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这一切,大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圣战作为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圣训》还是《古兰经》都号召穆斯林为信仰与异教徒作不懈的斗争,并以天国相许。《古兰经》号召穆斯林为信仰而斗争,今世的奖赏是战利品,后世的奖赏是天国。为圣战献身的教徒,不用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天国。毫不夸张地说《古兰经》中那些关于在同异教徒的战争中身亡的人将进入天国的许诺,是鼓励穆斯林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4)外部形势
在萨珊王朝后期,胡斯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安定了国内形势,使萨珊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时,萨珊王朝频频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萨珊帝国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继任者的穷兵黩武和倒行逆施更是激化了王权与军队、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地方和边区对中央的离心力。随着王位的频繁更迭,萨珊帝国已支离破碎,一盘散沙,只需一击,顷刻瓦解。
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由于饱受战火的蹂躏和苛捐杂税压榨,人民贫困到无以为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对原帝国的忠诚。在他们看来,新来的阿拉伯人所征收的赋税,比旧征服者所勒索的轻得多。在文化上,阿拉伯人在控制两河流域之前,远在巴比伦时代初期,就同伊拉克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于伊拉克的文化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宗教上,在被征服者看来,他们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享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从事自己的宗教活动,而不像过去那样横遭干涉了。
6. 普法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普法战争是在1870-1871年间普鲁士与法国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由法国在1870年7月率先发动,但在1871年1月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普法战争标志了欧洲形势的重新布局,标志着旧大国的衰弱和新大国的崛起。
(1)原因
①普法两国的世代仇恨
自西罗马帝国后的法兰克王国时代,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就战争不断,两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使得普法积聚了“血海深仇”。自拿破仑法国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是欧陆无可撼动的霸主。但不甘心被法国控制的普鲁士不断扩充军备,战争的种子就此埋下。后俾斯麦即位,普鲁士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扩军的普鲁士日益强大,经过俾斯麦的精心策划,在普鲁士对法国形成优势之时,普法了结恩怨的战争爆发了。
②普法两国的利益追求
俾斯麦上台之前,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德意志则处于分裂,法国大革命刺激了日耳曼人追求民族统一的愿望,普鲁士更甚。北德意志联邦建后的普鲁士军队装备先进、规模庞大,军事实力已经大大超过法国,开始积极策划对法国进行的战争。而法国在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和意大利战争后,其军队几乎成为了欧洲各国军队的榜样,为了巩固其欧陆霸主地位,并实现占领莱茵河西岸德意志领土的目的,法国政府决定出征普鲁士。普法战争爆发。
③战争导火索———“埃姆斯电文”
1870年7月,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邀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担心两国结盟而致电普鲁士,希望其拒绝此事。普鲁士国王委婉回绝。俾斯麦收到这封电文后,加以删节和收缩,似乎普鲁士粗暴地拒绝了法国的请求,希望借此找到对法作战的理由。电文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于是拿破仑三世在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
④法国转嫁国内矛盾政治需要
法国的封建制度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就被推翻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而路易波拿巴却一心渴望重现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光辉,便发动政变,称帝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是在法国已不得人心,他便希望通过普法战争将国内矛盾外移,同时巩固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影响
①欧洲大陆霸主易位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军队损失惨重,战争赔款对经济的冲击损害,法国国力相对战前衰弱。而普鲁士却凭借着战争的胜利,顺势统一了整个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意志消除了原来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经济发展迅猛。从大体来看,普法战争之后欧陆霸主由法国变成了德意志帝国。
②两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在普法战争前,根据维也纳会议,欧洲大陆是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局,德意志也只是一个联邦,各邦主权独立。当时法国是欧洲大陆的霸主,与欧洲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紧张。而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新的霸主,法国开始与英国、俄国等结为同盟,共同对抗崛起的中欧帝国。而德意志因为 助意大利统一,两国结成同盟。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军事联盟的雏形。
③对德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巨额赔款,使得法国战后发展工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受创;而且还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一带,它是主要铁矿产地,法国丧失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普法战争的确减缓了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普鲁士通过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不仅扩大了本国土地资源,还得到了割让地的洛林铁矿和50亿法郎的巨额资金。促进了德意志高速发展,也促进了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快速发展。
④对两国政治面貌转变的影响
普法战争冲击了法国的帝制,使得政府议会为确定法国的政治制度而不断进行讨论,后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而作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德意志于1871年4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普法战争促成了两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并推进了两国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
⑤埋下祸根
普法战争后,获胜的普鲁士对法国大肆掠夺,使得法国人民怨声载道,接连爆发了巴黎起义和巴黎公社运动。法国与德意志就此矛盾加剧,也埋下从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法国与德国先后因利益关系分别结成了两大军事联盟同盟国与协约国,展开军事竞赛,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
三、论述
1. 论述古波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古代波斯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们的宗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此外它还促进了近东地区诸地区文化的融合
(1)琐罗亚斯德教:
①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地区的宗教,由琐罗亚斯德创立,波斯帝国国教
②教义:
a.主张二元论。该教认为善与恶是宇宙初生之时就存在的双生儿,两者在人心之中不断冲突。善神是阿胡拉?马兹达(阿胡拉意为“主上”,马兹达意为“智能”),代表光明、忠诚和正直;恶神是阿里曼,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二者几乎势均力敌,它们不断争斗,最终是善神取胜。
b.救世主的概念,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时,救世主降临,所有的死者要接受审判,行善之人升入天堂,行恶之人被打入地狱,后者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黑暗。至于那些心意不定、行为得失参半的人,则将悬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由此看来,琐罗亚斯德教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强调伦理,认为人有自由的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但他们会在来世为今生的所作所为接受奖赏或惩罚。
③经典:《阿维斯陀》,意为知识、经典。
④公元前539年以后,琐罗亚斯德教对犹太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来世说、死者复活、末日审判等思想使得人们从注重今生转而关注来世拯救。
(2)促进了近东地区诸文化的融合
①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②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波斯帝国无形之中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将之引往未来的新世界。
③波斯人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之理想的原型。
2. 论述拉丁美洲国家大地产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产生原因:
大地产制是指一种少数人通过垄断大片土地而对土地上的劳动者进行剥削的制度。它在拉美大陆有不同的名称,通常包活大庄园大牧场和种植园。是在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时期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表现形式是大庄园制。它是拉美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在政治上,大地主与天主教高级僧侣和高级军人集团之间关系密切,操纵国家政治,是考迪罗主义的主要支柱。大地主还常常与国外势力勾结,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在拉美的代理人。
(2)影响:
①大庄园和种植园的获利很高但是这种高利润主要是由宗主国的商业资本与殖民地
的大庄园主和种植园主瓜分,广大劳动者难以从中获益。
②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对工业品有需求的只大地产主。这种需求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满足:一是由本庄园或种植园的奴隶在耕作之外提供额外劳动。二是从欧洲宗主国进口本地奴隶无法生产的一些奢侈品。所以大地产主很少购买本地工业品,因此,大地产制虽然使大地产主获得大量出口收入,却无法给本地的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市场。与此同时,各庄园及种植园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基本没有经济往来,相反,还由于生产相似的产品并共同面向欧洲市场,彼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拉美在独立战争之后的分裂及战争。
③不利于民主精神的培育。殖民地时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大量占有土地赋予拉美大地产主巨大的政治权利。统治者一方面需要从殖民地取得税收,以维持其在当地的统治机构的运行,另一方面需要从殖民地中挑选一部分人 助其维持统治,拥有大量财产并在当地影响力很大的大地产主自然成为宗主国最好的选择。作为交换,大地产主可以从宗主国那里取得部分特权。从殖民地的角度看,小农场主和自由民需要将剩余产品出售给大地产主并从那里购买工业品,年景不好时必须向大地产主借钱以维持生活,有时还要租种土地,因此,小农场主和自由民对大地产主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选举本地代表时更倾向于选择大地产主。
3. 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性,二战的胜利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主宰世界格局几百年的传统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等国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2)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政治和民族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畴,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革命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规模空前的二战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解体,亚非拉一系列独立国家相继出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战争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战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催化剂;再次,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2020鲁东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 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 拿破仑法典
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4. 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击败罗马军,征服北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相丕平篡位,开创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疆域东至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国势大盛。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从而形成近代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5.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近代英国一次重要的议会改革。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议会的席位分配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在资产阶级和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推动下,英国议会于1832年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有选举权;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及其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对143个代表名额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额。
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民主。但是从中获益最大的仍是资产阶级,广大工人仍处于无权地位。
6. 凯末尔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曾参加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1921年8月出任国民军总司令,领导土耳其人民打败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捍卫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总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维护土耳其政治、经济和外交诸方面的独立。其政治经济思想被称为凯末尔主义。1934年11月被国民议会授予“土耳其之父”称号。
二、简答
1. 古希腊文化繁荣的表现
(一)早期希腊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公元前8—前6世纪)主要是在哲学上取得了进展。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主要有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之本。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是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
(二)希腊古典文化。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文明的古典时期。
(1)德谟克利特奠定的原子学说是公认的古代唯物主义最高体系。苏格拉底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倡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两者之获得皆有赖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2)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三位伟大的古典史学家。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名为《历史》。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的特点是在记实求真方面更为精到,非常注意对史事去粗取精、辨伪存真。色诺芬是古代非常多产的作者,代表作是《长征记》,这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回忆录。
(3)文学。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时产生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爱斯奇里斯是悲剧体裁的奠基者^皮奉为“悲剧之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利斯的剧作则在艺术上最为完美,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幼里披底斯特别注重写实和激情,代表作《美狄亚》。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也和当时的悲剧一样,被后世视为难以超越的杰作,他的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云》等。
(4)天文学。古典时期天文学的研究已开始探索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恩培多克勒首先正确解释了日食形成的规律。阿那克萨哥拉斯又正确解释了月食。此后 天文学家更热衷于用几何数学和物理原理解释天文现象。到公元前4世纪时,天文学家欧多克索斯(约公元前408—前355年)便根据实际观测和几何原理,尝试构想宇宙的几何模型。尽管他以地球为中心的模式是错误的,他却第一次在人类文化史 上提出了天体运行的全方位的科学概念。
(三)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1)哲学。由于城邦理想的破灭和现实世界的扩大, 人们的思想走上了两个极端,即都脱离城邦相背而行,一方面进而拥抱广阔的世界; 另一方面却对这个世界厌弃失望,退而只顾个人。当时流行的斯多噶派、伊壁鸠鲁派、犬儒学派和怀疑主义就是这两种思潮的反映。
(2)史学。这一时期历史著作的体例大为增加,出现了年代记、回忆录、人物传记、国别史、世界性通史、断代史,以及区别于政治史的文明史。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卡亚同盟首领阿拉图斯(公元前271-前213年)的回忆录(30多卷),埃及人曼涅托的《埃及史》,巴比伦人贝鲁苏斯的《巴比伦史》,狄凯尔库斯的《希腊生活》。
(3)天文学。亚里斯托库斯(约公元前310-前230年)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希帕库斯(公元前160-前125年)错误地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地理学家厄拉托斯 梯尼在埃及实测了子午线,主张“地圆说”。波赛东尼厄斯(公元前135-前51年)著有《论海洋》,提出五带的划分,把潮汐之因归于月之盈亏。
2. 西欧庄园的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3. 布匿战争对罗马的影响
(1)对外征服的胜利,给罗马带来了大量的奴隶。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各种庄园出现,开始排挤小农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集中现象。
(2)大徒弟所有制的增长和小农的破产在意大利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一般来说,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发展的比较迅速,奴隶制庄园占据着优势。北部特别是波河流域发展较为迟缓。
(3)罗马的海外交易以及高利贷、金融活动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对于促进地中海区域的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罗马的海外扩张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一些罗马的商人因经商、包税、信贷活动而富裕了起来,在罗马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新的骑士阶层。随着骑士阶层的兴起,他们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罗马政坛悄然兴起。
4. 东欧剧变的原因
1.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深刻复杂的,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内部原因来看:
(1)东欧国家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影响了人心的向背,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2)东欧各国政治上长期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又盲目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结果反对党利用共产党长期“左”的错误,通过竞选把共产党赶下台。
(3)东欧各国执政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4)在思想文化领域,东欧各国长期受“左”的教条主义危害,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严重脱离实际,逐渐丧失在国内的主导地位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终至抛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求助于社会民主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滑向全面西化的道路。
从外部原因来看: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欧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
(2)苏联内外政策的转变既为东欧剧变提供了外部条件,又对其演变产生了导向和催化作用。
5. 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的原因
在公元6-7世纪,阿拉伯人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处在与拜占廷、波斯两大强邻对峙的夹缝之中,建立起了阿拉伯帝国。这一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因素:
(1)军事因素
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吸收先进武器,使帝国军队更富有战斗力。为应对拜占廷人使用的希腊火,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其中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享有盛名;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它们更适合在沙漠中行进,也具有更强大的运载能力,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军队能在暂时得不到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也能出色地完成战略穿插和转移,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相当的战斗力。既可以随意发动进攻,又可以撤回沙漠中的安全地带。阿拉伯人还巧妙的利用其天然的气候因素。
(2)经济因素
对财富的渴求促使许许多多贝都因部族离开荒凉的故乡,到北方肥沃的地方去征战,此外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国的舒适和奢侈,对于很多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编写出征史最审慎的史学家白拉左里曾说,为招募新兵去参加叙利亚战争,阿布·伯克尔“曾写信给麦加、塔伊夫和也门的人民以及纳季德和希贾兹的全体阿拉伯人,号召他们参加‘圣战’,而且鼓舞他们参战和希腊人手中夺取战利品的欲望”。
(3)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这一切,大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圣战作为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圣训》还是《古兰经》都号召穆斯林为信仰与异教徒作不懈的斗争,并以天国相许。《古兰经》号召穆斯林为信仰而斗争,今世的奖赏是战利品,后世的奖赏是天国。为圣战献身的教徒,不用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天国。毫不夸张地说《古兰经》中那些关于在同异教徒的战争中身亡的人将进入天国的许诺,是鼓励穆斯林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4)外部形势
在萨珊王朝后期,胡斯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安定了国内形势,使萨珊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时,萨珊王朝频频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萨珊帝国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继任者的穷兵黩武和倒行逆施更是激化了王权与军队、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地方和边区对中央的离心力。随着王位的频繁更迭,萨珊帝国已支离破碎,一盘散沙,只需一击,顷刻瓦解。
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由于饱受战火的蹂躏和苛捐杂税压榨,人民贫困到无以为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对原帝国的忠诚。在他们看来,新来的阿拉伯人所征收的赋税,比旧征服者所勒索的轻得多。在文化上,阿拉伯人在控制两河流域之前,远在巴比伦时代初期,就同伊拉克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于伊拉克的文化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宗教上,在被征服者看来,他们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享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从事自己的宗教活动,而不像过去那样横遭干涉了。
6. 普法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普法战争是在1870-1871年间普鲁士与法国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由法国在1870年7月率先发动,但在1871年1月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普法战争标志了欧洲形势的重新布局,标志着旧大国的衰弱和新大国的崛起。
(1)原因
①普法两国的世代仇恨
自西罗马帝国后的法兰克王国时代,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就战争不断,两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使得普法积聚了“血海深仇”。自拿破仑法国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是欧陆无可撼动的霸主。但不甘心被法国控制的普鲁士不断扩充军备,战争的种子就此埋下。后俾斯麦即位,普鲁士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扩军的普鲁士日益强大,经过俾斯麦的精心策划,在普鲁士对法国形成优势之时,普法了结恩怨的战争爆发了。
②普法两国的利益追求
俾斯麦上台之前,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德意志则处于分裂,法国大革命刺激了日耳曼人追求民族统一的愿望,普鲁士更甚。北德意志联邦建后的普鲁士军队装备先进、规模庞大,军事实力已经大大超过法国,开始积极策划对法国进行的战争。而法国在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和意大利战争后,其军队几乎成为了欧洲各国军队的榜样,为了巩固其欧陆霸主地位,并实现占领莱茵河西岸德意志领土的目的,法国政府决定出征普鲁士。普法战争爆发。
③战争导火索———“埃姆斯电文”
1870年7月,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邀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担心两国结盟而致电普鲁士,希望其拒绝此事。普鲁士国王委婉回绝。俾斯麦收到这封电文后,加以删节和收缩,似乎普鲁士粗暴地拒绝了法国的请求,希望借此找到对法作战的理由。电文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于是拿破仑三世在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
④法国转嫁国内矛盾政治需要
法国的封建制度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就被推翻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而路易波拿巴却一心渴望重现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光辉,便发动政变,称帝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但是在法国已不得人心,他便希望通过普法战争将国内矛盾外移,同时巩固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2)影响
①欧洲大陆霸主易位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军队损失惨重,战争赔款对经济的冲击损害,法国国力相对战前衰弱。而普鲁士却凭借着战争的胜利,顺势统一了整个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意志消除了原来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经济发展迅猛。从大体来看,普法战争之后欧陆霸主由法国变成了德意志帝国。
②两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在普法战争前,根据维也纳会议,欧洲大陆是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局,德意志也只是一个联邦,各邦主权独立。当时法国是欧洲大陆的霸主,与欧洲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紧张。而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新的霸主,法国开始与英国、俄国等结为同盟,共同对抗崛起的中欧帝国。而德意志因为 助意大利统一,两国结成同盟。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军事联盟的雏形。
③对德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巨额赔款,使得法国战后发展工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受创;而且还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一带,它是主要铁矿产地,法国丧失了重要的战略资源。普法战争的确减缓了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普鲁士通过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不仅扩大了本国土地资源,还得到了割让地的洛林铁矿和50亿法郎的巨额资金。促进了德意志高速发展,也促进了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快速发展。
④对两国政治面貌转变的影响
普法战争冲击了法国的帝制,使得政府议会为确定法国的政治制度而不断进行讨论,后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度。而作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德意志于1871年4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普法战争促成了两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并推进了两国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
⑤埋下祸根
普法战争后,获胜的普鲁士对法国大肆掠夺,使得法国人民怨声载道,接连爆发了巴黎起义和巴黎公社运动。法国与德意志就此矛盾加剧,也埋下从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法国与德国先后因利益关系分别结成了两大军事联盟同盟国与协约国,展开军事竞赛,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
三、论述
1. 论述古波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古代波斯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们的宗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此外它还促进了近东地区诸地区文化的融合
(1)琐罗亚斯德教:
①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地区的宗教,由琐罗亚斯德创立,波斯帝国国教
②教义:
a.主张二元论。该教认为善与恶是宇宙初生之时就存在的双生儿,两者在人心之中不断冲突。善神是阿胡拉?马兹达(阿胡拉意为“主上”,马兹达意为“智能”),代表光明、忠诚和正直;恶神是阿里曼,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二者几乎势均力敌,它们不断争斗,最终是善神取胜。
b.救世主的概念,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时,救世主降临,所有的死者要接受审判,行善之人升入天堂,行恶之人被打入地狱,后者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黑暗。至于那些心意不定、行为得失参半的人,则将悬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由此看来,琐罗亚斯德教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强调伦理,认为人有自由的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但他们会在来世为今生的所作所为接受奖赏或惩罚。
③经典:《阿维斯陀》,意为知识、经典。
④公元前539年以后,琐罗亚斯德教对犹太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来世说、死者复活、末日审判等思想使得人们从注重今生转而关注来世拯救。
(2)促进了近东地区诸文化的融合
①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②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波斯帝国无形之中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将之引往未来的新世界。
③波斯人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之理想的原型。
2. 论述拉丁美洲国家大地产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产生原因:
大地产制是指一种少数人通过垄断大片土地而对土地上的劳动者进行剥削的制度。它在拉美大陆有不同的名称,通常包活大庄园大牧场和种植园。是在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时期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表现形式是大庄园制。它是拉美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在政治上,大地主与天主教高级僧侣和高级军人集团之间关系密切,操纵国家政治,是考迪罗主义的主要支柱。大地主还常常与国外势力勾结,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在拉美的代理人。
(2)影响:
①大庄园和种植园的获利很高但是这种高利润主要是由宗主国的商业资本与殖民地
的大庄园主和种植园主瓜分,广大劳动者难以从中获益。
②收入的不平衡决定了对工业品有需求的只大地产主。这种需求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满足:一是由本庄园或种植园的奴隶在耕作之外提供额外劳动。二是从欧洲宗主国进口本地奴隶无法生产的一些奢侈品。所以大地产主很少购买本地工业品,因此,大地产制虽然使大地产主获得大量出口收入,却无法给本地的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市场。与此同时,各庄园及种植园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基本没有经济往来,相反,还由于生产相似的产品并共同面向欧洲市场,彼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拉美在独立战争之后的分裂及战争。
③不利于民主精神的培育。殖民地时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大量占有土地赋予拉美大地产主巨大的政治权利。统治者一方面需要从殖民地取得税收,以维持其在当地的统治机构的运行,另一方面需要从殖民地中挑选一部分人 助其维持统治,拥有大量财产并在当地影响力很大的大地产主自然成为宗主国最好的选择。作为交换,大地产主可以从宗主国那里取得部分特权。从殖民地的角度看,小农场主和自由民需要将剩余产品出售给大地产主并从那里购买工业品,年景不好时必须向大地产主借钱以维持生活,有时还要租种土地,因此,小农场主和自由民对大地产主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选举本地代表时更倾向于选择大地产主。
3. 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性,二战的胜利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主宰世界格局几百年的传统资本主义强国英、法等国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2)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主义政治和民族民主政治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畴,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革命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规模空前的二战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解体,亚非拉一系列独立国家相继出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战争显示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战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催化剂;再次,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地调整了战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时期广泛地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科学管理经济,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